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广彩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生…
历史上“左派”幼稚病经…
历史的逆向思维:得天下…
历史上的危机与变革
五行历史渊源
历史上知名的阴阳师
关于易经的历史起源
易经观点 世界上历史最…
蒋介石挖毛泽东祖坟的历…
地域历史积淀、历史文化…
最新热门    
 
试析历史与逻辑统一:文学史研究的伪命题

时间:2009-8-8 16:37:52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逻辑与历史统一;文学史;文学研究 
  论文摘要:历史与逻辑统一,出自哲学领域,有其错误与弊端。该命题出于预定式思维方式,实违背辩证法精神。历史与逻辑统一,与历史、文学史研究的特性不合,是文学史研究的一个伪命题。应放弃此类理论幻想,追求文学研究的多样与灵活。 
   
  历史与逻辑统一,已俨然一句口头禅。它不但成为许多著述者的自觉追求,甚且成了著书立说成功与否的衡量尺度。但该命题却有其出身的可疑性,更有其能否被认可的前提批判的必要性。该命题出自哲学领域,而非文学史领域。它能否被准入这一领域,必须事先接受一番质疑与检验。这种工作已在进行。王元化说:“历史的发展固然可以从中推考出某些逻辑性的规律,但历史和逻辑并不是同一的,后者不能代替前者。历史的发展往往并不是可以根据逻辑推理,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的。”[1]214俞吾金主张“必须放弃寻求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无谓游戏”[2]348349。也有其他学者对其或质疑,或修正(注:如刘成纪:《重新认识“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郑元者:《文学史研究中的历史优先性原则》,《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文学史界内部则似乎只有正面提倡的声音(注:如王钟陵:《历史与逻辑统一的两种类型》,《山西师大学报》1995年第2期;陈洪:《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新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基本走向》,《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掘除该命题之根、穷究该命题之伪仍很必要。 
   
