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一直被人们誉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皓月当空,幽静会所,三五知己,月饼美酒,其中的惬意只有当局者自知。
“传统节日的回归更需要人们内心的平静,需要整个社会氛围的改变,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并不代表没有希望。”
情趣与内涵
“月饼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包装越来越精美,但中秋节的内涵却越来越少了。”随着中秋佳节的来临,不少人这样慨叹。中秋节最核心的文化内涵是祝愿社会和谐进步和家庭团圆幸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包括中秋节在内的诸多民族传统节日正被人们淡忘。原有的文化内涵逐渐消失,最显著的现象就是端午成为“粽子节”,中秋成为“月饼节”。
不难发现,每年的中秋节,月饼商家的吆喝声盖过了中秋节的文化味,过度的商业化炒作让传统节日的民间文化意义大幅度削弱。“黄金月饼”、“天价月饼”虽然屡屡遭到抨击,但其依然成为历年中秋节的“热门”词语。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东西被打上了功利、实用的色彩,社会整体的浮躁让人们无法静静地去体味一个节日的感觉。“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可以陪着父母静静地赏月、聊天,对于传统节日认知程度的不同使传统节日的链条出现明显的‘断裂’。”一些年长的人说。其实,中秋节是一个具有浓情雅趣的节日,民俗极为丰富。在这个意义上说,过节不仅仅是娱乐、好玩,还是在重温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自我的内在提升。有专家认为:“传统节日的回归更需要人们内心的平静,需要整个社会氛围的改变,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并不代表没有希望。”
月亮寄情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中秋明月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3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或女儿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中秋之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