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上古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
后现代消费:青少年娱乐…
文艺,情趣与被挽救的道…
青少年亚文化视野下的日…
从东亚文明传统中开拓中…
最新热门    
 
执政亚文化转化的向度与路径

时间:2009-8-8 16:38:48  来源:不详
[摘要]执政亚文化是与主流执政文化所不一致的、甚至相悖的文化形态,执政亚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如不加以遏制,将会对主流执政文化构成威胁。严重影响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凝聚力和执政竞争力,因此,执政亚文化的转化十分必要。从执政思想文化、执政组织文化、执政制度文化、执政行为文化等几个向度上来思考执政亚文化转化的可能性,并通过法治、制度、执政文化社会化等路径来对执政亚文化进行转化,是执政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执政亚文化;转化;向度;路径
  
  执政亚文化是与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方略、机制等不相适应甚至相背离的思想、观念、态度、“潜规则”、情感、评价等心理倾向、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从广义上说,执政亚文化并不必然具有危害性,出于研究问题之便,文中取其狭义,即主要指称有危害性的、对执政体系运行具有负面影响的执政亚文化。在当前的执政体系运行过程中,执政亚文化现象在有的地区、部门或领域还十分突出,损害了党的执政形象,妨碍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影响了党的凝聚力和执政合法性基础,因此,对执政亚文化进行转化十分必要。
  
  一、执政亚文化转化的必要性
  
  由于执政亚文化的主体执掌着公共权力,这种文化所引导的行为模式必然涉及到公共利益,因此,执政亚文化的存在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对其转化非常必要。首先,执政亚文化转化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必然要求。执政文化是一个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是党凝聚人心、增强执政合法性的根本,在一个执政亚文化流行的部门或领域,官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等一系列不良作风的存在,影响组织内部、组织之间、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正常关系,影响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效率,从而不利于党的工作的开展和政策的实施,难以获得民众的心理支持和认同,影响了党的凝聚力。其次,执政亚文化转化是维护执政党形象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的最根本利益的代表。执政亚文化的流行,在民众面前展示的却是部分党员干部贪污腐化的一面、没有公仆意识、没有远大理想信念的自私贪婪的一面,这就严重损害了党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的形象,损害了党的公信力,消减了党的功绩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因此,执政亚文化转化是保持党执政为民形象的必然要求。再次,执政亚文化转化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效率和执政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执政文化与执政亚文化都是一种居于执政主体内心的非正式制度和规则,直接影响着执政行为。执政亚文化的流行使得一些官员绕开正式规则,执行遵循各类潜规则,利用公共资源来谋取自己或个别部门的私利,这直接影响了党的执政效率和执政效果,从而损害了党的执政能力,降低了党的执政竞争力,这就使得转化和消除这种亚文化成为一种必然。总之,转化执政亚文化,是加强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实现党的执政目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改善党的执政方式的必然选择。
  
  二、执政亚文化转化的基本向度
  
  (一)强化执政思想文化,是转化执政亚文化的重要基础。一是加强执政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确立执政意识形态的绝对主导地位,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的学习,改变固有的宣传方式,实现途径和方式的多样化,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深化其价值意义和说服力度,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而巩固主流执政文化的主导地位。二是使执政理念更加务实合理。执政理念实际上是个如何执政、怎样执政的问题,科学的执政理念才能够引导我们实现执政目标,实现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是最根本的要求。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科学、务实、可行性强的执政理念,同时要不断践行执政理念,这必然能够冲淡执政过程中的执政亚文化的负面效应。三是引导正确合理的执政价值观。我们在强调“执政为民”的同时,也要强调“执政为名”,在政治运作的过程中,我们都不能避讳“利益”这个基本的分析元素,就像资本贯穿整个经济运作过程一样,执政主体的突出贡献需要得到物质或者是精神上的奖励,当然,由于执政主体的特殊身份,执政价值应该更多体现在精神上,作为执政者必须要有很高的政治觉悟。
  
  (二)完善执政制度文化。是转化执政亚文化的根本保障。一是继续完善制度。制度是引导和约束执政主体行为的规范,因此法律制度建设就是执政行为正确行使的前提。具体来说,完善法律制度和具体制度主要是改善现存不合理的制度,加强制度规制空缺领域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使制度更加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二是塑造法律制度精神和意识。人们习惯称国外是法治,中国是人治,事实上,中西方都是“人治”,但是法律制度在西方能够很好地运行,因为西方人更加相信法治理念。更具法治精神,崇尚法律所代表的“公平、正义”。因此,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来确立人们的法治理念、制度精神,让法律制度内化为人们内心的秩序,形成一种制度文化,规范和约束执政主体的行为。三是保证具体监督机制有效运行。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没有监督,再好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要充分发扬民主,保证民众行使监督的权利,“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即执政过程和执政行为都应受到有效的监督,这样才能够确保执政者依法执政、按正规制度办事。事实上,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行是执政制度亚文化转化的最有效方法。
  
