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萧延中 :社会史研究中三个可能被“误读”的等号

时间:2009-9-8 17:40:42  来源:不详
问题,在娓娓道来的平实叙述中,他把目光成功地锁定到被人忽略的清代宫廷的生活史实上。笔者根据冯先生大作又补充了少许常识数据,整理成以下表格。

  清代帝王生育嗣后及相关资料统计表



  资料来源:根据冯尔康《清人生活漫步》,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页整理。

  通过数据排列,我们起码可以清晰地看出如下的几项重要的信息:

  第一、虽然清帝的“总体生育力”的绝对值间或有所波动,但如以“皇帝享年”与“生育子女总数”的比值计算,那么,清帝的“总体生育力”则呈下降趋势。最后三朝嗣后能力急剧下降,其幅度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第二、清帝嗣后的储备人数(以男性嫡系为轴心),显然在道光朝形成分水岭。前期共有男性嗣子48人,嗣后储备每朝平均6人;而后期则仅有男性嗣子1人,嗣后储备数则每朝平均为0.33人。二者相差18倍。

  第三、最后三代帝王平均年龄不足30岁,这与其生育力急剧下降的情况直接相关。其结果,最后两代帝王的嗣后竟呈0显现。

  我们不能不说,这些琐碎的史实和生动的故事,已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毋庸赘言,这里史料愈细,我们所得到的信息就愈多。但“细”的真正意义则在于,它让我们感觉到清代帝王嗣后与该朝统治兴衰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潜在联系的可能性。当然,有关王朝更迭原因的研究,不是在“笔谈”栏目中所应面对的复杂问题,其具体历史情境的变量因素如此之多,以至于对它的研究可能将耗费几代人的一生。但至少冯先生的研究能使我们又多长出一个观察视角或一种分析要素。从非历史的其它学科角度看来,真正成熟的历史研究著述,与其说是考定了某些事实,不如说是在此基础上显示出了更多、更深入的问题。在细腻且平实的“故事”背后,其实真正使后人受益的是看到了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的可能性线索。仅就上述数据,我们即可用SPSS整理出了十几张可供分析的统计图表,还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并刺激后人继续搜集相关史料,从而穿透复杂历史现象的欲望。显然,“细腻的史实”在这里明确地导引着我们在追寻“深厚的意义”。“史料自身的话语”(古人说过些什么)和“后人解读的话语”(研究者的分析)不可能完全一致,否则历史学将失去意义。严格说来,在大家章法中,史实的巨细不是问题的要害,关键要看你的“细”中是否蕴含着有意义的“大”问题。更明确地说,“细”与“大”之间的辨证支撑,是史学所以可能获得“意义”的闪光之点。所以,事越描越细,话越说越多,书也越写越厚,但如果它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却越来越少,直到让人不知其所云,那么,我们就说你的“目的”已经被你的“手段”逐渐地吃掉了。这样的“学问”如何做得?

  乡野杂谈和奇闻轶事,永远只是历史的痕迹而不是研究的目的;今天,以往的痕迹之所以仍对我们还有意义,只是由于它可以超渡我们去接近于隐蔽着的真问题。这样,黑格尔本质主义的历史叙事虽然已丧失了生命力,但他《逻辑学》中那句名言却仍然值得铭记:不要闹出用“奇闻轶事”解释历史运动的“常见的笑话”!

  正如任何收益都同时意味着付出代价一样,如日中天的社会史学研究是否也需要有意识地规避某些可能增长的潜在风险呢?

  (原载《天津社会科》》2004年3期)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