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
百年《老子》散文艺术研…
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
20世纪《论语》散文艺术…
略论明清时期思想理论对…
论刘勰的“论”体散文观
中国说理散文之源:历史…
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
《老子》散文艺术浅析
论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
最新热门    
 
散文天空中的绚丽星光

时间:2009-8-8 16:40:55  来源:不详
的社会命题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此外,他还要敢于直面下层人民的生存状态,使其作品有一种生存感。第三,他既要拥有哲学家的心智又必须具有自己独到的眼光,还必须有对全人类的爱和拥有一颗悲悯之心。倘若中国当代的散文家拥有了这样的主体性和心灵性,那么,他的精神和心灵的质量必定是高的,他的散文中的思想自然也就富有价值且一定不同凡响。
  
  四、思想散文的局限及提升
  
  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的主流品种,思想散文所取得的成就,其对于当代散文在散文题材、散文深度和散文文体的拓展等方面有目共睹。但肯定成绩并不意味着忽视缺点。从21世纪散文发展的高度来要求,我认为思想散文还存在着如下的一些不足。
  不足之一:是一些热衷于思想探索的散文写作者精神维度上还有所欠缺;或者说,他们的精神维度还不够阔大与宽容,还缺乏一种更加健康、更加民主的现代理性精神。在这方面,张承志表现得特别突出。他一方面坚守着人文主义精神的边界,一方面又执著于他的哲合忍耶圣徒的立场和“红卫兵情结”。如果说,他抨击时下知识界和文人圈的堕落,抵抗西方的新殖民主义文化还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的话,那么他狂热地赞颂荆轲一类的洁净精神,甚至倡扬一种暴力主义,就值得今天的人们警惕了。在这个问题上,散文理论家王兆胜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张承志被荆轲精神的光圈罩住了,缺乏了自己心灵的光芒。就是说,在对荆轲个人精神的陶醉中,张承志失去了自我反省的能力,而这正是现代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品质”。不独张承志欠缺现代理性精神,在张炜、林贤治以及祝勇等人的创作和批评文字中,我们也或多或少感到了这种缺失。比如张炜的《融入野地》等赞美乡野的散文固然写得很美很具个性,但他将“野地”和现代都市对立起来,扬乡村生活而抑商业文明,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的确值得商榷。再如林贤治的文章中的评人衡文,只要是“五四”或外国的,便一定是自由的、民主的、强健的,值得今天的人们脱帽致敬和大力提倡,反之便不值一提不屑一顾。而祝勇对“体制散文”和传统散文的批判,同样流露出思维的狭窄、片面和简单化的创作倾向。显然,这些都与包容、明澈与自省的现代理性精神格格不入。
  为什么张承志等人的创作会如此偏执?在我看来这主要由两方面造成:一是他们过于执著于个体的经验,且在做出价值判断时往往过于粗暴和简单化。历史在变化,时代在发展,社会生活更是错综复杂,因此作家在对社会现象做出价值评判时,应具有如康德说的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综合思考能力。此外,思想者还应心存信念,极目神游,心涵太虚。他的思想既具有快刀砍竹般的犀利,同时还应具备深广的包容性和“万物与我一体”的和谐澄明。倘若一个散文家只是偏执于一己的经验和感受,而缺乏一种博爱和大度、仁慈和宽容、悲悯与人道的心怀,那么他的散文创作就很容易走进片面、偏激、孤愤甚至走火入魔的误区,从而遮蔽了他本应独特深刻的思想。这是其一。其二,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知道,植根于农业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其实有着根深蒂固的封闭自足性和反现代性的文化特征。这样的一种文化特性自然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包括中国作家的血液中。张承志、张炜等人自然也不能例外。虽然他们常常以反传统和抗争世俗的姿态出现,但一落实到具体的写作中,他们的作品中在行文立意、价值取向和意蕴情调等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了某种小农式的思维。由此可见,对于当代的散文作家来说,建构一种全新的文化品格,以现代的理性精神来指导自己的散文创作,便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其实在散文创作和理论研究上均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林非先生早就倡导过,可惜他的呼吁没有引起散文作家普遍的重视。
  不足之二:是某些“思想散文”中的思想缺乏深度和独创性,有的甚至只是表达了某个生活的常识。我们在前面谈过,思想的特征是个人性、原性、穿透性和根本性,然而纵观90年代以来的思想散文,有不少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思想高度。比如,有一些散文家的思想随笔,充斥于其中的无外乎经典名著或宗教故事以及神话传说的改写或阐释,不但理念陈旧,缺少新意,有的还存在着生吞活剥,乃至曲解和误读的成分。这种现炒现卖、随意衍生、勾兑思想的做法,在我看来并非写作思想散文的正途。还有一类思想散文,以格言体或语录体的方式谈论理想、人生、信仰、爱情和艺术等问题,表面看来颇具文采和哲思意味,但从“思想”的精义来衡量,其实只是一些适合白领口味、装潢精致的“心灵的鸡汤”。甚至即便是以思想独立著称的王小波的思想随笔,有不少也只是在阐释自由、民主、理性等常识而已,并没有包含多么深刻、独创的思想。凡此种种,都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思想,并非是裸露于地表的随处可以捡到的矿石;思想,是深藏于地底的黑金,唯有长久的寻找,艰难的探测与挖掘,才有可能触摸到思想的矿脉。
  
