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关于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起卦法时间以早上最…
六爻卦书中传统结论的思…
端午节的传统开运习俗
传统建筑的朝向
传统的纳西族居民平面布…
开发商应读懂传统建筑风…
风水之学与传统释道之学…
传统风水在相地时,有地…
传统风水与建筑美学
最新热门    
 
闽东传统民居的地理经济选择及文化内涵

时间:2009-8-8 16:35:36  来源:不详
[摘要]闽东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延继,反映在民居的型制和民俗上,既与中原地区存在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的特色。体现了最朴实的审美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传统民居;文化内涵;闽东
  
  “传统民居”是指那些乡村的、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它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据史书记载,闽东居民祖宗多来自中原。因而闽东文化也是中原文化的延继,反映在民居的型制和民俗上,也必定与中原地区存在相同之处,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它们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民居格局型制不但受其时代文化的制约,也顺应生活实用需要发展,而且还流露出了最朴实的审美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闽东传统民居的地理经济特征透视
  
  闽东的民居不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唯一代表,但它是中国民居中最为普遍的样式。在闽东的乡土村落中,民宅是一个家族尊严的外在表现,民宅从开始的选址到以后的家族生活,都与民俗文化有着很大的联系,他们几乎是把全部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热爱都融铸到里面去了。造房子之前,请来阴阳风水先生看风水定阴阳,风水先生根据住宅型制和选址的地势风水来确定住宅的朝向,然后择良辰吉日,祭祀土地爷,祭祀祖宗,这才动土营造。这时候同宗同族的男男女女都来帮忙,即使是嫁出去的女儿也牵儿带女回来。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农业社会中,“礼”对人们的行为的约束同时也反映到住宅的型制上。
  闽东传统住宅的型制格局一般为独立院落式砖瓦房,堂屋是住宅的主体,它比其他房子都要宽敞高大,在院落中显得特别突出。堂屋分为二部分,中间为客厅,客厅里设有三殿堂,供奉祖先神位。年时节下,生辰忌日,都在这里设祭行礼;婚丧大典也在这里举行;平素若有贵客临门,也在这里接待。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一定得经过正院门然后进入堂屋拜见父母。由此可见堂屋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当地习俗是,只有儿子才能继承堂屋,且如有多兄弟的,只有大儿子才能继承堂屋。如兄弟折产分居,新屋必须有堂屋才算是真正有了新家。结婚嫁娶时,女方最为关心的是对象有没有自己的堂屋。闽东传统的封闭性独立院落式民宅反映出了自然经济下农民的保守思想和狭隘心理,同时,这种院落式建筑型制也反映出了中原文化在闽东的延续。
  闽东民居多采用东西延伸背北向南的布局,主要是因所处纬度位置及特定的气候条件所致。目的在于避免日光直接射入室内。7至8月,太阳较近于直射水平面,即日出至日落太阳自东至西的运动轨迹接近于直线,对于东西延伸背北向南的住宅而言,仅日出及日落的时段中,住宅的东、西山墙接受日照较多,但此时日照较弱,对室温影响不大。白昼日照较强的时间,屋顶接受照射最多,日光基本难以通过南窗给室内以较大面积的照射,使室内温度低于室外。但需要说明的是,闽东民居并非十分严格地遵守东西延伸背北向南的准则。几乎绝大多数住宅只是基本上属于东西延伸背北向南,均带有稍呈朝向东南的状态。闽东民居的屋檐或类似设置对日光的阻碍,其程度可使完全背北向南的住宅5至8月的相当长时间内日光无法直接射入室内。部分住宅甚至可能在4至8月室内难以受到日光照射。4、5、6三个月,为闽东春雨与梅雨期,空气潮湿,阴雨连绵,气温尚低,4月各地平均气温在16℃左右,5月在20℃左右,气温变化大,日夜温差也较大。住宅严格地遵守背北向南准则,室内长时期无日照,将会变得阴冷潮湿。稍呈东南朝向的住宅,在较长的时期内,早晨可以使日光射入室内,而太阳升高,光线渐为屋檐所阻,中午前后无日光直接射入。4、5月,早晨为室温最低时,日光的直接射入易于室温的升高。而7、8月期间,又避免了中午强烈日光直接射入室内引起室温骤增的状态。
  闽东住宅多为砖木、泥木结构,此类结构的核心则是木结构部分。许多砖、泥筑成的东西山墙,不与其他房屋部分持有建筑上的关联,不承受屋顶的重量。闽东常见的传统民居的楼梯,多沿两山墙的内侧设置。楼梯的内侧,为木结构的墙壁,各房间也用木壁隔成,楼上楼下布局相类。构成任何一间房间的四壁均由木壁构成。屋顶也由木壁中的木柱支撑。住宅中的木结构部分自成系统,可单独构成房屋。砖、泥结构的东、西山墙,就建筑上的意义而言,具有将楼梯与外界隔开的作用,但木壁也可有相同的作用。东西山墙的主要作用是隔绝火灾。以木结构为核心的住宅,适宜于闽东的气候条件。住宅的木结构部分有益于夏季晚间室温的降低,但主要作用在于防潮。以砖、泥构成的墙壁,其土质吸收水分的能力甚强。
  闽东传统民居窗的设计也很有特征。一般而言,南窗较大,位置适中。北侧也设窗口,但甚小,位置颇高,靠近天花板。此类窗口的设置,利于夏季夜晚通风,降低室温。夏季夜晚,室内气温均高于室外,较凉空气由南窗涌入室内,室内原有热空气被抬升并向北侧运动,自北窗排出。空气交换流畅,利于热空气的迅速排出。若采用其他设计,均难以取得相同的效果。北侧窗口较小,利于冬季防寒。冬季,室外南侧有充足的日光照射,室内有一定程度的日照,室外北侧则全无日照。白昼,室外南侧气温高于室内,室内高于北侧。开启南窗可获得温度高于室温的空气,关闭北窗可防止暖空气的散失。
  闽东传统民居因所处的具体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具体差异,产生不同的形态变化。在闽东沿海与河口地区,以往因潮水侵袭,多毁坏住宅,房屋建得十分简单。许多住宅以竹木为架,屋顶至基部尽用稻草筑成。内陆村镇多位于河流两侧。许多临河人家,在河中竖桩,桩上铺板,板上筑屋,并与岸上建筑连为一体,构成水上住宅。海岛住宅以风暴为首害,住宅多选位于背风向南之处,且墙甚低,以石筑成。屋顶多以茅草覆盖,以石块压背,并结绳网覆之。
  闽东典型的传统住宅在正房东西两端的南部建有两座相对的厢房。两座厢房南端之间设照壁。照壁、东西厢房及正房构成口字型结构,中间的空地称天井。进一步发展,在正房北适当的距离再建正房,两座正房之间的东西两侧再建厢房,称二进。续之可发展成三进、四进、五进等。此类住宅的厢房多不供家人居住,建造者多为豪族世家。比较典型的就是建于清乾隆十年的福鼎市翠郊古民居,它距今约250年历史。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其建筑结构和风格,既模仿皇家宫殿建筑的恢宏跋扈的气势,又结合江南民宅精雕细凿的特色。整体布局以三个三进合院为主体,由6个大可、12个小厅、24个天井、192间房、360根木柱组合而成。古民居内代表江南建筑风格的木雕饰品精美绝伦,所有的梁、柱、窗、门皆饰以木雕图案,或人物、或祥禽、或瑞兽、或鱼宏、或花卉,无不栩栩如生。翠郊古民居是迄今为止,江南广大地区所发现的单体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堪称江南古民居之杰作,
  住宅的形态、结构、居住习惯是多种因素构成的。对具体建筑物而言,往往在某些方面与当地的客观要求有差距,但对整体而言。地域特征表现的又十分强烈。闽东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闽东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闽东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闽东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闽东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如周宁鲤鱼溪古村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二、闽东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
  
