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晚清垮台前的两次失败改…
晚清侠义公案小说的身体…
晚清公羊学案
眷恋与隐忧——论刘醒龙…
晚清士人生态与文学活动
读邹振环著《晚清西方地…
现代创新必须和历史传统…
晚清士绅的文化权力与政…
略论中华文化在晚清时期…
从稿费制度的实行看晚清…
最新热门    
 
晚清的乡村危局

时间:2009-9-8 17:40:32  来源:不详

晚清的乡村危局

晚清乡村危局主要表现为乡村落后贫困下广大农民的生存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后,乡村危局又呈激化之势,大清政权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在民变峰起中灭亡的张福记    《人民论坛》 ( 2007-02-15 第四期 )【字号 大 小】【打印】【关闭】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传统社会这种周期性治乱循环格局的背后,是乡村危机的缓解与激化的变换。不了解乡村社会的运行机理,就难以明白传统中国社会兴衰存亡的迷局。晚清政局的风云变幻,从根本上说与乡村危局直接关联。俯首读史,仍有鉴戒不远的感叹。

   晚清农民的生存危机

   满族人金戈铁马逐鹿中原,以武力建立大清王朝,开国的几代皇帝文治武功,一度出现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盛世”,但历史表明,它仍未逃出治乱循环的宿命。从乾隆中后期开始,社会矛盾加剧,乡村危机日益加深,由零星的局部的群体暴动,最终汇聚而成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大危局。甲午中日战争后,乡村危局又呈激化之势,先有义和团运动,后有遍地的民变和会党举事,大清政权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在民变峰起中灭亡的。

   晚清乡村危局主要表现为乡村落后贫困下广大农民的生存危机,具体来讲,就是农村生产的缓慢发展,广大农民家庭的极端贫困,及在此基础上整个农村社会秩序紊乱。晚清乡村危机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危机的程度与具体表现有所不同,但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危机却是事实。

   农业生产落后和发展迟滞是晚清中国乡村的基本状况。据海关报告记载,即使在中国通商口岸地区,古老的耕作方法依然占支配地位,复种轮作没什么创新,农民普遍使用的仍是浪费体力的古老农具,农民依旧依靠传统农家肥,改良种子和新品种的引进有名无实,新式农具、化学肥料和新品种的采用等新因素所起作用微不足道。农作物产量从总体上讲,部分年份和一定区域有所增加,但单位亩产量总的来看并未提高,相对于鸦片战争前夕亩产量360多斤相比,还有一定的下降,这可能与战争和灾荒较多有关。这种发展迟缓的农业注定不能支撑农民的富裕。

   农民生活贫困化加剧与流民增多是乡村危局的另一表现。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保障,一旦失去,农民便不可避免地陷入贫困的深渊。晚清土地兼并不断加剧,各种剥削日益严重,导致无地农户增多。农业的稍许进步所得并没有为广大农民所享有,而是通过种种剥削流进了地主、商人、官僚、资本家及外国侵略者手中。生活贫困中的农民为寻求生存之路而不得不离家迁徙。农民离村者,或到本区别村充当佃农雇工,或奔向边疆垦区,或挤进城市,更有漂洋过海去谋生的。由于近代工业不发达,城市吸收流民的能力较差,于是这些进城而生活无着的农民,或沦为乞丐与娼妓,或加入黑社会扰乱一方。更有一些破产农民结伙为盗、占山为匪,成为社会的赘瘤。

   晚清乡村危局产生的原因

   为何晚清乡村没有呈现真正的进步与发展,反而出现日益严重的危机呢?原因是多方面。

   首先应当考虑到人口剧增与晚清乡村危局的直接关系。据学者估算,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国人口为1.5亿,康熙五十一年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后又推行“摊丁入亩”,这样人头税不再随着人口的增多而增加,再加上耕地的增加和农业的发展,促使人口不断增长。乾隆四十四年人口约为2.75亿,仅过了15年,人口就增加到3.13亿,至1850年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爆发前夕,清代人口达到4.3亿,形成了一个峰值。但人口的迅速增长并未伴随耕地的同比例增加。1812年人均耕地为2.87亩,1851年人均耕地只有2.47亩,达到最低值。太平天国失败人口损失大约一亿,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但随后人口又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而亩产量没有提高的情况下,人多地少的国情注定了很多下层民众处于饥寒交迫之中。时人也有论述“地不能增而人加众……故相率为盗以谋食”。

 &nb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