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教你从“醉相”看男人
从“来龙去脉”谈风水对…
“老地契”讲述百年故事
清末国人科学观的演化:…
谈上博楚简的从“今”从…
郭店简从“ ”之字考释
略说走马楼吴简中的“老…
从“义生文外”到“情在…
三论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
从“少年中国”到“老少…
最新热门    
 
论从“老子化胡说”看汉魏六朝佛教徒的老子观

时间:2009-8-8 16:38:43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老子;化胡;佛教徒;道教
  [论文摘要]汉魏六朝时期是道教兴起、佛教传入中国,进而引发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作为道家象征符号的老子,曾被道教和佛教双方进行大规模的宗教化解读和利用,“老子化胡说”是这个过程中的典型现象。从这个时期佛教徒对待老子其人其书的基本态度可以看出老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宗教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在汉魏六朝时期,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同时,道教也在中国大地上萌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双方力量的发展壮大,以及彼此之间了解的加深,大约从西晋开始,两种异质宗教之间的碰撞和冲突不断加剧,南北朝时进入高峰。佛教和道教与汉代就已确立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交织在一起,首次在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波澜壮阔、硝烟弥漫的三教大冲突。事实上,三教的冲突在当时更多地表现为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剧烈碰撞,也即冲突主要发生在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和作为本土文化的儒道之问,特别是佛道之间。旷日持久的老子化胡之争大约开始于西晋。在这场大辩论中,佛教和道教双方都充分利用了老子作为文化象征符号的价值意义。学界对道教与老子的关系注意较多,而对佛教与老子关系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拟从老学史的角度,围绕老子化胡之争,对佛教徒的老子观进行剖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老子化胡说及其与佛教的关联
  
