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范仲淹与北宋士风演变
范仲淹《岳阳楼记》事考
范仲淹与宋代儒学的复兴
最新热门    
 
范仲淹的赋论与赋作新探

时间:2009-8-8 16:42:57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历代赋论赋话对范仲淹赋作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探讨本事,比如对《灵乌赋》、《荠赋》的评论,即属此类;二是观察用意,比如对《金在熔赋》、《水车赋》、《用天下心为心赋》等的评论,即属此类;三是赏析佳句,比如对《自诚而明谓之性赋》、《天道益谦赋》等的评论,即属此类。范仲淹由于早年于赋体文学用功甚大,因而在其他文体尤其记序文类写作时常常带有赋体笔法,采用了首尾是文,中间是赋的结构方式。这一现象,应该引起跨文类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范仲淹/赋论/律赋/形式分析

    范仲淹(989-1052)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辞赋作家。李调元《雨村赋话》卷五评云:“宋初人之律赋最夥者,田、王、文、范、欧阳五公。黄州一往清泚,而谏议较琢磨,文正游行自得,而潞公尤谨严,欧公佳处乃似笺表中语,乃免陈无己‘以古为俳’之诮。故论宋朝律赋,当以表圣、宽夫为正则,元之、希文次之,永叔以降,皆横骛别趋而偭唐人之规矩者也。”[1] 认为范仲淹与田锡、王禹偁、文彦博、欧阳修等是宋初律赋作品最丰富的五位作家。查《四部丛刊》本《范文正公集》,卷一收《明堂赋》、《秋香亭赋》、《灵乌赋》等3篇;卷二十收《老人星赋》、《老子犹龙赋》、《蒙以养正赋》、《礼仪为器赋》、《今乐犹古乐赋》、《省试自诚而明谓之性赋》、《金在熔赋》、《临川羡鱼赋》、《水车赋》、《用天下心为心赋》等10篇。又查《范文正公别集》,卷二收《尧舜率天下以仁赋》、《君以民为体赋》、《六官赋》、《铸剑戟为农器赋》、《任官惟贤材赋》、《从谏如流赋》、《圣人大宝曰位赋》、《贤不家食赋》、《穷神知化赋》、《乾为金赋》、《王者无外赋》等11篇;卷三收《易兼三材赋》、《淡交若水赋》、《养老乞言赋》、《得地千里不如一贤赋》、《体仁足以长人赋》、《阳礼教让赋》、《天骥呈才赋》、《稼穑惟宝赋》、《天道益谦赋》、《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赋》、《政在顺民心赋》、《水火不相入而相资赋》等12篇。以上共计36篇。另外《四库全书》本《历代赋汇》收有本集之外的《大礼与天地同节赋》、《制器尚象赋》2篇,和断句《荠赋》1篇,缺收《淡交若水赋》。两相合计,范仲淹总计存赋全篇38篇,断句1篇。其中除正集卷一所收的3篇为古赋之外,其他均为律赋。
    前此研究范仲淹赋作的主要有2篇论文,一篇是洪顺隆教授所作《范仲淹的赋与他的文学观》[2],另一篇是何佩雄教授所作《略论范仲淹的“治道”赋》[3]。这两篇论文对于范仲淹赋中体现的文学观和“治道”观作了深入探讨,但是范仲淹赋涉及的问题比较广泛,诸如范仲淹的律赋理论、范仲淹赋的押韵与分类、范仲淹律赋的体裁格式、范仲淹赋作的评论、以及范仲淹赋与散文之间的相互影响等诸多问题,上两篇论文并未展开讨论。因此,本文另辟蹊径,讨论这些范仲淹赋学中的有关问题。


