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老北京的“八大胡同”
4000张图片讲述 北…
陕西韩城宋代壁画墓揭开…
揭开李冰、二郎的本来面…
最新热门    
 
揭开胡同源起之谜

时间:2009-9-8 17:43:52  来源:不详
涉及“胡同”二字,“水井假说”把“衖通”释为蒙语,其错在何处,已不言自明。

  在明《老乞大谚解》中,已使用“衚衕”二字,比明《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早77年。

  笔者从1980年起,参加《北京地名志》的调查和条目编写,一直对胡同溯源探求。令我庆幸的是,收藏到了汪维辉先生编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在该书的古本《老乞大》影印本中,竟让我找到了张爵以前“衚衕”的写法。

  《老乞大》出书于高丽朝末期,即中国的元末,是朝鲜时代最重要的汉语教科书之一。“乞大”指中国,据说意为契丹,原指建立辽国(916-1125年)的契丹人,金灭辽后,契丹便成为中国或中国人的代名词。“老乞大”就是老中国通的意思。该书采用对话方式,记述了几名高丽客商与中国王姓的辽阳人结伴去元大都(今北京)做买卖的过程。明朝建立后,汉语发生变化,遵照李朝国王的指示,于1483年邀请明朝使臣葛贵等对古本《老乞大》进行修改,由朝鲜语言学家崔世珍作出谚解,并在1507-1517年间刊行,是为《老乞大谚解》。在《老乞大谚解》中,已使用“衚衕”二字,比明《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早77年。

 1998年,韩国发现了元代古本《老乞大》,竟让我找到了明以前“衚衕”的写法,是汉语“胡洞”。

  1998年,韩国庆北大学南权熙教授在整理大邱市一位私人藏书家的藏书时,发现了明使葛贵修改前的元代古本《老乞大》。该书都是地道的元代北方口语,证实元人用汉语说话,元人语是汉语,对研究元代汉语和社会具有重要价值。书里称本国为“高丽”,北京称“大都”,辽阳称“东京”,胡同为“胡洞”。《老乞大》中“胡洞”的发现,为“胡同”一名源于汉代巷的读音“胡洞”,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同时,也解决了“胡同”一词,由古代巷的读音“胡洞”,到俗语“胡洞”,再到明代正式定名的“衚衕”、清末简化为“胡同”的演变过程。

  对照元明两个版本,明显看出“衚衕”的早期写法是“胡洞”。《老乞大》中还记有“过的义州,汉儿田地里来,都是汉儿言语”,说明“胡洞”一词由来已久,到元代时已在华北、东北地区广泛使用,至少在元代以前几百年即已出现。另,元版与明版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语音上,由“咱每”变为“咱们”、“恁”变为“你”、“著我”变为“着我”、“胡洞”变为“衚衕”。由此,可明显看出不同时期北京语言的变化。

  ◎城市密码◎

  明朝推崇胡同使俗称升级为名称

  ■“胡同”一名源于汉代的“巷”

  巷、衖古字通,在我国汉代,“衖”与“巷”同音,都是东部字,念“虹”,有相连畅通的意思。《毛苌诗传》曰:“虹,胡洞切。”《集韵》:“虹洞,相连也。”

  汉以后,“巷”、“衖”的发音有所变化。唐代,“巷”已读成和今天一样的巷音,而在华北、东北地区,巷(衖)读“虹”的古音却被保留了下来。在辽《龙龛手镜》里,依然按古音念巷为闳。《龙龛手镜》“闳:巷也。”古代虹、闳属“同源词”,从西汉到辽长达1200多年,北方延续了巷音“虹”念“胡洞”的古代读音,逐渐形成了华北、东北地区的俗语方言“胡洞”。

  毛苌,西汉赵(今河北邯郸)人,世称“小毛公”,相传是古文诗学“毛诗学”的传授者。毛苌曾当过河间献王博士,《嘉靖河间府志》载,河间诗经村西北三里有君子馆村,为毛苌讲经处。在“君子馆”旧址,曾出土汉砖一方,上有汉墓“君子”二字。毛苌墓旁有崇德里,元代至正年间,河间官员又在崇德里建书院。《毛苌诗传》中,古巷“虹”的切音“胡洞”,和早期“胡洞”的写法完全一致,证实“胡同”一名源于汉代“巷”的读音。元明时,蒙语井念忽都、古都黑,明显与胡同相差甚远。在元代古本《老乞大》中,井与胡同同在书中存在,也说明井和胡同不是同一词素,胡同与井无关。

  《龙龛手鉴》,原名《龙龛手镜》,四卷,辽代幽州(今北京西南)法源寺僧人行均编撰。宋人刊刻时,为避赵匡胤祖父赵竟之讳,改为今名。全书收字26430个,比《说文解字》收字10516个多15914个字。《龙龛手鉴》根据当时流行的写本编辑,收录大量俗体字,是唐代前后俗体字的总汇。台湾著名敦煌学家潘重规先生研究表明,该书对释录宋以前北方普遍使用的汉字和口语俗字,对研究汉字的变迁,特别是释录敦煌学中的文字,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辽金时,“胡洞”二字已在北方民间广泛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