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充分利用人生道路上的优…
历史上的危机与变革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
志丹县在草畜产业开发上…
算卦:我事业上的计谋能…
世界杯上的随手易
“门”在风水学上的要点
室装修需要注意风水上的…
风水学上的“后有空门”…
负阴抱阳原则在房地产风…
最新热门    
 
云朵上的民族毁 何时重闻羌笛声?

时间:2009-9-8 17:41:02  来源:不详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千百年来,一曲《凉州词》让“旗亭饮宴”成为佳话,也让雄浑悲壮的羌笛成为传递羌族命运和心声的独特载体。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将这个古老民族推向一场空前严峻的考验之中。汶川地震夺走约2万羌族人的生命,损毁了羌族人的家园,也震碎了羌族人的梦,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羌族文化遗产正面临重大劫难。何时重闻羌笛声?还有多少人会吹羌笛?对于羌族来说,这都是令人伤心的问题。

  中国少数民族地图显示,羌族人口现有30.61万人,80%以上居住在这次地震断层沿线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黑水县以及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一位从灾区返回的羌族学者说,在北川,“几乎没有一个羌族家族是完整的”。地震对羌族的打击,不啻摧毁了整整一代人,古老的文化样式饱受摧残――一次地震带来一个民族的毁灭性灾难,历史上非常罕见。

  羌笛的千古余韵如何传承?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3000年前,当羌族先民将一颗种子埋在川北大地的土壤深处时,他们一定未曾预料,这颗种子成长得如此根深叶茂。文化仿佛一颗种子,坚韧而脆弱,柔嫩却顽强,今天,回溯这古老文化的葳蕤光泽,我们面临不能回避的责任――如何将这颗羌族文化的种子“重植”于曾经滋润它的土地,使之成为春雨中的茁壮秧苗。

  羌族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更因为它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羌族文化的意义,不只是为了维护我国民族文化体系的圆满,而是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完整性来说,它是一股不可或缺的精神血液。抢救羌族文化遗产,对残存的羌族文化实施紧急保护,如同抢救大地震中的生命一样重要,一样刻不容缓。

  “重植”羌族文明,首先要加快羌族文化抢救保护立法,让法律法规成为羌族文化建设的护身符。其次,要加大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财政投入,对羌族文化的濒危遗产实行财政倾斜,使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协调发展。第三,经历大灾难的羌族文化生态已经非常脆弱,善意的迁徙和推动很可能使这种文化样式彻底消失。对民族迁徙要持有谨慎严肃的态度,尽最大力量维护羌族文明繁衍生息之地文化生态的和谐与自足。第四,设立羌族文化抢救和保护基金,建立羌族文明基因库和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集纳全社会的力量对这个仍然处于废墟之上的民族文化进行保护。

  灾难是无法回避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灾难。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一系列抢救和保护行动正渐次展开。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敲响沉重的羊皮鼓,吹起嘹亮的羌笛,不仅为悼念罹难的羌族同胞,也为庆贺一个不屈民族的新生。

李 舫 (作者为《人民日报》主任编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