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风雅之致的审美追寻
论陈子昂的风雅观
最新热门    
 
濂洛风雅论

时间:2009-8-8 16:43:12  来源:不详
上人分韵得风字》云:“坦腹夏日眠,五柳来熏风。”都表达了对陶令生活方式的企慕。陈渊亦复如此。他在《次韵子静》中吟道:“渊明束带向督邮,已觉归思不可留。”在《遁斋有感》中说:“由来不恋五斗米,自是叩门胜折腰。”陈渊说乞米胜于折腰,这是对陶渊明为维护人格尊严而归隐的行为的认同。陈渊《赠别杨至游》其二曰:“和平简易是吾师,自有家风更问谁。”这里的“和平简易”指的是一种生活作风。《赠别杨至游》诗中虽没有提到陶渊明,但“和平简易”的语言符号代表着陶渊明式的任真自得的人生风范,也代表着濂洛理学诗人的人生气象的一个方面。
    陈渊沾染了理学家好作高论的痼习,他在《答翁子静论陶渊明》中以不知义责渊明:“渊明以小人鄙督邮,而不肯以己下之,非孟子所谓隘乎?仕为令尹,乃曰:徒为五斗米而已。以此为可欲而就,以此为可轻而去,此何义哉?诚如此,是废规矩准绳而任吾意耳。孔子曰:‘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又曰:‘行义以达其道。'渊明至处或几于道矣,于义则未也。舍义而言道,自圣学不传之后,其弊至今尚在,则佛之徒是已。渊明何几乎?盖孟子之言气,以为配义与道。若曰配义而已,则于体有不完;配道而已,则于用有不济。彼舍义而言道,则是有体而无用也。而可乎体用兼明,此古人所以动静如一,而圣学所以为无弊也。今言渊明气象,虽万钟不可留。数顷公田,其能挽住耶?是则然矣。然不顾万钟,一也。至于孟子则去其君必有谓焉。何哉?徒得其义而已。此不可不辨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爱其人,当学其为人。渊明固贤于晋宋之人远矣,于此窃有疑焉。”(陈渊《默堂集》卷一六)这段话对陶渊明有不满,也有肯定。陈渊认为“渊明至处或几于道”,此道即儒家之道。陶诗的义理和语言源出于《论语》,这是清代诗评家的通识(6)。而陈渊早已指出陶渊明最能体会《论语》的真意,他在《越州道中杂诗十三首》其三中说:“世儒读《论语》,未脱小儿气。岂悟无弦琴,中藏千古意。颜渊默然处,曾子亦心醉。处处倘逢渠,字字皆有味。”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陈渊题居室曰“默堂”的旨趣。陈渊本人于儒家经典中也最重《论语》,其《看论语四首》曰“一部鲁论开圣域”、“始知《论语》自无偏”,指出《论语》肇开圣域,道理无偏。
    “濂洛风雅”宗尚陶诗落实在创作上是通过韦应物学陶,如同他们通过白居易学杜甫一样。这种宗尚助成了“濂洛风雅”以“自然”为主体的语言风格形态。另外,欧阳修的温雅人格、平易诗风、宽和通达的思致对理学诗风的形成也有影响。其实,概括诗歌的风格,可以从来源、构成、境界、情感及美感效应等不同角度着手,形成相应的风格定义。笔者从诗歌审美境界的角度,把“濂洛风雅”定义为“阳柔”风格。所谓“阳”,是指“濂洛风雅”所展示的高昂的精神状态和洒落的人生境界,即他们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的“胸次”、“襟怀”与“气象”。在“濂洛风雅”中,自然宇宙寓含无限的道德意蕴,而人的生命也充蕴着自然宇宙的无私胸怀。人与自然,生意融融,见得“日用之间,莫非天理;在在处处,莫非可乐” (《朱子语类》卷四〇《论语二十二》)。这种诗性化的宇宙情怀、“宇宙精神”的“仁境”所构造的意义世界、情感世界、审美世界,是一片充满阳光的和煦世界。所谓“柔”,是指“濂洛风雅”中意境之美和理致之美的兼综、清淡之色和含蓄之韵的相融。濂洛理学诗人圆融温润的人格、心平气和的气象使得他们的诗歌气体充和,标格雅秀,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柔性的美。
    总体说来,濂洛诸儒多是心态平和型的诗人,长期积淀的和乐心境与宁静的气质、高度的哲学素养共同塑造了稳定的心理结构。周敦颐、程颢的人格,本文论之已详,这里不妨再看看胡安国对杨时道德文章和心性修养的评价:“公天资夷旷,济以问学,充养有道,德器早成,积于中者纯粹而闳深,见于外者简易而平淡。闲居和乐,色笑可亲,临事裁处,不动声气。与之游者,虽群居终日,嗒然不语。饮人以和,而鄙薄之态自不形也。”(胡安国《杨文靖公墓志铭》,《伊洛渊源录》卷一〇) 邹浩也是为人宽平,“朋侪或疑其隐默”(方壶山《除福建漕谢乔平章》,《壶山四六》)。他们的温和冲粹之气发为“濂洛风雅”,遂形成情感健康、格调高雅、境界开阔的风格。
    相对于佛学道教,汉魏以来的儒学以其森严的道德律令、冷酷的是非判断给人以迂拘枯燥、缺少活泼生趣的印象。而“濂洛风雅”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或道德伦理的宣谕形式,它是儒家传统乐教与诗教的复兴,是道德的艺术化,是诗教对礼教的陶熔。它赋予理学以诗性精神,使儒学的新开展获得了情感力量。“濂洛风雅”所表现的独特文化心理意识、社会心理意识,在比较深刻的层次上反映了理学家的灵魂,它的各种范式都融入了各自的学术个性。可以说,“濂洛风雅”既是濂洛理学诗人心灵的吟唱,又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人格的映象。共同的思想基础与审美情趣,即理学与文学的双重因缘促使濂洛诸儒形成了濂洛理学诗派。随着濂洛理学诗派演出的最后一幕的结束,闽学、湖湘学、浙学诸派的理学诗人就要上场了。 
[作者简介]王利民,1963年生。199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赣南师范学院中文与新闻传播系教授。发表过论文《朱松和他的诗歌》等。

注释:
(1)王禹偁《答张扶书》:“夫文,传道而明心也。”张毅《北宋初期的文学思想》:“(王禹偁)把道体归结到心体,并把心体作为文学的本体,主张‘心与文者一也',和‘传道明心',反映了宋人由外向内的文化性格的发展趋向。”(《南开文学研究》第1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67—269页)
(2)罗浮山是一个特别清静的所在。罗从彦初读《春秋》,理解上不如胡安国深透。后来随人入广,在罗浮山住了两三年,静心治《春秋》,于《春秋》义旨看得较透。(见《朱子语类》卷一一《学五》)
(3)周敦颐《同石守游》:“争名逐利千绳缚,度水登山万事休。”《石塘桥晚钓》:“肯为爵禄重,白发犹羁縻。”
(4)钱锺书《谈艺录》第六九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0页。
(5)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9页。
(6)沈德潜《古诗源》卷九“陶公专用《论语》”,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04页;刘熙载《艺概》卷二“陶渊明则大要出于《论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523页。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