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老北京的“八大胡同”
4000张图片讲述 北…
陕西韩城宋代壁画墓揭开…
揭开李冰、二郎的本来面…
最新热门    
 
揭开胡同源起之谜

时间:2009-9-8 17:43:52  来源:不详

  辽金时,“胡洞”一词已在北方民间广泛流传。在金末的北曲杂剧(明人称元曲)中,还出现了由胡同派生出的形容词,如关汉卿《单刀会》“杀出一条血胡同来”;王实甫《歌舞丽春堂》,“更打着军兵簇拥,可兀的似锦胡同”等都出自元朝建立前的金中都旧城(今北京城西南)。从胡同到派生出形容词血胡同、锦胡同,绝非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如,元代前期作家吴昌龄的《老回回探胡洞》剧目;张可久“胡洞窄,弟兄猜,十朝半旬不上街”;陈德和“翻银汉,战玉龙,遍乾坤似粉妆胡洞”,也都写作“胡洞”。

 天德三年(1151年),金主海陵王完颜亮下令迁都燕京(今北京西南),派人按北宋汴京(开封)制度增广燕城,遂改名为中都。此时的汴京,由于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由坊巷制取代了里坊制,重坊轻巷时代得以终结,巷和小巷的地位得到提升。巷坊墙被拆除,已形成开放型街市。据尹钧科、罗保平等的《古代北京城市管理》,金中都的街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辽南京即唐幽州的旧街巷,当时坊墙在逐渐拆除中;另一部分属扩建后形成的新街巷。

  近年,对金中都城西南部进行实地考察,那里原是辽南京城外的农田。钻探结果表明,这里的街道多是平行等距离的胡同,与北宋汴京的街道胡同相一致,可能是仿照汴京布局。现在宣武区的北柳巷、南柳巷、魏染胡同、果子巷、米市胡同、丞相胡同等均为当时金中都遗留至今的街道和胡同。

  ■明代胡同的发展,与汉代巷的读音“虹”有关

  北京传统的巷和胡同历来不多,明朝仅28条巷,清朝32条巷,到了民国时期也只50多条巷;胡同的数量更少,从唐辽金到元末仅29条,况且还被使用了南方的“弄堂”,“胡同”之说只在民间老百姓中流传。明朝建都北京后,胡同得到飞速发展。据统计,明朝北京有名的街巷胡同1170条,其中南北城的胡同465条,一下子增加了十几倍,速度可谓惊人。笔者认为,明代胡同得以大发展,与胡同的读音“虹”密切相关。

  “虹”的切音“胡洞”,不仅和后世的小巷“胡洞”一模一样,让人惊讶的是,古代对虹的解释。《礼记》曰:“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郑注曰:“大明,日也。”北方地区“虹”与“闳”的发音“胡洞”,居然预示了大明朝在北京的兴起,无怪乎胡同在明朝得以如此迅速的发展。

  古代人相信谶语,“明”字隐“日月”同行,此说深得明朝统治者垂青。如北京大明门修好后,永乐皇帝朱棣让大学士解缙写个门联,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日月合为明字,明成祖看了非常满意,并赏赐给解缙很多物品。类似故事,还被载入史册,如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至正四年……(道士张中)遇太祖于宿州,时太祖避暑卧大槐树下,大吟曰:‘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来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地理穿。’道人听知,注目大骇。问其姓名,遂拜曰:君大贵,他日验也。”

  它如托名诸葛亮的《马前课》:“日月丽天,其色若赤,绵绵延延,凡十六叶”。日月者明朝,赤者朱,指明代十六主。这类谶语的影响,比沈榜在《宛署杂记》里编的谶语“元人语”不知要胜过几千倍。有意思的是,《宛署杂记》里一至十卷的目录,恰恰使用了解缙的“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这十个字,可惜沈榜没能悟出胡同与明字的关系来,还差点被后人误释为蒙古话。

  “明朝推崇胡同”的结果,收编了元大都的300多条火巷,不仅壮大了胡同的队伍,也使胡同的地位从早期“似洞的咽喉小巷”、“手工业作坊的聚集地”、“妓馆所在之地”直线上升,一跃成为北京街巷中耀眼的明星。从明朝起,过去不被人重视的胡同,登上北京街巷的大舞台,由时俗相传的胡洞,正式成为行用的街巷名称,并统一写成“衚衕”。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