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醉醒子婚姻命谈?贤妻良…
漫谈易经之前世今生
居住习俗--上海搬迁仪式
【组图】悲壮的祭祖仪式…
流动造型艺术---社火
客家民居建筑设计---意…
青春不停步永远跟党走-…
2008---2009年度下学期…
斯佳丽VS董心碧--两位乱…
“垮掉”不垮 ---- 关于…
最新热门    
 
漫谈[[功夫熊猫]]所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时间:2009-8-8 16:38:22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功夫熊猫]] 美国大片 中国元素

  上周上市的梦工厂新作[[功夫熊猫]],正如事先所预料到的那样,气势如虹,疯狂大卖。以3天6000万美元的漂亮成绩高踞北美票房榜首,成为梦工厂开画史上的“榜眼”,非续集原创电影的冠军。不仅如此,[[功]]还突破原有观众群:小朋友的设定,17岁以上的观众超过7成。该剧口碑之好,“适合全家观看”。

  “存在既合理”,何况[[功夫熊猫]]如此成绩不俗。更是吸引评论界对它青睐有加,深入研究。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其产生的现象及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受众。

  (1)中国市场。

  2004年我国国内总票房突破15亿,比前一年增长50%。而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国内票房收入达到20亿元。相对于国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而言,这个数字当然不算庞大。但是一个以十数亿人口为基数,国内生产总值直追德国,票房收益一路高歌增长的肥沃市场,怎能不让以经济为主要指标的美国制片商垂涎?而抓住这一市场的根本是抓住这里的人心。传播学有个观点就是接受传播有选择性---熊猫是中国国宝,是现代社会比较鲜有的不受西方诟病,甚至喜爱的“产品”。以此为卖点,中国观众自然会满心欢喜的掏钱包,深以为然的接受表扬。这是美国制片商投资此片的海外(中国)因素。

  (2)西方观众。

  对于中国而言,西方人民的态度是爱恨交加:一方面咒骂“made in china”的污染,低端,一方面又贪恋它的便宜,居家生活不得不用。所以当面对自己国家与中国之间越来越大的贸易逆差时,回天乏术的心理就是格外的想找中国的阴暗--所以“CNN”事件不能只认为是“个人发泄”。基于这个接受心理,〔〔孔雀〕〕〔〔青红〕〕等一批展现中国土掉渣的影片频获国际大奖。可是就现阶段,对腾飞中的中国观众而言,这类影片非常不受欢迎。比如,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的〔〔三峡好人〕〕在沪上映五天,两家影院票房总收入不过1万。贾导之前的“票房殉情说”得到悲剧性应验。

  既然如此,若想既讨中国观众欢欣,又不至于被本国观众屏蔽。所以就得找个双方均接受的主题。比如功夫,比如熊猫。由此产生的影片,比如[[功夫之王]],比如[[功夫熊猫]]。

  但只有符号却还是不够的。拿国内知名导演XX谋近年来声势无比浩大的几部影片来说,满荧屏的中国符号最后换来的只有各电影节走麦城的落场。可见,对于一般受众而言,看电影离不开的还是看一个热闹的故事。而如何把握中国的故事,这对于美国制片商而言决不是个容易活---中西方都讨巧的结果就是故事本身的暧昧性。具体一点讲就是历史的“架空”。所谓“架空”即是无论事件时间人物无一真实。而尤以背景时间为古代为典型。这一点很有意思,和元朝抗金戏著名,清文人猛钻故纸堆,上海孤岛时期传统戏剧兴盛等等文学史上所有不适宜表达当今情怀的情形很有异曲同工之处。拿同是今年上映并且都很卖座的两部“功夫片” :[[功夫之王]]和[[功夫熊猫]]来说,没有一部有真实的历史背景。[[功夫熊猫]]尤为乖巧,甚至连虚构的中国“人”都没有。这样的影片能“通吃”“墙里墙外”,可见,中西方受众微妙的共同心理,以及美国制片商的无奈谄媚。

  当然,这类影片大受欢迎不仅是由于套了个圆滑的中国壳的缘故,事实上影片的核心精神完全在于美国精神的阐述。拿[[功夫熊猫]]来说,剥去“阿波”的层层外衣,整个故事就是在讲一个平凡人也可以通过奋斗功成名就---典型的美国梦!其中又贯穿了惩恶扬善的英雄观。再拿另一部同为用动画展现的中国故事[[花木兰]]来说,木兰的精神就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彰显,其中又由于其性别的缘由,该剧又有了女性主义的倾向。所以说,即便选择了“中国题材”,面对美国观众,核心的吸引力仍然在于其本土文化的回归上---可能这也是“美国至上”的表现。

  (二)中国元素。

  2008年没准真的是“中国年”。在票房上,看[[功夫之王]]气吞如虎,[[功夫熊猫]]气贯长虹!所以有网友论言“功夫熊猫登北美票房冠军,中国文化再成票房灵药!”

