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苏轼公文创作经验浅探(…
“买田阳羡吾将老”—苏…
真骨傲霜:浅论苏轼的文…
从东坡词看苏轼的人生思…
《周易》中的古诗与我国…
宫体诗与南朝乐府
西晋故事体歌诗与后代说…
试论苏轼“和陶饮酒诗”…
苏轼元祐三年科场舞弊辨…
论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
最新热门    
 
苏轼诗与《维摩经》

时间:2009-8-8 16:43:05  来源:不详
《维摩经》为题材。诗云:“净名毗耶中,妙喜恒沙外。初无来往相,二土同一在。云何定慧师,尚欠行脚债。请判维摩凭,一到东坡界。”(20)按“维摩诘”是梵文Vimalakīrti音译的略称,亦简称作“维摩”,意译则为“净名”。僧肇《注维摩诘经》什曰:“维摩诘,秦言净名,即五百童子之一也,从妙喜国来游此境。”(21)毗耶,为“毗耶离”的省称,古印度国名,是维摩诘的居住之地。“妙喜”,佛经中的国名。《维摩经》:“是时佛告舍利佛:’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22)
     苏诗大意为:维摩诘居住在毗耶城中,妙喜国则是在渺远的恒沙之外。两地相去甚远,原本没有来往交通的实相,由于维摩居士的广大神通,使两地合在一起。《维摩经》载:释迦牟尼佛把一切众会欲见妙喜国之念告诉维摩诘,于是维摩诘乃“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23)。联系下文,苏轼实际上是说:苏州距惠州路程遥远,两人要想见面非常困难。但愿定慧长老有维摩居士的神通,无需劳费脚力即可到惠州来相会。诗歌借《维摩经》中的奇异之事,神妙而曲致地表达了苏轼对定慧长老的思念之情和急欲相见的愿望。
    即便是在走向生命终点的诗歌创作中,《维摩经》仍然进入了苏轼的视野,成为其诗摄猎的对象。《次韵阳行先》诗云:“室空惟法喜,心定有天游。摩诘原无病,须洹不入流。苦嫌寻直枉,坐待寸田秋。虽未麒麟阁,已逃鹦鹉洲。酒醒风动竹,梦断月窥楼。众谓元德秀,自称阳道州。拔葵终相鲁,群合会封侯。用舍俱无碍,飘然不系舟。”(24)按“室空惟法喜”用《维摩经》典故:维摩诘知道文殊师利等人要来其住所,“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25)。法喜,意谓听到讲说佛法后便心生欢喜。《维摩经•佛道品第八》:“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26)这首诗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是苏轼坎坷颠沛的人生之旅走到尽头的一年。阅尽人世沧桑,看惯了灰飞烟灭,东坡显得澹泊宁静。用也罢,舍也罢,是直还是枉,一切都无关紧要,都无所谓了。苏轼就像一叶随波飘荡的不系之舟,无拘无碍地飘向天际,伴随他远行的还有那部他一生都念念不忘的《维摩经》。