  一、 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统一思想述略 
   
  穷根究原地清理历史与逻辑统一命题必须溯及黑格尔,而这方面仍做得不足。故缕述其思想要点如下: 
  (一) 强调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区别。黑格尔说:“概括讲来,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哲学是纯粹的思维,是“概念的纯思”,而普通思维则是表象思维[3]38-42。哲学史就是哲学的历史性展开,因此哲学史即是哲学。其它科学则不具有哲学的这一特点,其它科学的历史也不具有哲学史的上述特点。“我们必须考虑到:哲学史由于它的题材的特殊性质,是与别种科学的历史不同的。”[4]13-15因此,黑格尔的逻辑与历史统一思想,有一个前提性条件,即强调哲学、哲学史的独特性。这表明其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观点具有特殊适用性,不具有普适性。文学史界恰恰忽略了黑格尔这一前提。 
  (二) 强调理念的总体统摄性与现实具体性。逻辑与历史统一思想的核心是其绝对理念。这个绝对理念,好比是最高点的明灯,照亮了下面一切。从这一顶点出发,黑格尔获得了“一个一般的概观”,看到了部分与全体的内在联系,“个别部分之所以有其优良的价值,即由于它们对全体的关系”,“历史里面有意义的成分,就是对‘普遍’的关系和联系。看见了这个‘普遍’,也就是认识了它的意义。”[4]11同样,黑格尔出于绝对理念的思想,把历史统摄于“一”:“‘真理只有一个’那句话,还是很抽象很形式的。在较深的意义下,这话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哲学的目的就在于认识这唯一的真理,而同时把它当做源泉,一切其它事物,自然的一切规律,生活和意识的一切现象,都只是从这源泉里面流出,它们只是它的反映,——或者把所有这些规律和现象,依照着表面上似乎相反的路线,引回到那唯一的源泉,但为的是根据它来把握它们,这就是说,认识它们是从它派生出来的。所以,最要紧的倒是要去认识那唯一的真理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空虚的思想,而乃是一个自身规定的思想。”[4]24-25立足于绝对理念,黑格尔接着提出了两个原则:“发展”和“具体”,强调了“潜在”向“真在”的发展。但是,这一发展是精神发展,而“精神发展是自身超出、自身分离,并且同时是自身回复的过程。”[4]25-28说来说去,这种发展是绝对理念的自我兜圈子。黑格尔的发展观,带有强烈的唯心论色彩。就“具体”原则,黑格尔说出了一些真知灼见,比如他反对单纯的理智抽象,强调“理性知识与单纯理智知识的区别”,“真理、理念不是由空洞的普遍所构成,而乃包含在一种普遍里,这种普遍自身就是特殊,自身就是有决定性的。如果真理是抽象的,则它就是不真的。健康的人类理性趋向于具体的东西。理智的反省才是抽象的理论,不是真的,只是在头脑里是正确的,而且没有实践性。哲学是最敌视抽象的,它引导我们回复到具体。”[4]29可谓开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之先声。 
  但是,由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具有上帝一般的特性,或者说,黑格尔自己冒充上帝,则其观点之可靠是要大打折扣的:“普遍的理念始终是内在的根本,是无所不包的和永恒不变的。”[4]32这就直接背离了其辩证法思想。这样,“作为现实的自然而存在着的东西,乃是神圣理性的肖像。”[5]372 
  (三) 强调必然性的前进。哲学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必然性。“它是摆脱了那历史的外在性或偶然性,而纯粹从思维的本质去发挥思维进展的逻辑过程罢了。”[3]55基于此,黑格尔进而强调理性与现实和解,“哲学与经验的一致至少可以看成是考验哲学真理的外在的试金石”[3]43-45,强调逻辑与历史对应:“我希望,你们可以由此看到,哲学的历史不是一些偶然幻想的盲目聚集,也不是一个偶然的进程。我毋宁曾试图指出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地必然出现,因而一种哲学必然以先行的哲学为前提。哲学史一般的结论是:(1)在一切时代里只存在着一个哲学,它的同时代的不同表现构成一个原则的诸必然方面。(2)哲学体系的递相接连的次序不是偶然的,而是表明了这门科学发展阶段的次序。(3)一个时代的最后一种哲学是哲学发展的成果,是精神的自我意识可以提供的最高形态的真理。因此那最后的哲学包含着前此的哲学、包括所有前此各阶段在自身内,是一切先行的哲学的产物和成果。”[5]378 
  (四) 强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偶然性包容于必然性。黑格尔正视历史的复杂多样性,承认历史的矛盾性。黑格尔强调忠于历史:“我们只须忠于历史去进行工作,对于过去的哲学我们只应归给它那些直接给予我们的材料”;“我们太容易倾向于拿我们的思想方式去改铸古代哲学家”,“我们只须引用哲学家自己的字句,至于原字句之发展或引申乃是进一步的思想范畴,尚不属于原哲学家本人的意识”[4]46-47。黑格尔强调哲学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时代性:“每一个哲学在全部过程里是一特殊的发展阶段,有它一定的地位,在这地位上有它的真实意义和价值。必须依照这样的规定去认识它的特殊性格,必须承认它的地位,对于它才有正确合理的处理”;“每一哲学都是它的时代的哲学,它是精神发展的全部锁链里面的一环,因此它只能满足那适合于它的时代的要求或兴趣”[4]48。诸如此类的观点亦富有启发性和重要价值。但是,这在其整个思想里面是次要的。黑格尔强调得更多的还是哲学历史发展的逻辑一贯性,纯粹的必然性。对于他来说,偶然性、多样性,只是理念避免抽象、空洞,走向具体、外化的自我实现过程的诸环节。 
  (五) 强调哲学的体系性。“关于理念或绝对的科学,本质上应是一个体系,因为真理作为具体的,它必定是在自身中展开其自身,而且必定是联系在一起和保持在一起的统一体,换言之,真理就是全体。全体的自由性,与各环节的必然性,只有通过对各环节加以区别和规定才有可能。”[3]56哲学史最终是一个体系,是“一系列的哲学精神形态的进展过程”,“这一长系列的精神形态乃是在精神的生命过程中跳动着的个别的脉搏。它们是我们的实体的有机体。”[5]379 
  黑格尔的上述思想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有个核心,就是绝对理念、绝对精神。问题是黑格尔凭什么自己就能够超越时代局限而获得这一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呢?黑格尔既然说“作为全体中的部分,个人就像瞎子一样,他乃是各全体的内在精神驱使着前进的”[5]379,那么他本人何以就不是瞎子,而站在绝对理念的顶点,“一览众山小”?不错,历史是一整体进程,但何以单就他把握了这个整体进程?何以单就他代表全体而发言?黑格尔这样做未免过于僭妄,给人一种“挟天子(上帝性的绝对理念)以令诸侯(历史)”的架势。 
   
