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声称打死也不退  民进党…
今日易经视点
今日信息
今日七夕夜 葡萄藤下聆…
“香”的阶序性——今日…
最新热门    
 
今日夏至

时间:2009-9-8 17:47:09  来源:不详
汤都是极好的防暑品。苏州立夏节喝“七家茶”,小孩要吃“猫狗饭”。同时多饮食凉粉、酸梅汤,服用冰块。说明周代已有掌冰的官吏和冰窖设备,冬季贮冰,夏季食用。清代就有刨冰。清廷在立夏这一天,赏赐文武大臣冰块。此时又是瓜季,人们坐在瓜棚下乘凉,品赏西瓜。西瓜、苦瓜都是清热消暑食品,是夏至季节的重要佳品。另外,夏季蚊虫繁殖,雨水多,易感染痢疾等肠道疾病,因此在夏令饮食中有吃大葱、大蒜习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大蒜有“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避邪恶,消肿痛,化瘕积肉食”之效。此外,凉亭赏夏也是人们盛夏中进行的一项防暑活动。
张勃 at 2009-6-21 21:15:16
[编辑本段]夏至诗词
  盛夏烈日炎炎,人们也文思泉涌。有关“夏至”的节气联造语自然,精巧别致,如“夏至有雷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清明高粱小满谷;芒种芝麻夏至豆”。还有谜语,谜面是“夏至”?打一成语,谜底——地久天长。其实,“夏至”真与成语“杯弓蛇影”有缘。
  汉朝应劭在《风俗通》中记载:“杜宣夏至日赴饮,见酒杯中似有蛇,然不敢不饮。酒后胸腹痛切,多方医治不愈。后得知壁上赤弩照于杯中,影如蛇,病即愈。”后因以“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夏至”也是诗人们的咏吟对象,唐朝权德舆《夏至日作》,“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唐代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云:“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宋朝张耒《夏至》诗:“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骤来疾去的雷阵雨,由于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编辑本段]歌谣·谚语
  【歌谣】
  一九至二九,扇子勿离手;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五,乘凉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夹被替被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夏九九歌
  【谚语】
  不过夏至不热
  夏至三庚数头伏
  夏至有雷三伏热
张勃 at 2009-6-21 21:17:10
来源:京华时报  
    今天是夏至,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虽然白昼最长,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之时。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夏至节气后,对流云团发展旺盛,雷阵雨较多。北京地区日平均最高气温为32~33℃,日平均最低气温为19~20℃。 (冷中华)
张勃 at 2009-6-21 21:21:20
夏至节气一般在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为者,至有三义;一以阴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阳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为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夏至说: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周代夏至已有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饥饿。从汉代就有过夏至节的习俗。宋代《文昌杂录》: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史》礼志记载:夏至之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夏至祭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有的地方麦糊烧(一种用面粉调成糊在锅中摊成极薄的大饼)供司灶、祖宗。也有擀面为薄饼,烤熟后夹以青菜、豆荚、豆腐等祭祖。
夏至是一年“四时”之一,标志盛夏的来临。与冬至开始数九一样夏至起也数“夏九九”。《夏九九》有很多版本,最能反映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是湖北老河口市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