    一、范仲淹的赋论检阅
    在《范文正公别集》卷四收录有1篇有关范仲淹赋学理论的重要文章《赋林衡鉴序》。《赋林衡鉴》是范仲淹编选的1部唐宋律赋选本,这部书大约选律赋100余首,分类编撰。此书在宋代颇为流行,南宋郑起潜在《上尚书省札子》中说:“起潜屡尝备数考校,获观场屋之文,赋体多失其正。起潜初任吉州教官,尝刊赋格,自《三元》、《衡鉴》、二李及乾淳以来诸老之作,参以近体,古今奇正,粹为一编。总以五诀,分为八韵,至于一句,亦各有法,名曰《声律关键》。”[4] 其中所谓的《衡鉴》,应当就是指范仲淹编选的《赋林衡鉴》而言。可惜《赋林衡鉴》已经失传,今人无从窥其全貌。好在该书的《序》还保存下来,我们可以据以分析范仲淹的赋论思想。以下就这篇《序》作分段分析:
    “人之心也,发而为声,声之出也,形而为言;声成文而音宣,言成文而诗作。圣人稽四始之正,笔而为经;考五声之和,鼓以为乐。是故言依声而成象,声依乐以宣心。感于人神,穆乎风俗,昭昭六义,赋实在焉。”这是起首的一段,谈论赋的起源。其观点来源于《礼记·乐记》和《诗大序》。认为赋为六义之一,具有“感于人神,穆乎风俗”的社会作用。“及乎大醇即醴,旁流斯激,风雅条散,故态屡迁,律吕脉分,新声间作。而士衡名之体物,聊举于一端;子云语以雕虫,盖尊其六籍。降及近世,尤尚斯文。”这是第二段,谈论历史上对赋的定义和评价。认为陆机关于“赋体物而浏亮”的说法只是谈到一个方面,并不全面;而扬雄关于“赋乃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说法,只是他自己推重其经学著作的片面之词,不必当真。近世(指唐宋)以来,赋类文体特别受到推崇。“律体之兴,盛于唐室。贻于代者,雅有存焉。可歌可谣,以条以贯;或祖述王道,或褒赞国风,或研究物情,或规戒人事;焕然可警,锵乎在闻。国家取士之科,缘于此道。九等斯辨,寸长必收。”这是第三段,谈论律赋兴盛于唐代,具有“或祖述王道,或褒赞国风,或研究物情,或规戒人事”等四个方面的重要功能,因而被国家规定为科举文体,发挥着为国家抡才的重大作用。“其如好高者鄙而弗攻,几有肴而不食;务近者攻而弗至,若以莛而撞钟。作者几稀,有司大患。虽炎炎其火,玉石可分;而滔滔者流,泾渭难见;曷尝求备,且务广收。故进者岂尽其才,而退者愈惑于命。临川者鲜克结网,入林者谓可无虞。士斯不勤,文何以至?撰述者既昧于向趣,题品者复异其好尚。绳墨不进,曲直终非。”这是第四段,谈论律赋文体由于“好高者鄙而弗攻、务近者攻而弗至”等原因,以至出现了衰落的局面;加之“撰述者既昧于向趣,题品者复异其好尚”的现象,导致缺乏公平合理的律赋评价体系。“仲淹少游文场,尝禀词律,惜其未获,窃以成名。近因余闲,载加研玩,颇见规格,敢告友朋。其于句读声病,有今礼部之式焉。别析二十门,以分其体势:叙昔人之事者,谓之叙事;颂圣人之德者,谓之颂德;书圣贤之勲者,谓之记功;陈邦国之体者,谓之赞序;缘古人之意者,谓之缘情;明虚无之理者,谓之明道;发挥源流者,谓之祖述;商榷旨义者,谓之论理;指其物而咏者,谓之咏物;述其理而咏者,谓之述咏;类可以广者,谓之引类;事非有隐者,谓之指事;究精微者,谓之析微;取比象者,谓之体物;强名之体者,谓之假象;兼举其义者,谓之旁喻;叙其事而体者,谓之叙体;总其数而述者,谓之总数;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词有不羁者,谓之变态。区而辩之,律体大备。”这是第五段,谈论自己对律赋素有研究,因此编成一部《赋林衡鉴》,其书按照分类编排的体例,分成叙事、颂德、记功、赞序、缘情、明道、祖述、论理、咏物、述咏、引类、指事、析微、体物、假像、旁喻、叙体、总数、双关、变态等二十类,他分类的依据主要有二:一是按照题材分类,前十类大致如此;一是按照写作方法分类,后十类大致如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收录了所谓“词有不羁”的“变态”类,这一类作品也许是由律赋转化为文赋的先兆。“然古今之作,莫可尽见;复当旅次,无所检索。聊取其可举者类之于门,门各有序,盍详其旨。故不足者,以今人之作者附焉。略百余首,以示一隅。使自求之,思过半矣。虽不能贻人之巧,以庶几辨惑之端。名之曰《赋林衡鉴》,谓可权人之轻重,辨己之妍媸也。所举之赋多在唐人。岂贵耳而贱目哉?庶乎文人之作,由有唐而复两汉,由两汉而复三代。斯文也既格乎雅颂之致,斯乐也,亦达乎韶夏之和。臣子之心,岂徒然耳!”这是第六段,声明自己选赋以唐人赋为主,并且指明其书命名为《赋林衡鉴》的缘由,在于用此书“权人之轻重,辨己之妍媸”,作为律赋制作的准绳。“若国家千载特见,取人易方,登孝廉,举方正,聘以伊尹之道,策以仲舒之文,求制礼作乐之才,尚经天纬地之业,于斯述也,委而不论,亦吾道之志欤!时天圣五年正月日,高平范仲淹序。”这是最后一段,说国家行政当局如果改革科举之法,不考律赋,如果真正能够做到“求制礼作乐之才,尚经天纬地之业”,那么,就完全可以废弃《赋林衡鉴》一书不用,那也是符合自己的初心本性的。
    我们还注意到,这篇序文署年为“天圣五年”,当西元1027年,范仲淹时年39岁。据《范文公年谱》记载:此年“公寓南京应天府。按公《言行录》云:时晏丞相殊为留守,遂请公掌府学。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由是四方从学者辐辏,其后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5]。由此可知,范仲淹编选《赋林衡鉴》一书的现实目的,有可能是作为南京应天府学的教本。


