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尚书·尧典》:一篇古…
最新热门    
 
《傩戏艺术源流》——康保成

时间:2009-9-8 17:45:45  来源:不详
sp; 有人继续花大气力寻找古代戏曲作家的生平资料;有人将这些材料编排整理,写成编年体的中国戏曲史;有人锲而不舍地比较史料与作品的关系,企图总结古代历史剧创作的规律;有人热衷于某种母题流变的研究。如此等等。

    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客观性和科学性,因而都非常有意义。

    本来,广义的文学艺术研究也应包括鉴赏在内。所谓"诗无达诂",正说明鉴赏者可以而且必须对作品产生联想和想象。同一作品,对不同接受者产生的审美效应是决不相同的。然而本世纪50年代以来的作家作品论,往往随着政治风云的起伏而发生变化,文学成了任人打扮的女孩儿,成了政治的婢女。文学鉴赏中的审美因素与文学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遭到双重破坏和践踏,某些研?quot;成果"转眼便失去了价值。于是,重资料、重考据的著作不仅能够显示研究者的功力,而且还再次显示出其耐久的生命力和科学性,从而受到研究者的青睐。

    但是,上述研究无论再科学、再严谨,对于戏剧史这门学科的贡献都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它们忽视了戏剧与诗文、小说的根本区别,也忽视了戏剧形式本身产生、发展的过程,更忽视了民间戏剧、少数民族戏剧与戏曲的关系,以及戏剧与宗教、民俗的关系。一句话,它们忽视了中国戏剧史的潜流。

    其实,戏曲史领域内还有不少难解之谜。例如,戏剧的起源和形成问题,中国戏剧形式中的外来因素问题,四折一楔子的来历问题,为何北剧的演出单位?quot;折"而南戏称"出"、北剧提示动作称"科"而南戏称"介",宋元剧本中已出现的脚色名目"旦""末""净"从何而来的问题。如此等等,都在剧本文学的研究范围之内。然而,近几十年来颐窃谡庑┪侍馍虾苌僬箍芯浚比灰簿秃苌儆写蟮耐黄啤O匀唬饩稣庑┪侍猓侵匦粗泄肪缡返墓丶窒拊谝酝髦麴偷?明河"的范围内,甚至只在作家作品上打转转,基本上无助于解决这些难题。

    然而,被大学和文学研究机构忽略的"傩戏热",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宋代的朱熹说过:"傩虽古礼而近于戏"(《论语集注》)。清人杨静亭《都门纪略》谓"戏肇端于傩与歌斯二者之间"。王国维提出我国戏剧"自巫、优二者出",并指出上古驱傩之方相氏黄金四目为"面具之始"。张庚等主编的《通史》说:傩舞"对后来农村歌舞、戏曲的影响很深"。然而,傩戏真正被发现并受到重视,是在近十几年。

    毫无疑问,在一哄而起的"傩戏热"中,弊端与教训亦复不少。例如,一、不下功夫从基本文献或地方志中查找资料,无视戏曲在宋元已有成熟的剧本,而把明清甚至民国才流行的演出形式和剧目说成是戏曲之源,从而混淆了源与流的界限;只强调傩仪对戏曲的影响,忽视了戏曲对傩仪也有影响。二、无视文献记载和外地乃至全国傩戏形态的流行状况,片面强调本地的最古、最有价值。三、无视傩仪的根本特点是驱鬼,而说傩是什?quot;鸟图腾"仪式,或把根本不是傩的也拉进傩的行列。四、不认真考察傩与佛教道教的交融关系,不了解傩在后世的衍化,把傩当成铁板一块、固定不变的东西。五、只笼统强调傩是戏曲之源,不下功夫考察傩是如何变成戏的,造成谈傩的只谈傩,说戏的只说戏。等等。而造成上述弊端的根本原因是:研究队伍素质不够好。这是我们不应当讳言的。然而,大学与科研单位的冷漠与不参与态度,难道不也是原因之一吗?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傩戏热"已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降温,然而它留给人们一些值得思索的问题,而戏剧与宗教、城市戏曲与民间戏剧的关系问题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且互有关联的两个问题。龙彼得教授指出:

    在中国,如同在世界任何地方,宗教仪式在任何时候,包括现代,都可能发展成为戏剧。决定戏剧发展的各种因素,不必求诸遥远的过去;它们在今天仍还活跃着。故重要的问题是戏剧"如何"兴起,而非"何时"兴起。(《中国戏剧源于宗教仪式考》,王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