  不足之三:是文学性不足,理论性有余。如上所述,我们倡扬散文中的思想,尤其是深刻独到且富于个人性的思想,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当我们全面考察90年代以来的思想散文,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思想散文存在着理胜于文、思想的盔甲过于沉重的弊端。举例说,有的思想散文流于知识的介绍、学问的考证、逻辑的推演;有的思想散文过于仰仗对于大师思想的援引,满纸都是“自我”、“经验”、“超验”、“此岸”、“彼岸”之类的哲学术语,几乎是哲学大师的思维和话语的翻版;还有的思想散文语言过于纠葛缠绕,表述又过于玄虚,而结构上又过于呆板单一。总而言之,没有生动可感的形象,只有一些所谓的“思想”;没有优美蕴藉的文字,只有一些大白话的堆砌;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只有千篇一律、冷冰冰的逻辑演绎,这是当前某些思想散文的主要病象。关于思想散文存在的这些病象,王兆胜在《超越与局限——论80年代以来中国的女性散文》、《困惑与迷失——论当前中国散文的文化选择》等文中已有过相当精彩的分析和中肯的评价,故此处不再展开论述。
  通过上面的考察可以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思想散文并非尽善尽美,甚至可以说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为了思想散文在新的世纪能够更好地发展,或者说,为了借助对思想散文的研究,克服、改变长期以来困惑当代散文创作和理论研究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我认为,未来的散文包括思想散文应在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提升。
   第一,个体与整体。散文固然十分强调自我、个性、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感受,但个体并不是远离大地、与世隔绝的绝缘体,更不是一些私人化的生活碎片的聚合。散文中的个体,应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散文中的个体是对自我世界的体验,它忠实于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和心灵的感受,是自我的感情、生命和人格的自由自在的释放;另一方面,散文中的个体又联系着时代、社会、历史乃至整个人类,也就是说,散文的个体离不开整体,或者说,个体只是整体的一种浓缩。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只是沉溺于一己的苦难,如果他没有用一颗富于同情且健全的身心去感受园子中不同的人物对于生命过程的追求,如果他没有将个体的苦难与全人类共有的苦难融会于同一个调色板里,在静静的生命荒凉里感受着生与死、差别的意义、欲望的动力,以及宗教与信仰对于个体的启迪,那么可以肯定,《我与地坛》充其量也只是一篇艺术上较为圆熟,而思想则十分平庸落套的作品。而一旦史铁生将个体与整体联系起来,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对全人类命运的思考,于是,《我与地坛》便超越了一己的悲欢,有一种阔大的思想境界和人性内涵。与此形成比照的是:一些被誉为“新散文”的作品,其创作所体现出来的个性应当说是十分鲜明突出的,可惜它们是为了突出个性而个性,是完全疏离于时代、社会与全人类的正常的价值观,疏离于整体的个性。因此,“新散文”中的个体化、私人化描叙受到一些批评家的批评也是理所当然的。可见,思想散文包括新世纪的其他散文要获得大的境界和思想深度,就应当跳出“恶劣的个体化”的泥潭,而让社会的氛围、时代的精神、大众的情感和人类的命运融进散文的创作中。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散文家首先必须具备一种精神的高度,有广阔的生活视野,还应有一颗宁静而从容、淳朴而广大、敏锐而深刻的散文心。
