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古代男色成罪过
十大古代官府雷人的幽默…
古代风水术“镇法”和“…
我国古代星象五行划分法
古代天文历法名词五行解…
古代治历的方法
中国古代皇帝取名中的五…
古代的“正月”指的是什…
关于古代看风水的九种概…
商铺风水浅谈2
最新热门    
 
浅谈古代“策论”与当今“申论”之异同

时间:2009-8-8 16:38:14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申论 策论 异同分析

  论文摘要: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已历经九年。申论作为一门独立的考试科目,是在我国古代“策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吸取了古代“策论”(对策)的优点,是对古代“策论”的借鉴、继承和创新。二者产生的土壤和含义、选拔人才的功能和方式方法、命题的形式和规则、答题的主体身份等方面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又有本质上的区别,申论和策论的异同,旨在承前启后,激发和增强公务员申论考试的创新精神和活力。

  我国的考试制度源远流长,而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出口转内销的产物,它来自于西方的文官制度,而西方的文官制度又借鉴了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当今已历经九年的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作为一门独立的考试科目,是在我国古代“策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吸取了古代“策论”(对策)的优点,是对古代“策论”的继承和创新。可见,“申论”与“策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我们今天研究“申论”和“策论”的异同,旨在从传统中吸取营养,进一步结合历史和现实情况,正确认识和了解申论,弘扬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文化继承态度与创新精神。目前,不少研究“申论”的专家、学者都一致认为:申论考试的内容、方法及其产生的测评功能,都涵盖了传统的给材料作文和“策论”两种考试的基本方面,尤其是申论适当地借鉴了我国古代科举应试中“策论”的一些经验与做法,它试图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申而论之”,考查考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下面让我们粗略地解读“策论”和“申论”的异同。

  —、相同(或相似)之处

  1.考试的目的相似。古代的“策论”考试和当今的“申论”考试,考试目的是基本相似的,都是根据国家实际需要所采用的一种选拔、录用人才的方法,都具有选拔性考试的“择优汰劣”目的;古代的策论是根据朝廷政务的需要,选拔既熟悉政治、又具有匡时补弊才能的人进入国家行政管理高层采取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当今的申论测试也是根据当今政务的实际需要,为国家选录各级各类关心国家大事,有驾驭、处理各种信息、善于谋划恰当策略能力的优秀行政管理人才。

  2.借助的载体一样。“策论”和“申论”所借助的手段和载体是相同的,都是作文测试。它们都是借助文字,针对特定的事实或考题,对政务提出深刻的认识、见解,并从而“发于心、著于纸”,写出文章供批阅者评审、筛选;都是利用“写作”这一手段,有效测试考生的基础知识、管理知识、相关知识及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3.均不受严格的文体限制。古代的策论不受文体的严格限制,只有内容性质的规定,产生了一批千古流传的名篇。如汉代贾谊的《治安策》、董仲舒的《贤良对策》,宋代苏轼的《教战守策》等等,都是非常有名的作品。其实,在汉文帝之前,诗歌、辞赋的体裁已比较完备,记言、记事、说理等各类文章也都不乏范本,但从这位汉代皇帝起,就根本没有考虑写作体裁的要求,只要求“经世致用”的表达。当今公务员的申论考试,在服从政务需要的大前提下,也没有严格的文体限定,考试形式灵活多样,申论答题一般由概括部分、方案部分、议论部分组成。就文体而言,概括部分既可能属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中的某一种形式,也可能综合了多种文体形式(比如演讲稿),也可能是应用写作中的公文文体。

  4.写作内容都要求切中时需。古代策论阐述的是对当下国家政事的看法和处置,要求应试者紧密联系“当世急务”,对一些重大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和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发表对世事的深刻见解;当今的公务员申论考试也无一不涉及政治、法律、经济、环保、文化、教育等国计民生的内容;古代策论的内容要求“切中政务之急”,有远见卓识,措施切实可行,今天的申论考试也要求应试者从一大堆反映日常现实问题的材料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全面考查应试者搜集、处理各类日常信息的素质与潜能,充分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适应当今公务员工作的实际需要,提出的方案要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策论和申论在写作内容上的共同特点:不是那种凭个人好恶天马行空、抒发感喟、激扬文字、尽情张扬个性的放言宏论,而是要求在准确把握一定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摒弃那些套话、闲话、大话,更加透彻、全面、清晰地分析、解决问题,发表中肯的见解,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法和谋略要合理、合情、合法。