  闽东传统民居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天人合一”是战国时代提出的一种哲学观点,其意为在天与人的关系上是天道和人道合二为一,或自然与人力合二为一,也就是认为人的一切活动应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中国人尊重自然甚至崇拜自然,但并不认为自然就尽善尽美。中国的“天人合一”观念其实包括“天人互动”,人的“至诚”,可以“格天”。“阴阳五行”学说也源于战国时代。“阴阳”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矛盾对立面,大自然的生命在于阴阳的结合,两者互补依存、均衡协调,如有阳必有阴,有天必有地,有日必有月等。“五行”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古人认为它们是形成并支配自然和社会的原因。宇宙万物均按阴阳五行法则的节律来运行。近年来,学者们对于阴阳五行的实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起初在阴阳之中发现的对立统一,在五行之中看到的将世界本原归于物质元素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之中得出了更为深刻的结论,即以人为中心的宇宙一体化理论和强调整体结构功能的直观、理性的系统观念。而我国传统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正是传统文化基因在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正是在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传统文化后来要求人们在自然变化未发生之前,对自然加以引导和改造,在其变化既成之后尽量与之相适应,从而做到天随人愿、人不违天地,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正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乾朴》)。从闽东传统民居中反映出的人与天地、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思想与现代生态学中的基本观点不谋而合。两者都十分注重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闽东传统民居十分注重利用自然条件,结合地形地貌,大多临河而建,“小桥、流水、人家”所描写的就是此种景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我国地域广阔,地理气候条件差别很大,人们在长期与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适应中不断改善传统的民居建筑,以求得更好的人居环境,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为了适应闽东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的特点,古代匠人常常通过巧妙地设置庭院来组织自然通风采光。庭院不同于普通的室外空间,而是建筑内部空间中的外部空间。匠师们在设计处理上赋予它很多内部空间的特征,经常在庭院周围设置围廊挑檐,这样不但节约了用地,而且避免了夏季阳光的直射;起挑的檐部也能保证冬季室内有充足的光线,使之成为一间没有屋盖的起居室。通过运用檐廊等一些手法的处理,更增添了庭院与室内居室空间的渐变特征,强化了内外空间的相融共生。在这样的“露天起居室”内再引入自然界的天然情趣,配以绿色植物,点缀若干花木盆景与山石;或通过各种花窗、漏窗向外界借景,在室内布置各式盆景,使庭院中的绿色植物和居室内的山石植物交相辉映,十分巧妙地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共生共息。体现了生态文化中的共生观念。
  动态思维是闽东传统民居的另一体现。早在古代的先哲们就已经具备了朴素的动态循环观,传统文化基因中的阴阳学说把阴阳交替变化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五行学说更是指出了“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轮回循环思想。这些思想早已深深植入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之中,直接影响着闽东民居的室内外环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