  第二,物质与思想。我们提倡散文中应有思想的元素,不过我们要十分清楚:散文中的思想,决不是来自于书斋,来自于书面知识或大师语录的摘抄。散文的思想,应来自于现实,来自于生活细节,来自于作家对这些生活细节的心灵和生命的感受。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道:当代的散文一方面要有一种对抗流俗的精神性存在;一方面又要更加贴近日常的、琐碎的现实生活,而且,在“题材上要‘杂’一些,‘野’一些”。谢有顺则说得更肯定和明确。他将日常生活细节看做散文的物质部分,并认为:“今天的 散文似乎并不缺少精神性的抒写,缺的正是有价值的物质元素。散文的物质性就是大量经过了内心发现和精神省察的事实、经验和细节,它们在散文中的全面建立,使心灵的抖动变得更真实,也使那些徒有抒情、喻理之外表的散文在它面前变得轻佻而空虚”。谢有顺的这一见解,深得我心。为什么有一些思想散文中的“思想”缺乏血肉,显得那样苍白、生涩、呆板和难以捉摸,盖因这些作品中的思想是悬空的、不及物的。因此它们徒有思想的外衣,而没有思想的灵魂。所以说,思想散文中的思想应建立在具体的、真实可感的、毛茸茸的生活细节之上,惟其如此,思想散文中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才有可能既有一种精神的大境界、大气象,又具有建立在心灵发现和细节经验之上的存在感。
  第三,思想与诗性。海德格尔有言:思想即是诗,诗即是思想。如果以此为标尺来检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思想散文,应当说有不少散文尚不能达标。因此在新的世纪,思想散文要获得更多读者的接受与认同,就必须在思想与诗性的融合上多下力气。在思想的探索和诗性的融合方面,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等人的创作都是较为理想的范本,而稍晚出现的筱敏的思想随笔,同样值得我们重视。筱敏的思想散文,有对法国大革命的遥想,有对俄罗斯精神的礼赞,有对德国法西斯暗影的省察,还有对“红卫兵”运动的反思,以及对“家”和“路”的追问,等等。总之,她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宏阔的历史空间和思想空间,但她的散文又是富于诗性的。她的诗性首先来自于以神圣与高贵为底色的情思与理想浪漫的想象;其次来自于大量新奇与独特的意象;第三来自于优美典雅、清晰准确、精致结实的诗一般的语言。正是上述三方面,使筱敏的思想散文成为名符其实的思想的诗和诗的思想,并因此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批评家的好评。筱敏散文创作的成功,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在思想散文的创作中,思想与诗性的高度融合,可以使散文思想的地平线更加坚实、明朗和辽阔,同时也使散文的思想因诗性的融入而更加柔韧、绵长和令人沉醉。因此,在我看来,这是新世纪的散文走向阔大和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散文之路。
   五、结语
  
  正如柯汉琳先生所说:“散文的世界宛如那广袤无际的星空,而这星空是仰望她的眼睛而存在的”(15)在这篇文章奖要结束时,我想接着柯先生的话往下说:散文的天空是困思想而绚丽,因其镶嵌了人类美丽的心灵而存在,因其注入了责任承担而高贵的。这正如作家铁凝所说:“文学可能并不承担审判人类的义务,也不具备指点江山的威力,它却始终承担理解世界和人类的责任,对人类精神的深层关怀。它的魅力在于我们必须有能力不断重新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对生命新的追问,必须有勇气反省内心以获得灵魂的提升”。的确,从个体的创作来说,一个散文作家如果拥有正义、良知、责任、承担、博爱、同情心以及反省批判等高贵品质,加之有真诚的态度,有生命的投入,有心灵的发现和文体方面的自觉,他就有可能写出无愧于自己和时代的散文。而就一个民族而言,“一个真正充满了希望的民族总是善于思考的,反过来说,一个浑浑噩噩的民族和远离思想的民族,就不可能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我期待着新世纪的散文在思想的天空中无限地延展,也期待着散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