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汉语是世界最先进的语言
语言文字就是思维方式
微笑是最美丽的语言和财…
《易经》的语录
重视年俗语言文化的保护…
《格萨尔》史诗的重要载…
谚语的语体和日谚汉译的…
论国际商务社交中的语用…
我为伤春心自醉——浅析…
李贺诗的艺术特色
最新热门    
 
诗的语言 曲的意趣——王实甫《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时间:2009-8-8 16:41:18  来源:不详
很注意词语的斟别、挑选,很善于炼字,力求贴切形象,极富感染力的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趣。如第一本二折写张生向红娘作自我介绍被抢白之后唱[哨遍]“听说罢心怀悒怏,把一天愁都撮在眉尖上”。这就唱出了他顿时发愁的样子。“撮”字活现了张生毫不掩饰愁眉不展的呆样子。张生又想象如果得到莺莺的爱,他将如何待莺莺呢?“我得时节手掌儿奇擎,心坎里温存,眼皮上供养”。王实甫用奇特的想象把张生的爱表现得十分具体。剧中写张生害相思害得颠颠倒倒,风风靡靡,白天里“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到晚上“睡不着如翻掌,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倒枕捶床”。“对着盏碧荧荧檠灯,依着扇冷清清旧围屏”,写尽了他那坐不安,睡不宁的怨恨,苦闷恍惚的初恋心情。这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和追求趣味的美学特征,就把张生的愁、爱、恨写出了新意,活泼倜傥,气势飞动,一个痴情的张生形象跃然纸上,褒贬全融化在幽默恢谐的情趣之中,据此可见王实甫“趣”的表现所在。

    有时在一串白话(或秀丽文雅)词语中,骤然加入一句文言(或俗语)会收到一子奔出,全盘活局的效果,如三本二折(闹简)中红娘将莺莺回信递给张生,张在绝望之际忽接到莺莺约会的简贴,顿时喜出望外,不禁手舞足蹈起来,于是“撮土焚香,三拜礼毕”之类的文诌诌的书面语随口而出,当说到“性”关键一句时,作者用“哩也波哩也罗”来暗示,这是一句传神之笔。既吻合张生这个喜剧人物的声口,又切合当时特定的情境,张生在异性知音面前,要把话说明白,但又不能说得过于明白,否则就变得浮浪轻薄了,作到义达即止,不做多余渲染。这种写法能使看懂者不大以为然,以为然者看不懂,方式含蓄,时机恰当。既通俗生动,又谑浪谐趣,这正是作者运用大众语言之功力。

    成语的四言骈体形式和俗语的杂言形式相结合,使《西厢记》的语言既有严整之美,又具错落之致,文白相间,相得益彰。如四本二折[斗鹤鹊][紫花儿序][金焦叶][秃厮儿][圣药王]等曲里,出现好多成语:“天长地久”、“握雨携云”、“戴月披星”、“巧语花言”、“行监坐守”、“燕侣莺俦”、同时插上许多当时的口语俗谚如“心数多,情性驺”、“将没做有”、“牵头”、“胡行乱走”、“心意两相投”、“得好休,便好休”、“何必苦追求”、“女大不中留”等,这些都是流行于当时人们口头的俗语,既通俗浅白,又自然贴切,句式参差,偶散相问,确实发挥了自由活泼的长处,同时又很好地避免了浅陋粗俗的流弊,达到了俚俗与精练的统一,不愧为大手笔之佳作。由于它与人们通常模

式、生活情理构成鲜明的反差,从而产生喜剧效果。

    用一句话来概括《西厢记》的语言特色,既保持了元曲的本色,又融汇了诗词凝炼的风格。让我们用“读古人之词贵在大处着眼,识曲听真,不得以后世文章家法足寸绳之。”(俞平伯:《论诗词曲杂著》)作为衡量评价王实甫《西厢记》语言特色的尺度吧!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