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写吧 >> 工作总结 >> 正文
下半年房企加快赴港上市
双语教育:加快民族发展…
在全市农机化工作及科学…
在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工作…
最新热门    
 
加快全市电网建设工作总结

时间:2009-8-9 2:35:49  来源:不详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电网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110千伏网架基本完善,220千伏主电网初步形成,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经启动。但是,总体上丽水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结构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市电网建设步伐,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以500千伏网架为依托、以220千伏为主网架、以110千伏和35千伏为配电网架的供电网络,将丽水电网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结构坚强、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运行灵活的现代化电网,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全省电网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浙政办发〔2004〕118号)精神,结合《浙江省电力建设项目2006年度工作责任书》的要求和我市实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加快电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实施能源保障工程,加快电源电网建设是我市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市实现二届一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两个千亿"目标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重点建设滩坑电站、五里亭电站、外雄电站、开潭电站、周公源梯级电站等一批电源项目,续建新建电站总装机容量118万KW,水电总装机容量将达248万KW。为了确保这批电源项目及其他小水电项目发挥作用,根本解决小水电送出问题,必须加快配套电网送出工程建设。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加快电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协调性,把电网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范畴,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切实改变我市电网建设滞后现象,为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能源保障,为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夯实基础。
  二、加强领导,落实电网建设工作责任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实行电网建设责任制,将电网建设纳入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年度责任制考核内容。各级电力建设领导小组要及时、认真研究和解决电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明确、落实本地的支持条件和政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健全电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掌握信息,督促工作落实,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有关部门要第一时间出具支持性文件,协助项目业主提前或按期完成征迁补偿,及时落实工程用地、线路走廊等建设条件,督促项目业主安全施工、质量创优,确保电网建设顺利推进。
  三、科学规划,强化电网建设的管理
  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电网规划工作,按照《浙江省2010年电力发展规划及2020年展望》和《丽水电力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认真组织编制并落实电力设施布局规划和用地规划,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等规划间的充分对接,预留、落实变电所用地、线路走廊等建设条件,实现电网规划与其他规划的有机衔接和同步实施。要坚持电源电网统一规划,做到电源电网同步建设、协调发展。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对已纳入各级规划的变电所建设用地和输电线路走廊予以严格保护。规划、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电力线路保护区其他项目用地管理,避免新建项目影响和危及已建成的电力设施安全。
  四、密切配合,协调推进电网项目建设
  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所属区域内电网建设项目的推进工作负责,协调和推进电网建设项目的规划选线和相关配合工作,处理好电力建设与线路沿线单位和个人的利益矛盾,保证电网建设的顺利开展。各级政府以及发改、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环保、林业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规范程序,加快审批。在项目审批、线路路径、走位、用地、电力设施保护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优先快速为电网建设项目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形成共同推进电网建设的合力。500KV和220KV电网建设工程建设用地指标按省、市重点工程有关政策优先予以保证。220KV以下电网建设项目,应根据项目具体用地情况,合理确定用地规模,尽量减少电网建设项目征收集体土地的带征面积。在新建、扩建、改建道路桥梁时,有关建设单位应会同电力部门同步按规划建设电缆沟。
  五、规范征迁,切实做好电网建设政策处理工作
  电网建设工程的政策处理工作,既要严格政策,依法保障当地群众的正当权益,做到工作到位、经济补偿到人,又要着眼加快电网建设的战略意义和电网涉及的公共利益,着眼大局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