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写吧 >> 演讲致辞 >> 正文
杜十娘与王美娘形象比较…
浅论杜甫和白居易诗中的…
杜甫、孟浩然诗歌风格的…
“盛世之情感,乱世之理…
论杜甫的秦州咏物诗
论王船山对杜甫诗歌的批…
杜甫之“哀”求解
杜甫身许双峰寺,门求七…
杜甫“狼藉画眉阔”琐议
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最新热门    
 
《杜甫的文化意义》演讲稿

时间:2009-11-27 12:00:05  来源:不详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杜甫的文化意义》。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这一点不用再讲。我今天要讲的是杜甫在文化史上的意义,因为他的影响,早就溢出于诗歌之外,溢出于文学之外,他在整个文化史上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这一点我们从哪里来看?我想我们首先从后人对杜甫的评价来看。

一、后人对杜甫的评价
 
   1.王安石:大家都知道,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由宋代人开始奠定的。我们先从宋人看起,北宋有个政治家叫王安石,他对杜甫就非常尊敬,他在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里面,有这样一句:“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意思就是我推测一下您的这颗心灵是在古代也非常少有的,是非常高尚、非常伟大的一颗心灵。我非常希望您能够起死回生,让我跟您交朋友,然后跟您一起去四处游览。可见,他对杜甫非常仰慕。

  2.朱熹:我们再看一下南宋理学宗师朱熹的评价。大家都知道,南宋的理学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非常严格,甚至是苛刻的。朱熹就是这样,我们看一部《朱子语类》,里面不受到他批评的历史人物是非常少的。但是朱熹认为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五位人物是伟大的人物,他把这五个人称为“五君子”,这五位人物是哪五位呢?第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然后是唐代的三位:杜甫,颜真卿,韩愈;最后是北宋的范仲淹。诸葛亮和范仲淹这两位人物我想不用我多讲,大家都很熟悉。他们在政治上面,在道德上面都有很高的建树。值得讨论的是唐代的三位。先看颜真卿,大家也许知道他是伟大的书法家,颜体的创始人,但是颜真卿也是一位著名的忠臣烈士,他是为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藩镇的割据叛乱而被杀害,宁死不降。再说韩愈,大家当然知道他是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文以载道”的提出者,发动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同时韩愈在他一生的政治行为中间,每当国家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话的时候,他总是仗义执言,奋不顾身出来说话,多次被贬到南方荒远之地。这样几位人物,除了杜甫以外的四位,应该说他们生平在政治上面,在其他的行动上面都有很多建树。惟独杜甫应该说他不算是一个政治人物,杜甫一生在政治上的建树,几乎没有多少可以值得提起的东西。他除了在肃宗朝里面偶然仗义执言,上书救房琯,从此受到朝廷疏远以外,其他时候始终是身居下位,默默无闻,甚至很多时候他是处于民间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为什么也得到了朱熹的高度赞扬,为什么在朱熹看来杜甫可以在从诸葛亮到范仲淹这样一张名单中间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朱熹说得很清楚,关键在于他们五个人都有一颗伟大的心灵。朱熹的原话这样说,他们都是“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也就是说他们在人格上面成为楷模,这显然不是一种文学的评价,而是一种文化的评价。(责任编辑:范文之家)

  3.闻一多:再到后来,到了近代,闻一多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杜甫》。在这篇文章的最后,闻一多这样说:“杜甫,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这是一种极高的文化上的评价。

4.世界和平理事会:到了现代,1961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一个主席团会。在那次会上确定次年,也就是1962年,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有一位就是我们的杜甫。

由此可见,从宋代一直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人们都认可杜甫的意义,这种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史,他确实是一位文化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的意义属于整个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人物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我们说杜甫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他又是怎样起到了这种代表作用呢?这里我们必须要稍微分析一下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在远古时代,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们来说,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并不是非常优越。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水深土厚,气候也不是很温暖,又有滔滔的大河需要治理,不治的话会有水患。所以对中华民族来说,过分强调个体价值而忽视群体利益的话,不利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因此以儒家为代表的这样一种伦理观念,这样一种道德理想,就历史地被选择为我们这个文化的核心。这不是由于说孔孟怎么样怎么样宣扬,某个杰出人物奋斗的结果,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到了后代,尽管我们中华文化不停地发展,不停地演变,也吸收了很多外来的新的养料,但是儒家思想在这一个变化的过程中间,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儒家思想的丰富演变,基本上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演变的一个主要的脉络。而杜甫,恰恰是用他的生命,用他的灵魂,用他一生的实践,用他一生的行动,来丰富、充实着儒家思想的内涵。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想举一个方面来论证这个问题。大家知道,儒家思想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孔子提出的“仁”,仁爱,仁者爱人,在这一点上,杜甫堪称是儒家仁爱精神的一个杰出的阐释者。