  老子化胡说是佛道交涉史上众所周知的重大史实,它萌芽于东汉末年,盛行于东晋南朝,历隋唐宋三朝,最后在元初随着化胡经的被焚而湮灭,历时弥久而又影响深远。化胡说在佛道交涉史上曾扮演了颇具戏剧色彩的重要角色,是宗教史上不得不特别关注的一页。
  若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化胡之说最初当与《史记·老子列传》叙述老子生平事迹的模糊用语有关。《史记》这段传文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司马迁根据先秦典籍有关老子曾经西游的记载(如《庄子》说老子“西游于秦”,称老子出关、遇尹喜、授之道德二篇,后“莫知其所终”,赋予了老子一定的神秘性。而稍后署名刘向的《列仙传》对老子西行的描写开始严重偏离司马迁的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史记》云二百余年。时称为隐君子,谥日聃。仲尼至周,见老子,知其圣人,乃师之。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作,著《道德经》上下二卷。”《列仙传》是否真是刘向所作,是颇值得怀疑的。该书既然称引《史记》,理应和《史记》所述相一致,然事实并非如此,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说老子“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已把老子看成神仙人物;其二是说老子“人大秦,过西关”,后为“真人”。“入大秦,过西关”和司马迁所引《庄子》的“西游于秦”,字面相近含义却有天壤之别。因为先秦时期,“秦”只是中国西垂的一个被中原政权视为“西戎”的边鄙小国,而“大秦”则是汉魏时期对中国西部方外之国的笼统称呼,在“严夷夏之防”的汉人眼中,属“夷狄”之地。尔汉桓帝时,襄楷在上书中已指出:“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这即是说关于老子的传说已经出现了。总之,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说法,除了进一步把老子西行的范围扩大之外,还把老子西行与浮屠直接联系起来了,此当为“老子化胡说”之滥觞。
  降及魏晋,鱼豢著《魏略·西戎传》(《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在叙述西戎之国“临儿国”时,首次将《浮屠经》与《老子经》和老子联系起来,并出现了老子“教胡”的字眼:“临儿国,《浮屠经》云:其国王生浮屠,浮屠,太子也。……生而有结,堕地能行七步。此国在天竺城中,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口复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老子弟子,别号合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乌丸鲜卑东夷传》)前述襄楷上书只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无具体故事情节,《魏略》则详述老子西人夷狄的过程:西行 入关(函谷关)一过西域一之天竺一教胡,老子化胡的故事性大大加强了,这至少表明,“魏时化胡故事已甚成熟”。
  以上有关老子西行的说法,都成为后米《老子化胡经》产生和流传的渊源。正如汤用彤早已指出的,在化胡说的基础上产生的化胡经,“当系摭拾旧闻而成”。其经过及内容之点滴,散见于两晋南朝的佛教典籍中。从这些记载大致可以看出,《老子化胡经》是西晋末天师道祭酒王浮的有意杜撰。如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15《法祖法师传》云:“后少时有一人,姓李名通,死而更苏,云:‘……又见祭酒王浮,一云道士基公,次被锁诫,求祖忏悔’。昔祖平素之日,与王浮争邪正,浮屡屈。既竟不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污谤佛法。殃有所归,故死方思悔。”梁慧皎《高僧传》一仍其说:“昔祖平素之日与浮每争邪正,浮屡屈,既瞑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滂佛法。”此外,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梁裴子野的《众僧论》等都有类似记载,不繁征引。与王浮“争邪正”的僧人帛远,字法祖,为西晋慧帝(290~306年)时名僧。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王浮为了在争论中战胜法祖,以旧说为基础造作了《老子化胡经》。如果这些记载真实有效的话,那么《老子化胡经》基本上可以看作是道教面对佛教的冲击所作出的极端反应。从化胡说到化胡经,其问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列仙传》说老子乘青牛、入大秦、过西关,其宗旨本为神化老子的行踪;襄楷说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小过是把浮屠和黄老都看作类似于道家的“清虚”之道。因为当时佛教初入中土,人们对佛教的认识尚浅,即使有人说老子入夷狄化为浮屠,其目的也并非如后来那样,是为了和佛教一争高低。这时的佛教,尚处于依附中土文化的阶段,为了达到让佛教尽快被大众接受的目的,佛教徒对老子化胡说不仅不曾予以反驳,反而心照不宣地利用民众对佛教的粗浅认识,甚至有意附和,借用道家的自然无为、清心寡欲来解释佛教的教理教义,也已是学界共识。基于这种现实,有学者推测,化胡之说可能最先是由佛教徒有意编造的,目的是将佛教和中国文化联系起来,缓解人们对佛教的排斥情绪,便于佛教的传播,化胡说起初可能并非是道教用来对付佛教的一种策略。由于这种说法对成长中的道教和佛教都有十分明显的益处,所以会受到道教阶层和最初的佛教教团领袖的双重欢迎。道教可以从中吸收佛教的实践和制度,佛教则因为中土之人把佛教当成是“道教的外国分支”,并因此受到欢迎而感到欣慰。当然这不过是一种逻辑推理,并无确切的史料支撑。在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化胡说到底是哪方面编造的情况下,所有的结论都不过是一种推测。司马迁和襄楷在叙述中都使用了“或日”一词,这说明围绕老子的传说没有明确的来历。事实上,无论化胡说是谁构造的,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化胡说和化胡经对双方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
  由于佛、道双方都能在这个说法中发现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化胡说遂流行开来。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佛、道关系的变化,化胡说在佛、道内部的发展呈现出不尽一致的趋势。尤其是道教徒王浮构造《老子化胡经》之后,双方的矛盾迅速上升,这是佛教徒始料不及的。

