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六爻的四个层次理论”…
论“灰姑娘”故事里的性…
有关古文论“失语”、“…
试论“战国策派”的文化…
由上博《诗论》简论“文…
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
简论“诗亡”与“《春秋…
略论“永嘉四灵”诗歌积…
礼失而求诸野——论“京…
论“桃园结义”及对后世…
最新热门    
 
论“震憾”辨析

时间:2009-8-8 16:38:21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震撼 震憾 汉语大词典 释义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例证,认为《现代汉语词典》对“震憾”的解释有误,应当在“震”字条下补上一词“震憾2”,释为“人心受外力刺激震动而导致紧张不安或强烈情绪”。把原“震憾”改为“震撼”,调整书证,以求统一。
  
  “震憾”一词见于《汉语大词典》“震”字下的“震憾”条(卷十一),词典中的释义如下:
  震憾:震动摇憾。《宋史·洪咨夔传》:“陛下亲政以来,威福操柄,收还掌握,扬廷出令,震憾海宇。” 明·何景明 《进舟赋》:“震撼击撞固多端兮,心应之而遂平。” 巴金 《创作回忆录》九:“说谎的文学即使有最高的‘技巧’也仍然是在说谎,不能震撼多数读者的心灵。”
  对照《宋史》原文,“震憾”作“震撼”。《续资治通鉴》同。后两个书证直接写成“震撼”。释义中的“摇憾”一词也不见于《汉语大词典》,只有“摇撼”。那么,是《汉语大词典》的收录有误,还是两词相通?本文试进行辨正。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震撼”一词,解释为:“震动;摇撼。(1733)”可见震动之义是没有疑义的。  
  通过检索文献发现,“震撼”和“震憾”两种用法其实都有。数量上,前者占绝大多数。如:
  (1)“至于守之难者,谓一于用不行者则践踏震撼,视舟全无爱惜之心。一于用同行者,则水木郁蒸,行时必多暴露之疾。” (《殊域周咨录·卷四·东夷(东南)》)
  此处“震撼”当解释作“震动摇撼”,“不行者”的震动摇撼、不知爱惜是造成船只损坏的一个原因。
  (2)“《归田稿·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然迁当归里以后,正刘瑾、焦芳等挟怨修隙,日在危疑震撼之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七十一》)
  此处“震撼”当解释作“震动摇撼”,谢迁回到故里余姚之后,在权奸刘瑾、焦芳等挟怨修隙之中,惶惶不可终日,每天除在高度的心理压力之下,“震撼”在这个语言环境下,是内心震动摇撼造成心理高度紧张的状态。
  (3)“《珠》:他海滨无珠者,潮汐震撼,蚌无安身静存之地也。”(《天工开物》)
  此处“震撼”当解释作“震动摇撼”,珍珠的形成需要安静的生存之地,其它海滨之所以不产珍珠是因为那里潮汐的震动摇撼,破坏了珠蚌所需的生存环境。
  (4)“《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武林旧事·卷三》)
  此处“震撼”当解释作“震动摇撼”,钱塘江大潮声势浩大,大潮涌来,震天动地,蔚为壮观。在文献典籍中,“震撼”随处可见,皆作“震动摇撼”。
  在其它文献中,我们也发现有至少三处出现“震憾”一词,如:
  (5)“会贞按:《越绝书〉八,马嗥者,吴伐越,道逢大风,车败马失,骑士坠死疋马啼嗥。《舆地纪胜》,马嗥震憾海盐县东南三百步。” (《水经注疏·卷二十九》)
  (6)“《中国中立汇志》:8月13日,有英国商船一艘名渴里雪德者,从巴德兰开往海参威,驶经津轻海峡时被日本灭鱼雷艇挽留,俄人退驻奉天,扰及陵寝,且有擅伐陵木、拆毁官廨民房等事,当由增将军祺电请政府向其阻止,旋有国书电致俄皇,略谓陵寝重地兵队逼近,难免震憾,朕心旦夕不安,中俄两国睦谊素敦前已承贵国允为保护。陵寝宫殿诸重地应谕令该兵官移营他处方为稳妥云云。”(《1904年东方杂志·第11期·军事》)
  (7)“及夫东方之事起战云方急,时局多艰煽动风潮全球震憾,论者谓此亚东大势呼吸存亡之大关键也,列强之势均力敌亦因此而随之变动焉,以俄罗斯之横跨欧亚志在兼袭东西洋,大彼得之遗命口血犹未干也……”(《1905年东方杂志·第9期·社说》)
  此三处的“震憾”按上下文推断,当有内心受到剧烈的震动(刺激)而倍感紧张和不安之意,被修饰的对象都是人。“震撼”到人心,引起人的不安情绪,心理上受到强烈冲击时,为突出其内心的紧张情绪,都写作“震憾”加以强调,两词意义上又有联系。但作不安讲的“憾”,注音为徒感切,古定母字;“撼”,注音为胡感切,古匣母字,二者都属于全浊声母。于是我们推测“震撼”指具体事物的振动摇撼,与人的心情没有直接联系;只有与人发生关系后,才引申出内心的震动摇撼,进而必然引起心理情绪的变化,产生不安的感觉,这时就与“憾”发生联系。《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通》只收“震撼”而不收“震憾”,对“憾”的解释也只取“憾1”;而《汉语大词典》只收“震憾”,同时收录“憾2怆”一词,并特别说明为佛家用语,释为不安。恐怕是编纂者在收集书证时发现矛盾之处,版本难定,不敢妄作定论而造成的尴尬局面。


  我们通过百度搜索,包含“震憾”一词的相关语料有2320000篇,在标题中出现的“震憾”均有震动人心的意思;从北大语料库也搜索到76条语料,也都是这样的用法。基于此,我们认为,“震憾”和“震撼”在形容人的内心受到震动而产生的紧张和不安时,是可以通用的,多数情况下,使用者在“望文生义”的习惯下更喜欢写成“憾”以强调心情,不能简单地认定是误用。因此《现代汉语词典》在修订时应当在“震”字条下补上一词“震憾2”,释为“人心受外力刺激震动而导致紧张不安或强烈的情绪。”把原“震憾”改为“震撼”,调整书证,以求统一。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2]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