      三
     苏轼尝论孟浩然的诗歌创作是“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27)。与孟浩然的“无材料”相反,苏轼诗是材料丰厚,征引赅博。如前所说,《维摩经》是苏轼最早研习的释典之一,是他非常喜好并相伴一生的佛学经典,自然也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材料来源。《维摩经》本来就是一部文学意味十分浓厚的佛书,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有出人意料的戏剧效果,人物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其中,宝积菩萨颂佛的七字偈语72句,维摩居士说法的五字偈语168句,与五、七言诗有类似之处。《维摩经》之所以多被苏轼等文人学士采摄入诗,与它自身内涵的文学因素有很大关系。
    “天女散花”是一个流传甚广的典故。《维摩经•观众生品第七》:“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28)这个极具想象力和形象性的奇妙故事,在苏轼诗歌中就多次出现。如:“何不相将来问病,已教呼取散花天。”(《立春日病中邀安国……》其二)“散花从满裓,不答天女问。”(《李公择过高邮……》)“萧然振衣裓,笑问散花女。我观解语花,粉色如黄土。”(《次韵正辅表兄江行见桃花》)“毗耶居士谈空处,结习已空花不住。试教天女为磨铅,千偈澜翻无一语。”(《眉子石砚歌赠胡訚》)按:“结习已空花不住”,是说修为达到一定的境界,烦恼被扫除一空,不留任何残余,花就不住其身。《维摩经•观众生品第七》:“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29)《维摩经》还用较长篇幅叙写众魔女受维摩居士教化而改邪归正的故事。其略云:魔王波旬作帝释状,率万二千天女来到持世菩萨处,要求菩萨为众魔女传法。维摩诘揭穿波旬乃大魔头的真相,魔波旬欲隐形逃逸,但尽其神力而不能。时维摩诘空中传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魔头答应把众魔女交给维摩诘调教,维摩诘令魔王及魔女皆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并为之讲说胜于五欲乐的法乐和传授无尽灯法门,并说:“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听了维摩居士的开导,众魔女方“随魔还宫,忽然不现”(30)。
    维摩居士降伏魔波旬,教化众魔女,其事离奇曲折,精彩有趣,苏轼自然不会放过。其摄引入诗者如:“维摩既复舍,天女还相逐。授之无尽灯,照此久幽谷。定心无一物,法乐胜五欲。”(《轼欲以石易画……》)“随魔未必皆魔女,但与分灯遣归去。胡为写真传世人,更要维摩一转语。”(《次韵子由书清汝老所传……》)“不把琉璃闲照佛,始知无尽本无灯。” (《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 苏轼采摄《维摩经》事典入诗,往往能恰当裁剪,巧妙熔铸,用精炼节约的语句表达较为繁富的内容。如上引苏轼写维摩居士降魔头化魔女的诗,几句话就把事情的要点和主旨表现出来,显示了较高的用事技巧。再如,《与参寥师行园中得黄耳覃》诗云:“遣化何时取众香,法筵斋钵久凄凉。”维摩诘以神通力遣化众菩萨前往众香国向世尊求所食之余,使香积佛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31)之事,《维摩经》以较长的篇幅作了专章描述。而在苏轼这里,仅用一句七言诗就凝炼地点化出其义旨,并与参寥师之斋钵凄凉形成鲜明对比,既精当又贴切,确非一般人所能及。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32)苏诗之用《维摩经》事典,可以说是达到了这一要求的。
    无病而“示病”,是《维摩经》得以展开的一条主线。对这件事,苏诗更多是以较显露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欲把新诗问遗像,病维摩诘更无言。”(《竹阁》)“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倦游不拟谈玄牝,示病何妨出白须。”(《赠黄山人》)苏轼《𣨼人娇》词也写道:“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33)这种直白的写法,使人一眼就看出事典的来历,便于对诗作的理解。与直露的表达不同,苏轼采撷《维摩经》语汇入诗,有时会显得较为隐晦,需要从本经中找到出处,才能比较准确、深入地理解诗意。这里只举几例并标注出处于后。
    《和陶王抚军座送客》诗云:“莫作往来相,而生爱见悲。”按“爱见悲”语出《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34)
     《送参寥师》诗云:“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剑头惟一吷,焦谷无新颖。……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按“苦空”,《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又复现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35)《不思议品第六》:“令作佛音,演出无常、苦空、非我之音。” (36)《弟子品第三》:“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37)这里是以“苦空”代指佛经、佛学。“焦谷”,《观众生品第七》:菩萨观众生,“如焦谷芽……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38)。焦熟的谷子不能发芽,飞鸟在空中不会留下痕迹,石头更不可能生儿育女。这里所说的都是子虚乌有,全然不存在的事相。“丘井”,《方便品第二》:“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39)如果对以上几个佛经语汇有所知晓,对诗作的理解就会更准确、更清楚,避免望文生义或主观臆断。
    苏诗中有的用语看似平常,但只要稍作深究,就会发现它们其实也出自《维摩经》。例如:“心困万缘空,身安一床足。”(《安国寺浴》) 经云:“尔时,长者维摩诘……唯置一床,以疾而卧。”(40)又如:“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圆通禅院……》) 经云:“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41)至于苏诗中运用的一些显见为佛语的词汇,如禅味、法喜、慧剑、法报、禅寂、眼净、丈室等,若要坐实指证,均可在《维摩经》中找到来源。
    苏轼点化《维摩经》义理入诗者,当亦不在少数。只是这部分内容往往如水中月、镜中像,难以捉摸,如羚羊挂角,踪迹难寻。这里试举一例,以管窥豹。关于净与垢问题,《维摩经》亦多有讨论。如云:“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42)又云:“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43)《维摩经》盖以洗垢为净作譬喻,言清除各种烦恼,达到心净的境界。这一义理经苏轼摄化入诗,则云:“杉槽漆斛江河倾,本来无垢洗更轻。”(《宿海会寺》)“我老人间万事休,君亦洗心从佛祖。”(《送刘寺丞赴余姚》)“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安国寺浴》)苏轼有两首词较集中地写洗垢内容,佛经义理的迹像似更明显。其《如梦令》云:“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具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又:“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奇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世间一切。”(44) 这两首词苏轼虽曰“戏作”,但却揭示了净与垢与洗的辩证关系,说明自净方能无垢、心净自然身净的道理,与《维摩经》义理相当吻合,可谓是“洞其机而贯其妙”的好词。
    总之,苏轼一生虽与宰相无缘,却与佛教有缘。苏诗大量征引融摄佛经,尤以《维摩经》为甚。以佛语为诗,应是苏诗的特色之一,构成其诗万千气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这类作品,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简单地看作笔墨游戏,更不能以枯燥为由而一笔勾销。从根本上看,这些篇什并不是专为宣扬佛教经义而构制的宗教传单,而是从另一个侧面记录、反映诗人思想、情感和生活的文学创作。因此,突破言志缘情、状物写景的传统藩篱,用佛学的眼光去审视苏诗,从佛教的角度切入研究苏诗,发掘其有价值的内容以为今用,应该是一件有裨益的事情。
[作者简介]梁银林,1957年生。200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发表过论文《佛教水观与苏轼诗》等。

注释:
1《苏试诗集》附录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833页。本文所引苏诗均出此本。
2《苏试诗集》卷三,第110页。
3《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卷,经集部一,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年版,第539页。下引是经简称《大正藏》;《维摩诘所说经》省称《维摩经》。
4清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