    二、范仲淹赋的押韵和分类
    律赋是唐宋和清代科举考试中使用的文体之一,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题目之下加以限韵。清代赋论家王芑孙说:“官韵之设,所以注题目之解,示程式之意,杜抄袭之门,非以困人而束缚之也。”[6] 可见限韵的目的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解释题目,二是立下行文的格式规范,三是为了防止科场作弊和统一录取标准。第一个方面不是必须的,因为有的限韵有解题的作用,有的则与题目无关;第二、第三方面则是限韵应有的功用。由于韵脚的限制,考生必须戴着镣铐跳舞,在有限的韵脚之下,尽量发挥才情,以营造出精致遒美的篇章。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唐宋人记载的有关律赋押韵规定:
    唐抄本《赋谱》云:“近来官韵多勒八字,而赋体八段,宜乎一韵管一段,则转韵必待发语,递相牵缀,实得其便,若《木鷄》是也。”[7]《木鷄赋》是中唐浩虚舟登第的应试之作,其赋以“致此无敌,故能先鸣”为韵,阐述“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的道理,可视为唐代律赋押韵的正格。唐人律赋官韵虽然多勒八字,但相对比较自由,尚未严格遵循四平四仄的规范。这种情形到了五代时就更加严格了,《旧五代史》卷九十三《卢质传》记载:“质以‘后从谏则圣’为赋题,以‘尧舜禹汤,倾心求过’为韵,旧例赋韵四平四侧,质所出韵乃五平三侧,由是大为识者所诮。”(按:此例又见《容斋四笔》卷六《乾宁覆试进士》条)
    宋人王楙《燕翼诒谋录》:“国初进士辞赋押韵不拘平仄次第,太平兴国三年九月,始诏进士律赋平仄次第用韵;而考官所出,官韵必用四平四仄。辞赋自此齐整,读之铿锵可听矣。”[8] 由此可见,宋代官方规定的律赋押韵规则比唐代更为严整,必须严格遵循四平四仄的规范。
    《四部丛刊》本的《范文正公集》所收律赋题下都标注有八字限韵,按照四平四仄的标准,本节拟检验范仲淹律赋的押韵。
    范仲淹的《赋林衡鉴》将律赋按照题材和写作方式分成20类,他自己的赋作,清人陈元龙编选的《御定历代赋汇》收录有38篇,分别收录在以下各类:
    (一)天象类(1篇):《老人星赋》,以“明星有烂,万寿无疆”为韵,乃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格式;(二)治道类(20篇):《圣人大宝曰位赋》,以“仁德之守,光大君位”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王者无外赋》,以“王者天下,何外之有”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赋》、以“淳一敷教,天下为式”为韵①,乃平仄平仄,平仄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