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郭于华:山寨文化的山寨…
最新热门    
 
郭于华:试论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

时间:2009-9-8 17:38:17  来源:不详
百姓记忆与叙述自身经历的个人生活史、家庭史、宗族史、村落史。口述史可以说是所有历史证据中最为古老和最广为使用的形式之一。它是无文字社会历史记录的主要形式。是自下而上地关注那些被旧有的历史记录贬至边缘的人群的历史。 ( http://www.tecn.cn )
    而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其基本定义是:某一代向下一代或更后一代传承的口头证词。作为民俗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们是比较定型的、程式化的、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文艺形式;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这样一种对传统之流的追索,即追寻一种未受上层文化沾染的理想的乡土文化,曾经成为欧洲民族文化认同的一项特征。 ( http://www.tecn.cn )
    简而言之,口述史与口述传统,前者是经历,是个人叙事;而后者则是记忆,是集体记忆和表述。
    我们可以继续保持民俗学与社会人类学的这种分野,但绝不意味着民俗学可以自封于对口述传统的追索中。因为即使研究口述传统也必须进入社会生活的广阔视野,解读文本(text) 必须同时理解语境(context)。文本和语境的关系其实正如口述传统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领会文本是在重新建构其中被能动地创造出来的意义,而且要在社会生活的实践语境中去解读。这种文本不单是由文字和语言构成的,而且是由行动撰写的。文本的意义不是固有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中撰写它的人赋予它的,发掘出这种意义也是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产物。因而研究者的任务是追究行动者本身如何理解自身所书写的文本,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俗学应该被涵括在社会或文化人类学当中。 ( http://www.tecn.cn )
    作为一门研究文化的科学,必须面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及其变迁的真问题。民俗学早就应该从那种单纯溯源的问题中解脱出来,“过年为什么放鞭炮?”“端午为什么吃粽子?” “×××神的发源地到底是山西、河北还是内蒙?”“龙的原型究竟是蛇、是虫还是鳄鱼、蜥蜴?”之类的问题不应该再成为当代民俗学的主要话题了。即使追索历史起源也应关注其社会文化史方面的意义。我们可以对民俗学的作用与意义做两方面的思考:一种是普及文化性的,一些文化历史知识应该成为认识自己民族、增强文化意识的公民教育内容;而作为研究内容,更应该关注民众生活、民间社会和民间思想,特别是它们与这个处于剧变过程中的宏观社会历史过程的关系。民俗学不可因溯源而迷失于文本之中,亦不可因过分强调自己学科的独特性而画地为牢,自闭自封于社会科学世界之外。民俗学本身应该扩展视野、开放思路,从一种本土学问的局限中脱离出来,融入社会科学世界,从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更新。 ( http://www.tecn.cn )
    
    参考文献目录:
    亚当·库珀 / 杰西卡·库珀主编《社会科学百科全书》(1985),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郭于华,“生活在后传统之中”,《读书》1997年第6期。
    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马尔库斯、费彻尔,《作为文化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王铭铭、
    蓝达居译,三联书店,1998年。
    芮逸夫主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十册·人类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