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文化的异与同
日本文学中子路形象的变…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广告创…
文化差异与广告设计的价…
文化差异与跨国企业跨文…
最新热门    
 
灵异与恐怖:忽如一夜“禁令”来

时间:2009-9-8 17:38:47  来源:不详
几乎是当前的国际流行文化的主潮之一。这些魔幻作品本质上与那些被禁令查处的“灵异”作品别无二致,差异也只是在于各自格调品味上的高低。

  巫术思维在近现代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祛魅”合理化之中,被从自然科学发展而来的形式逻辑、科学理性所贬低,在现代文化中处于边缘的地位。但无可否认,它是一切文化的原始状态,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千年而不衰,即使被工具理性、科学思维所压抑,但时不时总会找到一些话语的隙缝释放出来,“灵异”文化就是这样的渠道之一。在这个所谓的后现代、后工业、信息高科技时代,忽然有这样一种巫术文化的死而复生,这是个非常意味深长的现象,可以说是对物质至上、唯理主义、工业化逻辑精神压迫的反弹形式。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讲究子不语怪力乱神、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但是这并不表明孔子排斥“灵异”的异端邪说,他只是不论而已。想入天外的老庄、荒稽无涯的《山海经》、猎奇辑异的《搜神记》形成另一脉的文化传统连绵不绝,还有民间信仰层面在实用理性驱使下、官方屡禁不止的淫祀和形形色色的神灵鬼怪,更有那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各自信仰的种种神灵与禁忌。上下五千年,即使在皇皇正史的二十四史系统中有关灾变灵异的记载也不绝如缕,更遑论各种演义和传说。如此看来,“存而不论”实际上是最好的策略,心照不宣,相安无事,给予这种被正统文化视为另类的分子一个生存的空间和角落,反而有利于多样和谐的共存。在这一点上,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孔子倒是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迷信的前世今生  

  “恐惧”与“灵异”虽为二,但两者常常联系在一起,并且有时候是一个事体的两面。如同美国恐怖小说家洛夫克莱夫特所说:“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绪,便是恐惧;最古老而强烈的恐惧,便是未知。”现代科技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类所有的未知,在技术主宰、外界强大、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渺小的个人面对太多无法完全把握但又不能回避的事物,很多时候只能用灵异超验的想象方式来诠释它们,借此来宣泄内心的恐惧和猜疑。这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趋利避害、自我慰藉的本能。这也便是大学中久盛不衰的“校园鬼故事”,都市里的传奇怪异故事,网络中风行的魔幻文学、塔罗牌、星运、紫微相术,以及各式各样流传在年轻人中的新型灵异游戏(诸如笔仙、碟仙、血腥玛丽、镜子巫婆、招鬼术)的由头。

  这是一种新的迷信。笔者这里用的这个词是中性的。事实上,“迷信”在现在一般公众的理解中往往被赋予了强烈的贬义色彩,总是与诸如“封建残留”这样的话语联系在一起,被视作妖魔异事、牛鬼蛇神、装神弄鬼、妖言惑众之类的文化糟粕。笔者要说,这其实是一种启蒙主义文化的偏见,是以今衡古思维的产物。因为,“迷信”就其本身客观而言,并无所谓好或者坏,它只是一种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直到今日依然或隐或显地存在于不同的人群之中。看看那些热衷于幸运号码、讲究风水的现代人,就知道他们并没有比祖先们更不“迷信”。

  致力于研究想象力在社会中作用的法国社会学者让-布鲁诺·勒纳尔发现,迷信是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出现在人们思想中的,它发挥着缓解焦虑,抵御压力和镇静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人们借助自我暗示和“获得成功的预言”现象,克服艰难困苦,取得成功。由此看来,迷信的正面效用倒正不可忽视。我们固然可以用理性主义的朴素勇气来贬低“迷信”的荒诞不经,但是却抹煞不了它作为一种社会客观文化存在的事实。简单的禁止或者封杀固然可以收到一时之效,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论语》中说君子尚有三畏,只有无知者才无畏。自然科学、现代理性的精神是探究未知世界,而不是简单否定,它的包容性正是其在16世纪战胜宗教与神学的重要原因,而粗暴与武断断然不能奏效。低级趣味的无聊之作当然可以在取缔之列,但是无数带有恐怖意味和灵异色彩的文化产品,比如现代奇幻文学、很多少数民族的宗教仪式和口头文学,像椎牛这样看似残忍的活动,以及歌颂英雄诞生的灵异或者征战屠杀的暴力,却不能统统斥之为异端邪说,一棍子打死。

  有时候,就像很久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