  5.行文语言表达的要求相似。刘勰在《文心雕龙·议对》中对“策论”(对策)的语言作出了这样的概括:“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则不溢。”我们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是:文辞要富有气势,像吹得很远很远的劲风,像汤汤流淌的江河,但又毫不过分。简言之,就是要求策论的语言文字要有表现力,要合乎文章的体式。今天申论测试的语言要求与古代策论的语言要求是一致的,也要求语言文字的表述准确、清楚、严密、有条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能够为他人所理解,并使文字内容的表达能够符合文章形式的要求,只不过古代的策论是用文言写作,而今天的申论是用通俗易懂的白话写作。
  二、不同之处

  虽然申论与策论有以上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今天的申论考试与古代的“对策”测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主要是:

  1.二者产生的土壤和含义不同。“策论”作为一种选拔考试的方法,是西汉初年的产物。汉文帝十五年九月,文帝诏命召集王公大臣先举荐应试者,让被推荐者把自己的意见“著之于篇”,加以密封,然后由皇帝亲自打开,亲自考查他们的见解是否恰当、透彻。如确有辅政之才,就可被朝廷录用。由于当时没有纸,被荐者的意见都写在竹简上。送交皇上考查的,都是由好几张竹简穿联起来的“简策”,所以这种选拔方法又被称为“策试”。文帝以后,直至汉景帝、汉武帝时期,这种方法有所发展,据《汉书》权威注家颜师古介绍,汉代实行的“策试”,有两种方式:一种叫“对策”,一种叫“射策”。一是密封若干问题,抽签作答(射策——笔试);一是公开提问,当场应对(对策——面试)。而不论射策还是对策,都是被选拔者根据一定的问题,在简策上逐条应对,故“策试”也称“策问”、“对策”或“策论”。以后这种方法作为一种考试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可以这样说,策论实际上是皇帝或者说是国家向知识分子寻求对当时某一治国之策的考试形式。而申论是国家人事部2000年以来,在改革公务员作文考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项笔试科目,它是根据公务员政务的实际需要,适当借鉴了我国古代“对策”(“策论”)的某些特点,专门用于公务员考试的一种应试方法。

  2.选拔人才的功能、方式、方法有别。古代的策论考试,首先必须由皇帝下诏命,再由有司、诸侯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一品到九品的所有官员通称“九卿”)及主郡吏推荐被应试者名单,然后由皇帝决定“对策”(策论)的优劣,其功能是为皇帝、为朝廷选择高层行政管理官员,选拔的人才主要是对皇帝负责:而我们今天的申论考试是,首先由国家颁布政策,再由应试者自愿报名,不需任何人提名推荐,然后由各地有关部门组织专门机构直接选拔。通过申论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是政府部门的各级各类公务员,其职责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3.命题的形式、规则不一。我们从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可以得知:从汉代到明清的策论命题都无背景材料,只有一个考题,明清两代的策论考题一律采用《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而当今的申论试题从2000年开始直到现在,九年来试题中有几千字到上万字的背景材料不等;这些背景材料是经过初步加工的新闻信息“半成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多方面,一般为社会热点或大众传媒的焦点问题;试题的“作答要求,主要是根据给定的背景材料提出,由考生自选角度,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近年来申论考试的实际情况来看,申论考试的答案有的可以从背景材料中得出;与策论相比,申沦更能让考生发挥自己的潜能。

  4.答题的主体身份有异。九年来的申论考试题基本上都有一个虚拟身份:2006年明显地假设“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2004年假设“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2003年要求“你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给定考生作为当地政府派出的事故调查处理的负责人或作为上一级交通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机构的主要负责人,2002年是“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2001年假设“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2000年是虚拟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可见,各年的申论要求,都把这个虚拟身份给考生明确设定。2007年和2008年的申论考试题要求,考生的虚拟身份设定虽然较前模糊,但引导考生定向思考问题,一定要从公务员工作角度出发,完成领导交办的事项,写作主体虚拟身份的限定性是十分明确的。而古代的策论考试,历朝、历代都没有主体身份的限制,即没有试题设置的虚拟身份,考生往往是以一介臣民的身份,向朝廷、向皇帝抒发己见,阐明观点。例如,通过策论考试选拔上来的名气最大的是汉代的董仲舒,我们打开他的策论代表作《贤良对策》(又叫《天人三策》),文章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文中提出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三条对策:(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建立春秋大一统,尊王襄夷;(3)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恩萌訾选制度。文中没有虚拟身份。宋代苏轼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策论是《教战守策》,主要内容是论述居安思危、教民习武备战,作者针对北宋王朝苟且偷安的现状,提出战守策略,非常切中时弊,但也无任何虚拟身份。

  综上所述,笔者本着“析往事,思来者”的原则,换言之,就是要使研究成果具有审视过去,烛照未来的作用,正视和完善今天的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制度,以增强公务员申论写作的生机和活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