  (三)塑造执政组织文化,是转化执政亚文化的直接手段。转化执政组织亚文化,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利益平衡问题。利益是政治分析的逻辑起点,而“执政党的突出特点在于进行社会利益整合”,平衡各地区、部门、阶层、组织的利益是执政党的重要任务。首先执政党必须平衡好执政组织成员的利益,才能压缩执政亚文化传播的空间。二是管理理念问题。需要不断地输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对执政主体进行培训,使得每一个执政组织成员自觉不自觉地牢记管理经验,形成一种自觉的组织文化。三是监督问题。作为执政组织,执掌着公共权力,必须履行各种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而不能像经济组织那样只追求利益,执政者执掌权力,是人民的公仆,要为社会公众服务,因此,执政行为必须公开、透明,在群众、上级、同级的监督下进行。因此,通过执政组织文化的塑造是转化执政亚文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四)引导执政行为文化。是转化执政亚文化的有效方式。执政亚文化从执政行为文化方面的转化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转变官员政绩的考核方式。尽管我国有着自己的官员考核体系,但是由于中国的权力结构及政治传统致使中国官员的考核基本上取决于上级领导,上级领导满意就是考核干部政绩的标准,因此必须改革考核的标准与方式,使之趋向合理。二是强化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执政理念是执政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执政文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进入到执政主体的思想当中,使得思想变成行为,行为变成习惯。三是执政主体修养的提高。执政主体的内在修养,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促使执政主体正确行使执政权力、规范实施执政行为的基础。只有执政为民的理念真正贯彻到执政行为当中,执政亚文化才会被转化。

  三、执政亚文化转化的基本路径
  
  (一)法治路径
  1 法律制度的完善。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制建设,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步骤。社会愈是发展,愈需要健全的法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随着民众民主意识的增强,依靠法律来进行治理是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桥梁,是获取民心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转化执政亚文化现象的有效保障。
  2 法律知识的普及。法律制度的不断创建和完善只是法制建设的一个层面,不能让法律的理解和运用仅仅停留在知识精英层面,要让广大群众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识,通过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就执政亚文化的转化而言,只有法律知识得到普及,广大人民群众才能行使自己的各种监督权利、民主权利,从而遏制执政亚文化的蔓延和发展。
  3 法律意识的强化。我们习惯说西方是“法治”,中国是“人治”,从根本上说,中西方都是“人治”,相差的只是中西方人截然不同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西方人相信法律,相信法律能够维护社会的正义,能够对大多数人有好处,而我们往往想到的是与自己有没有关系,对自己有没有益处。法律意识的强化是执政亚文化转化的一个方向,法律意识绝不是口是心非的应付考试就能获得的,而是一种长期培养的遵循法律的自觉意识,这样就能够使思想变成行为,行为变成习惯,形成一种文化,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制度路径
  1 具体制度的创新。制度建设是根本,是执政亚文化得以转化和消失的根本途径。执政制度包括的是一个综合的制度体系,如执政党的政党制度、行政制度、立法和司法制度,由于执政党党员渗透到整个执政体系中,加强制度建设,是一个始终需要强化的过程。首先要注重制度的创新。制度创新是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需要对现有制度的不妥之处进行完善,同时对制度不全面的地方进行创新。其次要注重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制度运行环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发挥执政主体成员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作用,群策群议,将先进的制度理念同运行的环境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让制度发挥有效作用,而不仅仅只是将制度规范“写在书上”、“挂在墙上”。第三要塑造制度精神。制度精神或制度理念属于一种政治制度文化的范畴,制度文化需要塑造一种大家认可的共同规范和价值理念。
  2 监督机制的完善。监督是保证制度规范得以实施的根本,其中包括执政党内监督、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监督、新闻舆论对执政党的监督、个体对执政角色的监督、社会组织对执政角色的监督。执政亚文化的流行与各方面的监督缺位密切相关,执政主体执掌着公共权力,而缺乏有效的监督,必然会导致不良思想意识、组织文化、行为作风的出现。监督机制的完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要完成权力架构的分配,其次要实行民主,最后是权利要得到切实保障。
  
  (三)执政文化社会化路径
  1 执政理论的创新与强化。从执政意识形态、执政理念、执政价值观方面来说,执政理论研究部门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执政理论,使理论更具有指导意义和可行性,避免用长期老套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灌输。“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有效的思想灌输式政治教育,除要反对教条化的政治说教外,还要将这种教育与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使教育的内容容易被他们接受。”。因此,要将科学的执政意识形态、执政理念、执政价值观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对执政主体进行强化,内化为执政主体的一种执政精神、执政心理。
  2 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倡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观念冲淡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在经济利益面前,伦理道德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重新塑造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为整个社会共同体成员指明方向。实际上,社会价值、社会道德规范的不断创新和倡导,是公民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形成和塑造健康公民文化的基点,而执政主体也是社会成员的一分子,这必然有利于执政亚文化的转化。
  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鉴别利用。传统政治文化,主要是一种追求“内圣外王”的伦理政治思想,将政治约束置于一种道德力量的要求之下,硬性的制度约束在“皇权至上”的集权思想下被架空,于是执政主体难以受到约束,“执政潜规则”较为盛行。非常遗憾的是,在步入现代文明的今天,传统政治文化还时常影响着部分执政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怎样对待传统政治文化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