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儒学的转型和文学的解构…
文化对抗与文化整合中的…
吴简“户调分为九品收物…
解释型与创造型:中国古…
契合与分歧:女性主义文…
现代我国体育课程与体育…
主流文化与江湖文化的整…
我国内容产业资源整合及…
从面向资源的信息资源整…
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国古代…
最新热门    
 
整合与创新: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选择

时间:2009-8-8 16:39:37  来源:不详

  [摘要] 当今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全球化正以各种方式和形式向世界各地推进,非西方民族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文化该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本文认为,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大潮,建构现代文化形态,实现文化的整合与创新,这是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文化整合与创新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其推进速度之快、影响力之强,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和想象。全球化表现十分广泛,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仅就文化层面而言,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是显然易见的,一方面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日益深刻,另一方面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也日益尖锐。置身于全球化视野下,如何应对全球化对于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有效地开展文化建设是涉及我国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
  
  一
  
  最近20多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文化跨国际交流也日益加强。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未来的21世纪将使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就处在这种形成的过程中”。[1]这种跨国文化交流的结果导致了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简言之,就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2]实际上,文化全球化日益成了跨文化交往的一种注脚。当下,全球各文化体系相互开放、相互交流与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文化全球化依托信息革命,消除了人们的空间界限,使知识信息自由流动。借助现代传媒,人类的文化交往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快速度地实现,使得文化传播与交流呈现出一派全新的文化景观。网络的兴起,更是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化形态间的接触、对话,形成了世界性的文化共享;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文化条件的改善、提高,为民族文化快速走向世界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参与机会。所有这些,都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全球化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导致外来文化与民族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理论上来说,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因而,各种不同的文化具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但是,由于文化力的强势与弱势,在文化交流中的主动与被动,在文化传播技术上的先进与落后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文化交流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甚至出现文化入侵和文化殖民主义现象。当今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借用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文化影响力自觉不自觉地推行的一种全球文化战略,企图以强势的西方文化去裁剪、支配、吞并其他文化,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和理念去整合和教化其他文化。尤其是伴随着西方国家的商品、货币、人、图像、技术、知识和思想等在全世界范围的大面积扩散和加速度流动,文化从强势的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播,诱导发展中国家及非西方国家的人民接受其文化并淡忘甚至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文化殖民主义格局,非西方文化面临着“存在”或“消亡”的艰难选择。正如约翰·汤林森所言,“文化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是说,全球文化多多少少倾向于成为一种霸权式的文化”[3]。“文化霸权主义”与“民族文化”的冲突在当前尤为突出。美国《华盛顿邮报》曾发表一篇题为《美国流行文化渗透到世界各地》的文章,认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一些西方社会学家声称,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是“长久以来人们为实现全球统一而作出的一连串努力的最近的一次行动”。[4]阿根廷著名电影导]费尔南多·索拉纳斯认为,文化多样性正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威胁”。面对美国影视文化“不停顿的狂轰滥炸”,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无法展示自己的形象”。他们的文化“正在遭受严重的扭曲”,甚至遭受“一场严重的劫难”。由此可见,文化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虽然它开启了一个“世界历史”的新时代,同时也使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文化霸权的危机。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冷静审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出路,无疑值得深切关注。
  
  二
  
  面对全球化对于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必须自觉地实现文化的整合与创新,构建起既适应文化全球化又保持鲜明民族化个性特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必然选择。
  (一)文化整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整合可谓大势所趋。所谓文化整合,就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的地域和民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从全人类性的批判和取舍中得到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的区域资源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换言之,文化整合就是对不同的价值观的选择、融合、创新的过程。文化整合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动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要完成这一整合,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1)整合的理念:以我为主。即确立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并将其作为驾驭普遍模式和特殊要求的核心理念。从本质上讲,捍卫民族文化个性,是一种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因为它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理由和命运。坚守民族文化发展的个性,是维护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的首要前提。一种文化形态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最持久动力,莫过于体现该文化的内在精神及其个性。同时,也正是这种内在精神及其个性,使该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并在世界文化之林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甚或说,唯有文化的个性化发展,全球化历史进程才是真实的、富有成果的。[5]应该说,每一个民族都是一个独特的“我”,但并非都有一个清醒的“自我”。为什么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逐渐沦为西方文化的附庸?重要的一点在于精神上丧失了“自我”,结果跟着西方文化随波逐流,一步步滑向文化殖民化。整合,不是要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抛弃自己的“民族性”,而是要在全新的文化实践中,在新的文化全球化体系的建构中,提升民族性(特色),体现“世界性”。当然,突出文化主体意识并不意味排斥全球意识,一个民族的“自我”只有借助于“世界历史”之镜才能得到真正认识。因此,我们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把握自身发展的脉络,制定我们的文化发展战略,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原则,既不能丧失自己的文化个性和文化根基,又要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妄自尊大心态,要抓住文化全球化这一契机,既吸纳多元文化中对民族本土文化有用的精华,又强化民族本土文化的精神价值,使民族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获得发展机遇,增强民族本土文化向外辐射的能力和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能力,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整合的原则:和而不同。所谓和而不同,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哲学理念。“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东西相掺和,它反映的是一种有差异的平衡或多样性的统一;“同”指的是相同事物的堆积,它反映的是无差别的同一或抽象简单的同一。“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他平他”,是以相异和相关为前提,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并进,就能发展;“以同裨同”,则是以相同的事物叠加,其结果只能窒息生机。“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所强调的是在承认“不同”——多样性的基础上的“和”,也就是它的基础首先是有“不同”,只有有了“不同”,经过交流、沟通和协调,才可能达到“和”的境地。人类文化正是在不断地追求“和”的历史中发展和繁荣的。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欧洲文化发展到今天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它在自身发展中吸收了各种各样不同文化传统的因素,使自己的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和更新。正如罗素所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的欧洲仿效拜占庭帝国。”[6]同样,中国文化也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而得到发展的。正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影响构成了今日人类社会的文化宝库。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吸收他种文化,往往是在两种文化交流中体现“和而不同”思想的结果。“和而不同”既是推动文化健康的交流,促进文化合理发展的一条原则,也是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更应该成为未来世界的文化图景。
  (3)整合的目标:多元共生。多元是指文化的多样性;共生是指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共存关系。众所周知,民族是多种的,文明是多元的。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累的智慧结晶,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沟通和融合的结果,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都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和遗产。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特别是在目前文化融合加快的情况下,更“需要保护不同的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态,因为只有不同文化的互识、互补、互证,才能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7]为此,在文化多元并存的格局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必须摆脱那种非此即彼的争斗共生模式,改行双赢规则”。[8]本土文化应该以开放的胸怀、兼容的态度,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丰富个性以及多样性,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和谐共处共荣,最终趋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9]

  (二)文化创新。文化的发展需要继承,需要“保守”(守成),但更需要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灵魂。目前,全球化所导致的文化竞争的加剧,使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我国能否在世界文化的竞争中掌握主权的关键因素。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强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谓文化创新,就是对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知识体系、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体制的思维解构活动,也就是创建一种既适应现代化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型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观念上创新。观念和思维支配着人的行为活动。只有观念和思维获得了更新,人的行为才有可能发生质的改变,进而才有可能对关乎人类和民族文化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获得一种合乎未来发展的认识。要实现观念上的创新,最重要的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培养民族的自信心和全球的战略[光以及面向未来的意识。由于时代背景与历史条件的剧变,民族文化中一些原有的文化元素,尤其是观念、意识及思维与行为方式,已不适应目前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世界先进文化的水准来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化,根据时代精神与时代需要,以现代的文化理念对传统文化优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