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尚书·尧典》:一篇古…
最新热门    
 
《傩戏艺术源流》——康保成

时间:2009-9-8 17:45:45  来源:不详

         《傩戏艺术源流》——康保成

绪论:中国戏剧史的明河与潜流


    1933年,近代曲学大师吴梅的高足卢冀野先生,完成并出版了《中国戏剧概论》一书。此书从戏曲的起源,一直写到"乱弹"和话剧,堪称是当时最完整的一部贯通古今的戏剧史著作。然而,他在自序中这样评价自己的书:

    我说过一个笑话:中国戏剧史是一粒橄榄,两头是尖的。宋以前说的是戏,皮黄以下说的也是戏,而中间饱满的一部分是"曲的历程"。岂非奇迹?所以中段的叙述,无论如何比两端来的得酣畅一点,就是这个缘故。而全书的"匀称",便因此破坏了。

    今天看来,这段"笑话"是建立在对中国戏剧史宏观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质言之,他已经明确看到"戏"与"曲"的区别,树立了一种与旧曲学截然不同的观念。在该书最后一章《话剧之输入》,他说:"元曲的精神最为可采,能打破词曲的旧套,而学元曲必有成就。""多数的传奇,只顾敷演故事,毫不顾到性格,已经落了下乘。到了目下,弄到连故事都不成立,所以说中国没有戏剧,并非过言。"可见卢冀野是在西方戏剧文化的影响下,建立自己的戏剧观念的。

    虽然如此,他还是把中国戏剧史写成了"一粒橄榄"。其原因固然不好妄加揣测,然而旧曲学传统之深厚,却是不能不提的。

    旧曲学的特征,是把戏剧(元杂剧、明清传奇)看作诗词的变体──"曲"。明末清初的周亮工说过这样的话:

    元人作剧,专尚规格,长短既有定数,牌名仍有次第。今人任意增加,前后互换,多则连篇,少惟数阙,古法荡然矣。惟予门人邗江王汉恭名光鲁,所作《想当然》,犹有元人体裁。其曲分视之则小令,合视之则大套,插入宾白则成剧,离宾白亦成雅曲。不似今人全赖宾白为敷演也。(《书影》卷一)

    周亮工的看法代表了当时的流行观念。元明两代人论元剧,多只论曲词、韵律、唱法、作(曲)法,很少谈结构、人物、关目、表演。元刊本杂剧,几乎没有宾白,而只录唱词。我们把这种流行的观念叫做"曲本位"。

    戏剧理论大师李渔是系统地、有意地突破曲本位的第一人。他把剧本结构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又特别重视宾白的作用,还毫不客气地批评汤显祖《牡丹亭》中脍炙人口的唱词为"案头之曲","非场上之曲"。

    近三百年后,另一位大师王国维再次对曲本位发起冲击。他提出的"以歌舞演故事"的戏剧概念,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曲学的藩篱,从而把戏曲与诗、词区别开来,把戏曲从诗、词、散曲等韵文中剥离出来,确立了戏曲学这门学科独立存在的价值。从此,被视为"小道"、不登大雅之堂的戏曲开始登上学术研究的殿堂。他正确指出了西域戏剧文化对戏曲的重大影响。他以深厚的国学根柢,考证了从上古到元代各种戏剧或泛戏剧形态的发展演变轨迹,使戏曲史不仅成为一门学科,而且成为一门科学。

    王国维的同辈吴梅是固守曲本位的最后一位大家。他对传统曲学的总结和梳理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从戏剧学的角度看,过分地强调曲辞和声律,则与已被理论界认同和接收的新的戏剧观念背道而驰。据统计,讨论"曲"的作法和优劣的篇幅,占了他全部戏曲论著的一半以上。

    然而吴梅的戏曲理论已是昨日黄花。他的学生卢冀野、任中敏、钱南扬、王季思等,与青木正儿、郑振铎、冯沅君、孙楷第、周贻白、董每戡、赵景深、张庚等戏剧史家,一步步把中国戏剧史推进到现代学术研究的圈子。任中敏的《唐戏弄》、孙楷第的《傀儡戏考原》,只?quot;戏"而不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