  二、 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统一思想的弊端与局限 
   
  以上总结了黑格尔逻辑与历史统一思想的几条要点,但首先要认准一条:文学不同于哲学,文学史不是哲学史。黑格尔的思想后来马克思、恩格斯有所继承发展,对其唯心主义局限性加以克服。但是,仔细研读马、恩相关论述会发现对于研究方法两人有一明显分歧。马克思认为:“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排列是不行的,错误的。它们的次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表现出来的它们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历史发展的次序恰好相反。”[6]25恩格斯则认为:“既然在历史上也像在它的文献的反映上一样,大体说来,发展也是从最简单的关系进到比较复杂的关系,那么,政治经济学文献的历史发展就提供了批判所能遵循的自然线索,而且,大体说来,经济范畴出现的顺序同它们在逻辑发展中的顺序也是一样的。”[6]43从马克思观点,恰恰得不出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结论。恩格斯的观点则是逻辑与历史合一,取消了历史的方法的独立性。无论他们怎么讲,仍要认准这一条:他们都是针对哲学、政治经济学专门问题而言,而不是就文学、文学史而言。我们决不能不加审视地照搬,而必须看看其适用性前提,先证明其普适性。 
  我们文学史界往往缺乏这一前提性审视而径直挪用,以致没有借鉴其好的方面,却发挥了其坏的思想。进一步揭示黑格尔观点之弊端与局限,十分必要。 
  黑格尔上述思想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其理性与现实和解、逻辑与历史对应的思想过于简单化与绝对化。历史发展往往有断裂,有曲折,有突变。黑格尔出于绝对理念,有意地加以平均化,把曲折起伏的历史简化为一条不断向前发展的线索。尽管黑格尔强调每一环节的正、反、合,强调圆圈式发展,但是,贯穿这些圆圈的仍然是一条直线式发展之路。文德尔班就指出了这一问题:“有价值的真知灼见被黑格尔外加的一种假说弄得模糊、破损了”,“本来是正确的基本思想,在某种哲学体系的控制下,导致了哲学史的结构错误,从而经常违背历史”[7]20。 
  黑格尔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命题是立足于绝对精神的“完成”的终点而说的。黑格尔是从终点来回顾开端,展开过程,最后重新归结到终点。但问题在于,发展恰恰是无止境的,黑格尔的体系却违背这一根本规律而呈现为封闭的圆圈。海德格尔说:“在思辨唯心主义体系中,哲学已经得到了完成,亦即达到了它的顶峰,并且由之而来已经结束了。人们对黑格尔关于哲学之完成的命题感到反感。人们认为这个命题狂妄不羁,并把它称为一个早已被历史驳倒了的错误。因为在黑格尔之后,继续还有哲学,而且现在也还有哲学。然而,这个关于哲学之完成的命题并不是说,哲学在停止和中断的意义上结束了。而勿宁说,这种完成才恰恰给出多重构成的可能性,甚至包括其最简单的形态,即:粗暴的颠倒和巨大的对立。”[8]508即使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完成不是结束,而是“给出多重构成的可能性”,人们的上述指责也仍是正确的。我更赞同海德格尔的学生汉娜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