1.对自己家人的爱:我们先来看看杜甫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自己家人的爱。我觉得这方面最典型的作品是杜甫乾元年间在同谷写的那一组诗,那一组诗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那个时候杜甫从甘肃的天水向四川的成都逃亡,途经同谷县,当时正是寒冬腊月,他在那里停留了一个月,他的生活再次陷入了绝境。他在那里写了七首诗。第一首说:“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就是说有一个客人,他叫杜子美,他已经白发苍苍了,他生活非常潦倒。第二首就写到他的家人,写到他为了要给家人找一些东西充饥,他就拿了一个铁铲到冰天雪地中间去挖一种叫黄独的野生植物,可惜没有挖到多少,回家以后是“男呻女吟”,就是一家老小都是饿着呻吟,靠在墙壁上面,话都说不动了。第三首“有弟有弟在远方”,想念他离散在各地的弟弟们。第四首“有妹有妹在钟离”,想到他的已经守寡,还拖着三个幼年孩子的妹妹,远在钟离。然后五、六、七这三首想到国家的命运,想到现在战乱不止,天下动荡。(责任编辑:范文之家)

2.对天下百姓的爱:我们看杜甫他在诗歌中间,有很多地方既写到他本人以及他的家庭所遭受到的一些不幸,一些痛苦,同时又延伸到普天下的百姓。当他到鄜县去探亲的时候,突然发现家里最小的儿子已经因挨饿而去世,饿死,他当然非常悲痛,一个小孩子饿死了,他也感到非常惭愧,觉得自己身为父亲,居然没有为他提供足够的食物,使他饿死,很痛苦。但是与此同时,他马上又想到了普天下还有很多比我还贫困的人,还有那么多失去了土地的农民,还有那么多在边疆前线戍守的将士,他们遭受的痛苦不比我更加厉害吗?所以他就把关怀之心从家庭扩展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在一个暴风骤雨之夜,他的茅屋被刮破了,雨漏下来了,自己不得安眠,因为床上都是潮的。这个时候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希望的是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拥有一所牢固的、安稳的茅屋,有一个容身之地,更希望普天下穷人都能够有这样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

  3.对其他民族的爱:杜甫的仁爱之心,还不止于此。他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同胞,他还把他的这颗仁爱之心推而广之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比如说爱其他民族的人。当时,唐朝发动了一次对南诏的战争,那一次不管从《新唐书》,还是《旧唐书》,还是从《资治通鉴》来看,应该说都可以肯定,错在唐,是一场不义战争。那么唐对南诏发动战争以后,多次打败仗,在这种情况之下,当时很多人,包括很多有名的诗人都被鼓起了一种谬误的爱国倾向。鼓吹我们要打南诏,要把它打败,这些诗歌的作者包括高适、包括储光羲,都写了这样的诗。惟独杜甫,非常清醒地看到了这场战争并没有正义性质,而且也只有他清醒地看到了这场战争会给人民的和平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所以他写出了《兵车行》。《兵车行》这样的诗在当时其他人都写不出来,只有杜甫一人,他觉得其他民族的人也是人,我们的仁爱之心也要施及他们,我们应该与他们保持和平的关系。这其实是也一种仁爱之心的推广。

  4.对一切生命的爱:杜甫除了爱人以外,他的同情心,他的仁爱心还推广到人以外的其他生物,推广到宇宙中间的一切生命。那么这一点也是非常突出的,我们在杜甫的诗中间无数次地看到他充满爱怜的描写,动物、植物,即便是一些细小的并不那么美的东西,杜甫在写到它们的时候也充满了爱心。在《过津口》这首诗中,杜甫看到江面上,横着一张密密的渔网,很多鱼都被那张网困住了,他就觉得很同情那些鱼。他说:“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他认为生物有的大,有的小,它们的命运有的好,有的不好。但是人对它们都应该有一种关爱之心。我们知道“恻隐之心”本来是孟子提出来的,但是当孟子提出恻隐之心的时候,他关注的对象仅仅是人。而到了杜甫这里,却是推广到所有的生命,宇宙间的一切生命。(责任编辑:范文之家)

(责任编辑:范文之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