  就某种角度而言,仿佛确实如此:看[[卧虎藏龙]],唬杀了多少“黄毛鬼子”?中国功夫一度再成时代弄潮,世人眼中不可参透的玄天之密!然而[[英雄]]等“功夫”巨制在国际奖项上的黯然无光,似乎并不印证这一论断。

  若说[[功夫熊猫]]的机智在于不涉及具体历史事件,那[[十面埋伏]]在弱化具体年代方面做的更是十足的卖力――为何[[十]]如此不叫好呢?恐怕这多半得从文化心理上寻找:由于历史的发展90年苏联解体。在西方社会眼里,中国的形象从“可对抗苏联的盟友”,变成“社会主义专制的堡垒”。从“第三世界开放的前锋”,到“民主世界保守的顽敌”——你的老大哥都解体了,你还坚持着,不是很招人不待见?所以在这个大背景下,西方对中国的影片的要求在于展示“中国的真实”。越是表现中国人权差,中国人灰头土脸,越能唤起外国观众(当然包括评委)的内心认同。所以可以获奖。比如[[三峡好人]]。比如[[青红]]。这一情结可能和西方对中国的固有认识,日本人当年的不懈宣传有关。在他们的观念中,中国人没有善恶意识,只有愚奸之分,唯唯琐琐,缩脖端肩。这也符合当下抵制中国货而不得的扭曲心态。因而,像[[英雄]]之类能给予国人“中国梦”的电影,甭管国人看着多么可笑,外国评委从心里觉着不真实而不认同。

  当然张导的片子获不了奖还有其本身因素。像太过“符号性”以及由此而来的情节碎片性等不能不提的原因。这让我们不禁想弄懂传播中的“中国元素”到底是什么?美国大片中的“中国元素”到底有何作用?

  (1)“古元素”。

  从[[卧虎藏龙]]到[[英雄]]到[[十面埋伏]],无论是青布棉衫的李慕白,还是风流倜傥的官门捕快,抑或国仇家恨的刺秦烈士。充盈画面的满是炫目的中国古代画卷。可以说,中国古代牌是时下各大导演极爱使用的传播符号。包括旅居的华裔导演,包括西方导演。这种现象本身没什么不好,但它应用的越广泛,越使人想起相比之下格外受冷落的中国当代题材。前面分析过,体现当代中国风貌的电影只有极其“深刻”,“真实”才能获奖――因为这是西方受众的文化心理。那么面对中国古装戏,这一条件从表面看来有所放宽。但实际上,展现的国民精神之低颓,却是一以贯之的。

  近年来中国古装大片中的人物形象很是不正面、确定。先说[[英雄]]:无名十年辛苦,以两个烈士的生命为代价结果换来了自己牺牲的结局。别说崇尚有仇报仇的西方人不明白,广大的国内观众也不明白他到底怎么想的。(事实上是导演本人的文革文化起的作用。)结果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中国人善恶不分的形象;再说[[满城尽带黄金甲]]:一个个丰盈的肉体,一对对满溢的乳房,怎么看都能想起鲁迅的救肉体不如救灵魂的批判。尤其是里面父子兄弟相残,子母乱伦的情节更让人觉得中国一片龌龊---虽身量拔高,容光焕发,但人性泯灭,善恶无道--- 从辉煌的古代根源批判,这个传播力度还真不是一般的能打击国人。当然,作为把关人的导演及该剧知名制片可能没这么想过。(这又是一个输出与接收不符的传播现象。)

  (2)大餐中的一道调料。

  随着世界各国日益增加的交流,各民族文化的互相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观众的了解中,好莱坞大片代表着世界电影的一种主流态势。而近些年美国逐渐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比如,给中国影片投资,改编中国故事,甚至直接以中国为背景原创影片。与此同时,好莱坞明星多人多次来华:像[[哈利波特]]里哈利的初恋女友“访问中国”,汤姆克鲁斯上海拍片,美国电影大亨哈维·韦恩斯汀香港密会中国演员。。。。。。尤其是今年爆火的[[功夫熊猫]],其制片通过审慎的把关最终将目标瞄准中国国宝,大力推广并一举名利双收---基于这些现象,久受压抑的中国人民笑了起来:“必须的~我熊熊叔出演的~”

  “文化博大数中华!”(网友评论)这种民族自豪感完全正确及令人钦佩。只是现今的电影票房是否只需要中国文化这一味“灵药”?

  我们随便举几部影片。[[哈利波特]]、[[狮子王]][[勇敢的心]]改编英国,[[阿拉丁神灯]]取自阿拉伯,[[灰姑娘]]来自欧洲丹麦,[[埃及艳后]]家乡埃及。。。。。。

  对于喜欢标榜美国至上,海纳百川的美国观众而言,看世界各民族文化出现在自家的荧幕上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当我们看到[[功夫熊猫]]以中国为传播噱头进而热卖时,不仅应该自豪,还应该认识到中国文化其实只是美国大餐中的一道调料,一道有美国特色的中国调料。

  所以在看[[功夫熊猫]]时,不仅应看故事,更应该看出其内在的文化传播心理。作为这几周最火的影片之一,[[功夫熊猫]]不仅故事好看,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资源,其故事背后的内容同样值得研究传播的人士深入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