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强化学习意识争做栋梁之…
论中国传统叙事中时间意…
论孟子的认同意识及其在…
论汉儒的意识形态建构与…
论《周颂》与“正雅”的…
从儒家意识形态话语建构…
张飞形象:用市民意识改…
关于《三国志通俗演义》…
学科意识与体系建构的学…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作品中…
最新热门    
 
忧患意识的形成发展及目前强化该意识的意义

时间:2009-8-8 16:38:59  来源:不详

  [摘 要]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分析了忧患意识的内涵、特点、形成和发展过程,认为新时期增强忧患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关键词] 忧患意识;民族性;精神财富

  Abstract:Consciousness of being prepared for the unexpected is one of Chinese spiritual treasures.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its connotation, features, formation and process, considers it important to enhance this kind of consciousness in new century.
  Key words: consciousness of being prepared for the unexpected; national character; spiritual treasure 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新中国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多次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新形势下继续发扬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要务。笔者认为,忧患意识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已经成为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骨子里一种内在的民族精神,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和增强忧患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忧患意识的内涵和特点
  
  顾名思义,忧患意识是对未来可能存在和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危险的忧虑思想和意识,有学者认为忧患意识“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观、一种生活和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生活的原则”[1];也有人认为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是一种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2]。它的可贵在于能够从承平中预见危机,从有利中发现不利,做到防患于未然。笔者认为,忧患意识是在科学分析形势的前提下从现实的情况出发,对未知事物将会给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产生的一种警惕和担忧,以及未雨绸缪、统筹规划、积极应对的科学态度,是一种自觉的敢于面对问题、战胜困难的意识和勇气,体现了坚持真理,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信念。从特点上看,忧患意识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和科学预见性。
  1.民族性
  严格地说,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忧患意识、忧患思想和语言表述,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如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掌握着高度发达的科技,其忧患意识也必然体现在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类生存的深层忧虑,如《未来世界》和《星球大战》等,就是以智能机器人、克隆技术为视角,探寻人类和世界的未来发展走向;而日本的文艺影视作品《日本沉没》则是从岛国危机与现实隐患的角度,对全球气候和生态文明给予高度关注和深深忧虑。如果从“忧患意识”这个词汇的语言表述以及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忧患意识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是非常注重忧患意识的民族。
  2.群众性
  古今中外,忧患意识是人类的群体意识,它产生于民间,形成于民族,发展于社会。忧患意识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体意识,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掌握的意识。中国古人把忧患联系于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得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的辩证法思想,是古往今来人们安身立命修身齐家之本和国家治国强国之道,具有明显的群众性特点。由于忧患意识来自群众实践,进而形成一种精神,它既能给群众实践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又能给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正因为始终紧密结合实践,忧患意识才能与时俱进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指导作用。
  3. 科学预见性
  忧患意识不同于杞人忧天。它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联系现实和事物发展规律得出的具有一定可能性的科学预测性结论,目的是防止这种可能的发生。如我国民间有“晴带雨伞,饱带饥粮”、“闲时备下急时用”等谚语,都闪烁着朴素的科学预见性的光辉。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3]290等思想,则是治理国家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中华文明传统中的忧患意识,就是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要求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将忧患与勤俭、勤政相联系,并由此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4]等重要结论。
  
  二、忧患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自古以来人类在生产中就有占卜、祈雨、祭祀等活动,说明古人已经开始认识到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女娲补天就包含着忧患意识的雏形;《尚书》中许多篇目尤其是《康诰》、《大诰》、《召浩》、《无逸》等对忧患意识均有论述。而“《尚书》之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潜伏着一种浓郁的忧患意识”[5],这是因为夏商周三代战乱频仍,环境恶劣,人们不能不深深忧虑;在《周易》中则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之说;《左传》中也称:“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列国之间纵横捭阖,兴衰无常,国家安危不时发生转换,生死存亡就在一时之间。于是,很多政治家、思想家便告诫:“于安思危,危则虑安”(《战国策•楚策四》)。著名思想家孟子更是将忧患意识上升到政治和事业成功的基础的高度,用非常精炼的语言将忧患意识概括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后来,人们不断总结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认为:“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3]290。唐朝著名政治家魏征明确指出:“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3]16他还比喻说:“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6]因此,他告诫唐太宗:“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6]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尤其对汉满矛盾非常忧患,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废止暴政、皈依儒家、恢复汉制等,赢得了大多数汉族百姓支持,从而达到缓和化解这一矛盾的效果。近现代以来,一大批忧虑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的仁人志士不断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那些忧国忧民的思想至今闪烁着动人的光辉。从邹容“笔极犀利,文极沉痛”[7]的《革命军》,到陈天华激昂慷慨的《警世钟》、《猛回头》、《狮子吼》,及至《绝命书》还在劝勉生者“去绝非行,共讲爱国”[8],将其忧患情致发挥到极致。面对外敌入侵和清王朝的腐败,多少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思索、呐喊、奔走,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忧患意识表现得更加充分、更加强烈,成为近现代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忧患意识的基础上,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不屈不挠,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整风运动中强调忧患意识,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原则;西柏坡时期,更是具有超前思想和忧患意识,终于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决定了中国光明的前程。七届二中全会之时,毛泽东又提出了“两个务必”,再次强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把《义勇军进行曲》确定为代国歌,国歌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提醒我们随时具备忧患意识;江泽民在1991年参观西柏坡时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胡锦涛在去年的两会上提出新时期要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在十七大报告结尾部分再次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9]。由此可见,忧患意识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已经成为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骨子里一种内在的民族精神。
  三、忧患意识的意义和作用
  
  古人总结出来的宝贵历史经验和无数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罔游于逸,罔淫于乐”(《尚书•大禹谟》)。忧患意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极可宝贵的传统意识。“位卑未敢忘忧国”[10]。无数仁人志士不管文化、职业、职位有多大差异,都将国家民族的命运时刻铭记于心并为之终生奋斗。历史的经验表明,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是发展顺利的时候,越要增强忧患意识。正如一个人在乱石滩上行走,只要小心翼翼,也能够走得稳当;而当他走在平地上时,却常常容易被一块小石头绊倒。行进在平坦的大道上跌倒,正是因为缺乏走在乱石滩之时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能够为民族为国家指明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强化忧患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增强忧患意识有助于执政党不断自觉加强自身建设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而增强忧患意识则有助于中国共产党不断自觉加强自身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向全党同志十分明确地强调,务必增强忧患意识,务必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压力,继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同心同德地把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11]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一再强调,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面临的问题,不断提高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12]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13]为了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为了始终保持党的执政地位,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