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老北京的“八大胡同”
4000张图片讲述 北…
陕西韩城宋代壁画墓揭开…
揭开李冰、二郎的本来面…
最新热门    
 
揭开胡同源起之谜

时间:2009-9-8 17:43:52  来源:不详
对胡同进行介绍的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张爵编写的《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

  《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记述了明北京五城33坊的名称、位置和各坊的街巷胡同。在这本书自序里,张爵特别叙述了自己编写的过程,“予见公署所载五城坊巷必录之,遇时俗相传京师衚衕亦书之,取其大小远近,采葺成编”。由此印证这样一个事实:张爵虽收集北京的胡同,但却不是胡同二字的创始人,只说明从明代开始,才把流传在坊间的胡同记载到文书里,使胡同成为正式行用的街巷名称。不过明代胡同的写法,比现在复杂,在胡和同这两个字外面都加有“行”字,写成“衚衕”,表示胡同是可以让人随意行走的小巷。直到清末,因衚衕两个字写起来不方便,才有了简写的“胡同”。

  1957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在蒲黄榆发现了张爵和他妻子王氏的合葬墓,同时出土了长达1200多字的墓志铭。根据墓志铭记载,张爵字天锡,别号省庵,又号竹坡,生于成化十一年(公元1485年),卒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他本人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正德年间张爵充兴王府书办,兴王朱厚熜被立为皇帝后,以张爵“扈驾有功,书办年久,升锦衣卫,实授百户”。此后,张爵一直任职锦衣卫,由百户而升千户、指挥检事、指挥使,曾在锦衣卫东司房理刑,以缉捕功升指挥众事提督象房。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以后,张爵“掌街道房事”,专管京城坊巷街道。

  张爵是北京人,又专管京城坊巷街道的事情,可以说是研究街巷胡同的绝对权威,也正因为他这身份,才有机会接触到有关机要资料。所谓“见公署所载五城坊巷必录之”,表明这些资料都出自锦衣卫街道房的档案材料。

  据明清学者考证,“衚衕”是南方“弄”的音变;“水井假说”认为“衚衕”来自元《析津志》里的“衖通”,是蒙语“水井”的汉字表音。现在的问题是,“衚衕”两个字来自何处。据明清学者考证,“衚衕”是南方“弄”的音变。“文革”后期,有人提出“水井假说”,认为“衚衕”来自元《析津志》里的“衖通”,“衖通”是蒙语水井的汉字表音,到张爵时才造出衚衕二字。

说到蒙语井的读音,与汉语胡同的发音也没有相似之处。元世祖忽必烈时,命人编撰的蒙汉对译辞书《至元译语》地理门里,蒙语“井”曰忽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2年)所编诸番语言和汉语的对译辞书《华夷译语》中,蒙语“井”曰古都黑。我到内蒙古、东北、新疆等地采访专家和牧民得知,现代蒙语井的发音是忽都格。无论元明时的忽都、古都黑,抑或现代的忽都格,蒙语井的发音都不可能变成胡同。

  ◎发现城事◎

  “水井假说”把“衖通”

  释为蒙语显然错误

  “衖通”是吴音方言“弄”。在《析津志》里,从未涉及“胡同”二字,“水井假说”把“衖通”释为蒙语,显然错误。

  《析津志》纂修于1340年以后,作者熊梦祥,元末江西人,曾任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辽太宗时,升唐幽州城(今北京西南)为南京,又称燕京,开泰元年(1012年)改称南京析津府。熊梦祥用析津为书名,表明书中的内容,包括了金元以至辽代的文化情况。本书是现今发现最早记述北京地区历史地理的著作,对金中都和元大都的城垣街市、官署坊巷、庙宇古迹、岁时风俗等,都有翔实的记载。

  《析津志》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二字本方言。”街道分大街、小街、火巷、衖通四等,除街为全国通用外,火巷和衖通,都使用了南方街巷的行用名。火巷,是南方普遍使用的街巷通名,宋金交兵时创于南宋,既为防火而设,也方便作战用兵。那衖通是什么呢?衖通是吴语方言“弄”。《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东下一级,复值润底,已转入隘关之内矣。于是辟成一衖通。”在衖通下特别注明“弄”,小巷之意。《汉典》:“弄(方言)小巷,胡同:弄堂,里弄。”

  原来,古代巷、衖不分,都是巷字。南北朝(420-589年)时,出现了衖的南音“弄”。在《南齐书》本纪中,记录了公元494年,东昏侯被弑西弄一事。“弄”的古字作“衖”,吴音念“弄”。南方对弄还有几种双音字叫法,一是在弄的前面加里,称小巷为里弄;另是在弄的后面加唐,称小巷为弄唐,或称弄堂、衖堂、衖通。无论叫弄、里弄、弄唐,或弄堂、衖堂、衖通,也不管它是单音字、双音字,约定俗成,老百姓都知道这是小巷,说的都是“弄”。

  在《析津志》里,从未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