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论清代西部旅行诗歌及其…
晚清的“支那旅行记”
最新热门    
 
羁旅行役写异样悲欢,沉浮人生书生香真色 ——从柳永《双声子》等几首词浅析其“孤郁”情结

时间:2009-8-8 16:43:03  来源:不详
清秋节”,一声叹息,一缕愁思——月有圆缺,人有离合,别离自古就有,但单是别离也罢,却怎么发生在这清冷的秋节!这是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的自然凝结,也是作者孤独悲伤心绪的真实体现。再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令人郁怀。还有,此处情景妙合无痕——酒醉复醒,情人已去矣,感伤无尽,谁能抚慰,唯有晓风残月之杨柳依依。眉头紧蹙,后会何期?上述二句中的愁情,独有“孤郁”能概括之,清秋节的悲凉为“郁”,佳人已去的杨柳堤岸,留下的只有“孤”,孤寂寥落,悲郁何极?

四、梦回故里之乡思:旧时耍玩在桑林,万水千山断乡音

自《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伊始,人们就有根深蒂固的深挚浓厚的乡土情结。对于离乡背井的游子,这种心怀则更为凝重。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第》、崔颢的《黄鹤楼》等,都蕴含了浓郁的乡情。举头仰望皓月当空,异乡作客,兄弟姊妹安好?登高代我插一支茱萸。故乡,如此的令人牵挂,令人断肠,但愿这明媚的夜色能圆我梦,任凭几回梦里惊魂,几声倚床太息。乡恋情绪总是“剪不断,理还乱”,每逢“草色烟光残照里”,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对此,多情柳永自然不会例外,如其《八声甘州》写道:“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安公子》里也说:“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等都表达了深厚的思乡之情。此中的“孤郁”之情之于柳郎,苦楚不堪言——漫游无定,帝京不期。惆怅孤郁,何其悲哉!

五、久作孤客之困旅:漳汀南国多迤逦,天涯沦落久作旅

孤客久旅自悲苦,抑郁之愁从古有。柳永浪迹天涯,久作孤客,漂泊羁旅,颠颠簸簸,往来无定,十分辛苦劳累,因此他在词中也表现出了厌行苦旅之情。《安公子》中写道:“当此好天好景,自觉多愁多病,行役心情厌”,行役途中纵有良辰美景,也难使愁厌情绪舒解。最能体现柳永羁旅困顿、行役惆怅的莫过于其《八声甘州》词:“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此词大约作于词人飘游江浙时,全词尽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其中“暮雨”、“霜风”、“江流”、“关河”、“残照”等词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暮雨图,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词寄意辽阔,但也是感伤愁郁无限: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即沦落天涯、归日无期——伤怀;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无事淹留——苦闷;三是怜惜佳人凝望即相思太苦——孤独,凡此三因,皆“孤郁”情结的点击之处。且这三因层层深入,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作者与佳人相比,愁情更进一步,“孤郁”正浓。

六、索然无味之仕宦:斜阳暮色杜鹃啼,自是游魂归去时

柳永晚年中进士后,只是辗转做过一些小官,仕途并不顺畅。还有,游宦生涯的奔波辛劳,官场规矩的种种束缚,以及小官吏为人驱遣的卑微境遇,使他对功名仕途越来越感到厌倦,并且萌生了归隐山林的思想。他任睦州推官时,写了《满江红》词:“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鸟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开篇“暮雨初收”、“长川”、“萧索”等写尽暮色江面之多种风景。至“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等,描述渔人带着一天的劳动果实回到家中,心情是喜悦的,这才会更加反衬出在外漂泊者的孤独和凄苦。这样也很自然地过渡到“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三句。换头“桐江好”两句和“游宦”二句,情绪一抑,兴起哀叹:仕途平庸,一事无成。游宦生涯既是如此,自然便兴起归隐于山林云泉之间的意念,何况早有此愿。看到这桐江的美丽景色,缅怀古代的严光,这种想法变得更加强烈,故末尾以表达对飘泊生活的怨恨和怀乡思归、渴望归隐的心情的感叹作结——“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这最后更是道出作者的愿望和神往之归宿。“道不如归去,不如归,伤情切”,古有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终日而呼曰归曰归,此好比作者的“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与“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既暮年已至,感伤漂泊,如此的索然无味,还不如续前缘归隐林泉。至此,柳永漂泊大半生,终有一官半职,但却是沉沦下僚(这正印证前文《双声子》中的分析),加之年岁已高,不堪他驱,希冀归隐,这是其“孤郁”情结的最终定格。

总览上文,柳永的“孤郁”情结自《鹤冲天》等初始显现;后历经《玉蝴蝶》《雨霖铃》《八声甘州》等逐渐倍增;至《双声子》突转为平静;再后至《满江红》(“暮雨初收”)等最终定型。概括之,这“孤郁”可简述为:第一,“诗言志,歌永言”[4],柳氏的“孤郁”是其内心深处对世俗人生社会的呐喊、歌吟,是其不幸的灵魂本真与现实的冲突所致。如其大概作于晚年的《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这则小令失去了其年轻时那一份高远飞扬的意兴,也消逝了那一份迷恋眷念的感情,全篇所弥漫的只是一片低沉萧瑟,是对过去的缠绕流连。[5]“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句话本来说的是作家的想象和创作寄托,而由此迁延至柳永,此中的山海情意则可进一步转化和延伸为其矛盾思想和心结的法门,即这些离别怀人的愁思,故里乡关的渺茫,羁旅宦海的困苦,是柳永“孤郁”情结的归依之处。第二,从柳永的生平经历来讲,他的“孤郁”是其屡试不第后的漂泊萍踪与流落市井寻常巷陌的辗转的真实反映。此处,一方面,漂泊无定滋生和初现了他的孤独愁郁,这也证实了俗语所云:“一漂多困境,两泊少人情,愁因放浪生”;另一方面,在其市井烟花巷得意的背后也隐藏着他愈来愈深的苦痛——市井飘摇,前途渺茫,岁月将老。其实,无论从他初入世俗市井的层面,还是从后来他年老求归的层面上讲,他本质上属于市民阶层,一个游离于封建正统的市民。然而,他这个市民在某种程度上又显得不纯不粹。世俗的“当年少日, 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 遇当歌、对酒竞留连”(《戚氏》“帝里风光好”)和“金炉麝袅青烟,凤帐烛摇红影”(《昼夜乐》其二)的酒醉温香固然值得回味和思念,但乐极生悲,此处有得则彼处也有失,叹失的是他一再唱道的“到此因念, 绣阁轻抛, 浪萍难驻”的乡愁(《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和“念利名憔悴长萦绊”(《戚氏》)的功名。总之,柳永的“孤郁”是其羁旅行役的异样悲欢与沉浮于人生的“生香真色”[6]的综合体现,然而也是其众多复杂的矛盾思想中较为隐匿的部分,这样的探讨对于柳永的思想研究来说应当是有助益的。

参考文献:

[1]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点校,1979.

[2]叶梦得.避暑录话[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

[3]温永峰、薛巨珍.浅谈柳永的政治理想[J].山西: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 卷(第4 期),2006.

[4]李民.尚书译注[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叶嘉莹.论柳永词[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6]王士祯.花草蒙拾[M](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第一册)[Z].北京:中华书局,1986.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