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在沉潜与反思中前行
沉潜于生活深处
最新热门    
 
沉潜与喧哗中的建构

时间:2009-8-8 16:42:08  来源:不详
直在坚守着批评的阵地,只是这种批评像“失去轰动效应”的诗歌写作一样,因其所处的特定语境、特殊的身份和特别的批评方式等,没能再现80年代初朦胧诗“崛起论”时的辉煌,但效应的不显著,并不意味着批评价值的减消。平静推进的批评,虽然少了一些激情澎湃的感性色彩,但多了冷静中体察与透视的理性思辨,尤其是一些具有相当学术水准的批评,已将问题的观照、阐释、归纳与提炼上升到历史与哲学的高度,其深邃、深刻、深切的学理性的诗学理论建构,与诗歌创作形成了相依而又相对独立的批评谱系,成为富有创造性的又一写作景观。毫无疑问,这种具有鲜明的个体表征的批评创建,对于更好地评鉴90年代的诗歌写作,提供了颇有启迪价值的思索路径。比如,吴思敬认为,90年代的诗坛存在着“圣化写作与俗化写作”两种倾向;沈奇则提出了“生命的知识化、虚妄化与知识的生命化、人格化”的诗学命题和理念;针对孙基林认为“以语言、事物、生命感觉与体验三位一体为本位的诗学,为时代带来了一系列相关的思想艺术成果”。徐敬亚则主张“诗坛应该回复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诗潮来临时的那种冲动,重新找回诗人的感觉,找回香味、臭味,民间写作的优点在于不断生发原创性,删除知识,注重感受”。{18}通过众多诗评家们仔细梳理和冷静地审视,我们可以看到:围绕 “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 展开论争中的两大焦点是语言问题和写作资源问题,而很多看似针锋相对的对立,其实不过是“伪对立”,双方夸大地强调了彼此的差异性而忽略了彼此相通相似的相容性,争论者在不懈地揭示“真相”过程中,反而使“真相”变得模糊不清和扑朔迷离。然而,正是在这样的难以决出胜负的争执之中,在相对于诗歌写作“沉潜”而呈现的批评“喧嚷”中,我们看到了90年代各类诗评家们参与新诗发展进程的热情与勤勉,看到了某些愈来愈清晰的新的诗学理论。
  纵观90年代的诗歌批评,其批评的热情是空前高涨的,其学术视野是开阔的,其探索的向度和层面是众多的,其批评策略和方式是学理性与感性化共存的,所取的成果也是十分显著的;虽然批评的路途中仍不乏困惑与争议,但置身于时代生活与创作众声喧哗中沉潜的诗歌批评,在新诗理论建构中的勤勉与优异的表现却是有目共睹的,是必须要充分肯定的,其批评的成就和不足都是一笔重要的财富,它们必将为21世纪中国新诗及其理论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①段钢《诗歌神话的终结》,《诗探索》,1997年第1辑。
  ② 刘翔《乌托邦、理想主义和诗歌》,《诗探索》,1997年第1辑。
  ③王岳川《呼唤“人文理性”跨世纪诗学》,《诗探索》,1996年第4辑。
  ④吴思敬《精神的逃亡与心灵的漂泊——90年代中国新诗的一种走向》,《星星诗刊》,1997年9期。
  ⑤周伦佑《90年代中国现代诗走向》,陈超编《最新先锋诗论选》,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⑥张清华《存在的巅峰或深渊:当代诗歌精神跃升与再度困惑》,《诗探索》,1997年,第2辑。
  ⑦郜元宝《匮乏时代的精神凭吊者》,《文学评论》,1995年3期。
  ⑧陈仲义《体验的亲历、本真和自明:生命诗学》,《诗探索》,1998年第1辑。
  ⑨南野《道德理想情绪与诗歌本体精神一辩》,《诗探索》,1996年1辑。
  {10}陈晓明《词语写作:思想缩减时期的修辞策略》,陈超编《最新先锋诗论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周伦佑《新的话语方式与现代诗的品质转换》,《文论报》,1993年7月3日。
  {12}陈超《求真意志:先锋诗的困境和可能前景》,陈超编《最新先锋诗论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席云舒《自恋与逍遥——90年代诗坛的山林意识辨析》,《诗探索》,1998年第1辑。
  {14}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文艺争鸣》,1994年2期。
  {15}谢冕《丰富而又贫乏的时代》,《文学评论》,1998年1期。
  {16}吴思敬《90年代中国新诗走向摭谈》,《走向哲学的诗》,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17}王光明《个体承担的诗歌》,《东南学术》,1999年2期。
  {18}孙基林《世纪末诗学论争在继续——’99中国龙脉诗会综述》,《诗探索》,1999年4期。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