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日本的能面具 |
|
时间:2009-9-8 17:44:19 来源:不详
|
|
|
日本的能面具 缩起正文 字号:大 小能剧的面具 能剧的演出者全为男性,主角称为「□□」、配角称为「胁」。两者各可拥 有一名随从。儿童叫「子方」,可扮演小王孙等角色,一出能剧的演员极少 超过六名,其中主角和其随从戴著面具其他的人则不戴。台词由歌队唱出。 不戴面具时叫做「直面」,表演都不能流露出任何表情变化,让人感觉彷佛 是能面具一样。 一. 能面的起源 面具的使用,起先并不是因应戏剧上的需要,而是在原始的宗教信仰里,担 任祭司的巫师,同时具备了灵媒和舞者的身份。在进行祭祀仪式时,戴上面 具表示化身为神灵,传达神旨和神威。在这样的情景下,恐怖的神鬼面具自 然先行诞生。之后,象徵智慧的老人面、代表女神的女面,才陆续出现。随 著时代的演进,戏剧逐渐脱离了宗教,成为独立的娱乐活动。面具变成了演 戏的道具,以增强戏剧效果。从最早传入的伎乐面到舞乐面、行道面和追傩 面,都对后来的能面造成影响。 大约在七世纪初期,伎乐由中亚地方传入。伎乐面为表现喜感,表情较为夸 张,大多由桐木、楠木制成。伎乐没落后,舞乐便取而代之。舞乐偏向风雅 的贵族文化,表情就较为含蓄,表现出细致的质感,多以桐木桧木为造材, 一般认为已有能面的雏形。之后,约十世纪至十三世纪期间,与佛教有关的 行道面也出现了。行道面是为了供僧侣修行时所使用,多由佛师(制作能面 的工匠)模仿伎乐面、舞乐面的作法而制成,故样式接近佛像。追傩面也是 在十三世纪左右开始盛行。所谓追傩面就是节日祭典上所使用的鬼面,为配 合神社、佛寺的各种驱邪仪式而产生。而能面可说是吸收以上四种面具的技 术和造型在创新的艺术品。 二. 能面的制作 制作能面的人称为「能面打□」。能面通常以桧木为质材,再加上胡粉,涂 以颜料。平均长廿一公分、宽十三公分。脸部接近于平面,但画工的重要性 超过刻工。面具的各种表情、色调,塑造了人物独特的性格。 根据《由乐谈仪》的记载,能面的制作分为五期: 第一期:翁面时代 大约在十世纪左右。翁面适用于神圣的「翁舞」曲目,受 宗教仪式的影响甚钜。主要的作者有日光、弥勒、春日都系佛师等。 第二期:创作时代从十三世纪到十六世纪初,是能面制作最辉煌的时期。此 时正好是能剧成为主流的时代,加上优秀的工匠辈出,可谓是相得益彰。 第三期:中间时代 此时因战乱使得能面作品产生低潮,面具的式样也逐渐转
[1] [2]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