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唐代贬官制度与不平之鸣…
文学的政治论与公文的艺…
论中国古典文人园林艺术…
《三国演义》徐庶归曹故…
从《西游记》看当时文人…
试论汉代文人的政治退守…
文温以丽 意悲而远--…
佛教对中古文人思想观念…
齐梁文人隶事的文化考察
封建末世正统文人的艺术…
最新热门    
 
文人话本的衰微过程与原因

时间:2009-8-8 16:41:51  来源:不详
谈到《娱目醒心编》就说过:“在这时,淫靡的作风是早已过去了,随了正学提倡的结果,连小说中也非谈忠说孝不可了。……《娱目醒心编》凡十六卷,包括话本十六篇,几乎没有一篇不是劝忠说孝的腐语,正可与同时代夏纶的《世光堂传奇六种》成为绝妙的映照。”就连清代中后期刊刻的话本选本,也贴上了忠孝节义的标签。芝香馆居士根据《拍案惊奇》与《今古奇观》选编的《二奇合传》,专选劝戒色彩较浓的小说,芝香馆居士在《删定二奇合传叙》中指出:“夫以道备于五伦,庸德庸言,无奇者也。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率于性而励于行,历艰难辛苦而百折不回,不自以为奇也。奇之者,众人也。鬼神妙万物而为言,其有关于人心风俗者,或泄其奇以歆动鼓舞之,事奇而理不奇也。是书之所以奇者,谓于人伦日用间,寓劝惩之义,或自阽危顿挫时,彰灵异之迹。既可飞眉而舞色,亦足怵目而刿心,不奇而奇也,奇而不奇也,斯天下之至奇也。”话本之奇,就在于“于人伦日用间,寓劝惩之义”,编者还在回目下逐一加注“劝积德”、“劝孝悌”、“劝阴德”、“劝节孝”、“劝节烈”、“劝修持”、“劝敬老”、“劝安命”、“劝守分”、“劝节义”、“戒狂生”、“戒逞势”、“戒争产”、“戒负义”、“戒矜夸”、“戒轻薄”、“戒巧诈”、“戒夜游”、“戒邪僻”、“戒贪淫”、“戒暴怒”、“戒冶游”等,明确每篇话本劝戒主旨,这种选编和解读与清中叶的话本创作倾向完全一致,所以,郑振铎先生说“《二奇合传》是一部出现于以平话为纯粹的劝戒之工具的一个时代中的选本”。
  