  二、佛教徒对《老子化胡经》的反驳
  
  王浮造作《老子化胡经》,在汉末魏初佛教徒牟子作《理惑论》之后约一个世纪。牟子以《老子》五千文和《论语》等中国传统经典来理解佛经、宣扬佛理,代表了最初接触佛教的中土之人对佛教和老子的笼统模糊的理解状态。汤用彤在论及老子化胡说时指出,汉时佛道混杂,“夫异族之神不宜为诸华所信奉,则老子化胡之说,在后世虽为佛家所痛恨,而在汉代想实为一般人所以兼奉佛法之关键。观乎现在所保存甚少之汉魏佛教史料,而化胡之说竞一见于朝廷奏疏,再见于史家著作,则其说大有助于最初佛教之流行可以想见也。”然而魏晋以后,佛教已经不再需要这样的帮助了。
  《老子化胡经》在元代被焚之后,本经亡佚已久,仉南北朝佛教论争文章中常有征引,特别是北周甄鸾《笑道论》中,保存有若干片断,基本能反映化胡经的主要内容。在敦煌文书发现之前,只有《大正藏》第54册所收《化胡经》残本第1和第10两卷。敦煌文书中共发现7个卷号共10卷是关于老子化胡说的,然而并非完全是王浮原作,可能是由王浮最初的1卷逐渐增衍至11卷的。为了方便说明问题,将《笑道论》有关记载引述如下:老子以周幽王德衰,欲西度关,与尹喜期三年后于长安市中青羊肝中相见。老子乃生皇后腹中。至期喜见有卖青羊肝者,因访见老子。从母怀中起头鬓皓首,身长丈六,戴天冠、捉金杖,将尹喜化胡,隐首阳山,紫云覆之。胡工疑妖,镬煮而不热。老君大嗔,考杀胡乇七子及国人,一分并死,胡王方伏,令国人受化,髡头不妻,受二百五十戒,作吾形象,香火礼拜。
  总之,《化胡经》的主要情节是宣称老子两行、至关、与尹喜俱出流沙、化为浮屠、历经挫折、教化胡人、使佛成为老子弟子等,其描写充满了基于夷夏之别的强烈文化优越感。化胡经与老子相关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老子出关,入天竺,这是化胡的背景;二,胡人凶顽,故老子化胡,使之知罪,这是化胡的动机;三,老子是佛祖之师,老子高于佛祖,这是化胡的日的。佛教徒围绕上述三个问题所做的回应,体现了其非同寻常的老子观,下面逐步进行详细分析。
  关于第 点,由于老子西行是汉代已有的传说,从而成为老子化胡的预设背景,这无须再论。第二点,关于胡人的本性问题,则是晋代以来老子化胡说中新增添的内容,此说是为了说明老子化胡的动机,具有明显的歧视意味。唐僧法琳《辨正论》曾多次引用化胡经的内容,予以针对性的批判,其中提到老子在厨宾等国受到的种种磨难,显示了胡人凶顽的本性:《化胡经》云,厨宾国王疑老子妖魅,以火焚之,安然不死,王知神人,举国悔过。老子云:“我师名佛,若能出家,当免汝罪”。又引:《明威化胡》等经并云,胡王不信老子,老子神力伏之,方求悔过,自髡自翦,谢愆谢罪。老君大慈,愍其愚昧,为说权教,随机成约。皆令头陀乞食,以制凶顽之心;赭服偏衣,用挫强梁之性;割毁形貌,示为掠劓之身;禁约妻房,绝其勃逆之种。所谓《明威化胡经》,据《辨正论》云,乃道士王浮改《西域传》而成。老子西行之事,经过化胡经的宣扬和夸张,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的内容。如老子入厨宾国,国王不信老子,以火焚烧老子。这个情节是道教徒为了展示胡人凶恶、残酷的本性而有意编造的。化胡经又称,老子在和胡人的较量中,最终以神力驯服胡人,胡人方知“悔过”。这样,化胡经就通过“悔过”的方式,将佛教徒的衣饰、形貌、禁戒等宗教上的典型特征都归之于所犯罪过应得的惩罚。道教徒的这种攻击方式住早期佛道论争中是十分常见的,如刘勰《灭惑论》引张融《三破论》云:“胡人兀二,刚强无礼,不异禽兽,不信虚无。老子入关,故作形象之教化之。又云胡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