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
“改地名热”的冷思考
最新热门    
 
地名也是文化遗产 不要随意更改废止

时间:2009-9-8 17:43:44  来源:不详
,近年来在城市化建设、资源开发和环境整治中随意更改或废止古老地名的事情更是时有发生。如河北省完县为金代所置完州,以“山川完美、坚固”之意而得名,但在1993年因外商认为“完”是“完蛋”之意,而更名为顺平县,此举何等荒唐。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在旧城改造中忽视对反映古城历史风貌的古老地名的保护,致使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老地名变更或消失。

  刘保全说,地名这种文化现象,包含了人类灵性对地理实体的感悟和寄托,并且经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他领域相联系;同时,地名又是最脆弱的文化现象之一,可以随时被更改而淡出人们的记忆。中华地名的命名理念和原则也以其鲜明的文化特点和风格在世界地名文化中独树一帜。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建设、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及市场经济的需要,更改和废止古老地名的现象有增无减。古老的口头和书面地名随着社会变革而不断消失,面临失传的危机。更有甚者,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性,盲目追求大、洋、怪、奇和引用外来地名、命名洋名,已经成为了一个倾向性问题。因而,抢救和保护我国地名文化遗产,十分重要,十分迫切。

  地名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地名保护有法可依

  去年8月下旬,刘保全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出席了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和第24届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报告了中国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进展情况,介绍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并建议: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推进国际地名标准化进程,有利于保持地名的稳定,有利于世界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保护和交流,因此,联合国有关组织应加强对这一工作的指导和学术交流,并编制《联合国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和建立专门数据库。法国代表也就地名文化保护适合国际文化遗产公约提交了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真研究中国、法国及相关报告后,派该组织驻联合国的代表海伦玛丽·高斯澜到会发言,明确表示:地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主席海伦·凯尔芙特对中国取得的成绩感到非常高兴,她表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实践和《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对世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据刘保全介绍,目前许多国家都已把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当作地名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加拿大从1989年始就展开了对传统地名的整理;荷兰正在建立历史地名数据库;奥地利联合中、东欧各国对12世纪以来形成的居民地地名进行大规模考察;北欧不少国家都开展了地名文化宣传保护活动——全球性的地名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活动,正在兴起。联合国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的9号决议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刘保全说,把对地名文化的保护,提高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会使社会进一步提高对地名重要性的认识,使地名文化在国际公约和相关法律约束下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弘扬。

  “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实施与探索

  自2004年始,中国地名研究所就会同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全国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和国家民政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在侯仁之、郑孝燮、罗哲文等我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的指导下,成立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家委员会,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课题,依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工作措施,结合我国国情和地名的特性,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探索。据介绍,“保护工程”包括地名文化遗产的分类调查与评估、地名文化遗产的鉴定标准体系、地名文化遗产的评价与记录、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利用、地名文化遗产的传播模式、地名文化遗产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地名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等7个项目,是一个全新而庞大的地名科学系统工程。

  在各相关领域专家的努力下,保护工程对我国甲骨文、金文,及《禹贡》、《山海经》、《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志》等古籍文献中记载的古地名进行了专题研究;对我国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的资料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完成了我国地名文化遗产存量评估、鉴定标准体系以及相关理论探索等科研课题。

  我国县级行政区历史悠久,古县地名文化积淀深厚,社会认同面广,所以“保护工程”选择从古县地名入手。根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