  四
  
  清代小说《赛花铃》封页有这样一段文字:“近今小说家不下数十种,口皆效颦剽窃,文不雅驯,非失之荒诞,即失之鄙俗,使观者索然无味,奚足充骚人之游笈,娱雅士之闲着者载!兹编出自白云道人手笔,本坊复请烟水散人删补校阅,描情穷景,口情逼真,□小说中之翘楚也。识者鉴诸。”全篇内容显然是书坊的商业广告,但作者非常熟悉当时的通俗小说的创作状况,对小说家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完全适用于文人话本的创作。清中叶话本的“效颦剽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话本作家不是从生活中发现鲜活生动的人物与故事,而是一味地模仿甚至照搬前代小说的形象与情节,缺乏创新精神与才能,使话本失去了独创性与生命力。《娱目醒心编》卷十一《诈平民恃官灭法置美妾藉妓营生》中盖有之做知县敲诈百姓,害死无辜后治罪免官,获释后买六个粉头开妓院,主要人物的贪婪、残暴的性格及人生经历均抄袭《石点头》中名篇《贪婪汉六院卖风流》。卷 十二《骤荣华顿忘夙誓变异类始悔前非》写胡君宠、薛兰芬夫妇忘恩负义,发迹后不仅对有恩于己的陈秀英一家视同陌路,甚至连为进京选官借秀英的百两黄金也昧心不还,结果应了胡君宠负恩变狗的夙誓,一家三口变犬。这一故事明显是剽窃《警世通言》中的名篇《桂员外途穷忏悔》。草亭老人剽窃有方,他只用原作的立意、人物的性格及最精彩的情节,而将原作中的人名乃至人物的生活环境、身份等都改掉,即使是在今天要告他侵犯著作权,取证都有一定困难。卷十三第一回用《醒世恒言》第二卷《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卷十四第一回用《古今小说》第八卷《吴保安弃家赎友》,多少带有人话性质,且为历史题材,人物姓名才没有更换。现存最后一种文人话本《跻春台》中,就有多篇话本因袭前人,《错姻缘》中的中心情节胡培德代人娶亲,因下雨受阻,只得在女方家成亲,结果弄假成真,明显是剽窃《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南乡井》中胡陆氏与胡黑牛母子合谋骗杀鲍紫英的故事则是抄袭《拍案惊奇》中的《东廊僧怠招魔黑衣盗奸杀身》的情节,只是更改姓名而已。《比目鱼》主要人物与情节基本照搬李渔《连城璧》中的《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守节》,只是将原作中谭楚玉与刘藐姑生死不逾的爱情故事改写成表彰谭楚玉孝亲、刘藐姑守节的庸俗之作。不错,明代文人开始介入话本的时候,确实进行过艺人话本的搜集、整理和修订工作,这是文人创作初期的一个必经的阶段,对于完善与保存艺人话本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这些文人在搜集、整理艺人话本的同时,也从现实生活取材,写出很多优秀的作品。在明人早已完成了从整理到独创的转折之后,清中叶的话本作家又因袭明人的话本,只能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还有一本《醒梦骈言》,共十二篇话本,全部按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中的小说改编,冯梦龙、凌濛初编撰“三言”、“二拍”,也有不少话本根据文言小说改编,但他们在改编中不乏创新,在话本中增添了大量现实生活的内容,将一些影响不大的文言小说改成了话本名篇,这位蒲崖主人恰恰相反,把蒲松龄的名篇改成了无人知晓的话本,只是将文言小说作了白话改写,至多做了一件普及工作。第二,一些文人与书商改头换面地重编、刻印话本选本。康熙十二年之后编印的《警世奇观》,全书十八帙,选冯梦龙“三言”八篇,凌濛初《拍案惊奇》两篇,李渔《无声戏》一篇,《西湖佳话》一篇,根据“三言二拍”入话改编的两篇。康熙十四年编刊的《今古传奇》,共十四卷,六篇选自“三言”,两篇选自《拍案惊奇》,三篇选自《石点头》,两篇选自《欢喜冤家》。乾隆年间刊刻的《西湖拾遗》,收四十四篇小说,有二十八篇出自《西湖二集》,十五篇出自《西湖佳话》,一篇出自《醒世恒言》。咸丰刊本《西湖遗事》十六卷,竟有十五篇采自《西湖二集》,一篇出自《西湖佳话》。《二奇合传》将《拍案惊奇》与《今古奇观》“合而辑之,故曰二奇”。《续今古奇观》三十回,除一回选自《娱目醒心编》外,其余则收《今古奇观》选余之《拍案惊奇》二十九篇。这里我们不是说文人、书贾不能编印话本选本,但是,一旦选本多于创作集、甚至只有选本刊刻的时候,这种情况就不正常了,说明这一文体的创作已经进入末日,话本作家的创作力已经衰竭。
  
  五
  
  通俗小说的创作与刻印,主要是靠市场来支撑的,它不同于经书史传,有官府买单,也不同于诗文别集,可以为作者带来文名。因而通俗小说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读者。文人话本源于说话艺术,它与市井细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说话艺术的观众主要是市民,话本小说的读者也主要是市民。冯梦龙等晚明话本小说家就非常清楚这一点,他们创作话本就是给市民阅读欣赏的。冯梦龙云:“经书著其理,史传述其事,其揆一也。理著而世不皆切磋之彦,事述而世不皆博雅之儒。于是乎村夫稚子,里妇估儿,以甲是乙非为喜怒,以前因后果为劝惩,以道听途说为学问,而通俗演义一种,遂足以佐经书史传之穷”(《警世通言叙》)。“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俚耳。天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古今小说叙》)。非常明确地根据市民的欣赏水平和欣赏兴趣来编写小说,在“三言”“二拍”等优秀话本集中,可以看到大量描写市民生活的内容,“三言”中以市民为主人公的话本将近一半,很多名篇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宋小官团圆破毡笠》、《施润泽滩阙遇友》等都以表现市民的思想感情著称,蒋兴哥、杜十娘、秦重、宋金、施润泽等都是光彩照人的市民形象。这样的小说才会受到市民读者的欢迎,才会有市场。明末清初的一些优秀话本集,之所以能够一版再版,多次刻印,主要是因为广大市民读者喜爱。有了市场,作者与书坊才能够从中获利,这样才能刺激话本的创作与刻印。清代中叶以后的话本,完全脱离了市民读者,只是在文人生活圈子里打转转,以清中叶话本集《娱目醒心编》为例,全书十六篇小说,只有一篇以市民为主人公,即卷十四写一苏州名优唐六生的故事,另有两篇(卷一、卷六)有市民出场,并非小说的主要人物,其他小说都是写官吏、乡绅、文人的故事。这种小说,市民不感兴趣,对文人缺乏吸引力。这样一来,书坊没有了利润,作者没有了“润笔”,话本的创作自然难以延续下去。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