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在乎山水之间
阴宅与阳宅的审美异同
山水亦秀美,不用可惜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
不朽的童心审美的游戏—…
浅论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
古代山水诗问题和文学的…
奇才 狂士 诤臣——论…
心物结构论 ——从中国…
先秦两汉文学对山的审美…
最新热门    
 
山水审美的历史转折——以《永州八记》为中心

时间:2009-8-8 16:43:20  来源:不详
部分第三篇第五章“诚及与天为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41页。

④李泽厚评述此文:“峭洁清远,遗世独立。绝非盛唐之音,而是标准的中唐产物。”(《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154页)“峭洁清远”固然,“遗世独立”却未必,至少不能看作是柳宗元的精神指向,否则就不会有“乃记之而去”。

⑤徐复观说:“我国在周朝初年,开始从宗教中觉醒,出现了道德地人文精神以后,自然中的名山巨川,便由带有威压性的神秘气氛中,渐渐解放出来……这便使山川与人间,开始了亲和的关系。”(《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92页)这种说法,从所揭示的趋势看是正确的,但从文学中对山川形象的表现看,亲和的程度在秦汉以前仍很有限。

⑥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卷六十七。

⑦李泽厚说“谢灵运尽管刻画得如何繁复细腻,自然景物却并未能活起来。他的山水诗如同顾恺之的画一样,都只是一种概念性的描述,缺乏个性和情感”。《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99页。

⑧“不同曦月”语出《水经注·三峡》。见《水经注·江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与宋元思书》末尾亦云:“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见倪其心等编《中国古代游记选》,中国旅游出版社1986年版,上卷第28页。⑨《庄子·逍遥游》,王夫之《庄子解》卷二,中华书局1964年版。

⑩《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页。

11参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二章“庄子的再发现”,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2杨义《李杜诗学》,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13陈志华《文士园林试论》,陈志华著《北窗杂记——建筑学术随笔》,河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第336页。 14《文士园林试论》。

15陈志华认为:“东汉仲长统的《乐志论》,最早地全面说明了隐逸生活的方式、环境、情操和思想。……此后一千多年……几乎历代绝大多数文士都写过赏玩散淡闲逸的文学,大体都不出仲长统这篇文章的旨趣。”见《文士园林试论》。

16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册全后汉文卷八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37页。

17参王世仁《天然图画——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

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页。18《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19《文士园林试论》。 20《文士园林试论》。

21吴伯箫《漫谈“大观园”》,顾平旦编《大观园》,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版。 22《漫谈“大观园”》。

23《始得西山宴游记》里的一段文字:“……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隐遁……”。正可看作这种“缩小”的最好例证。 24《漫谈“大观园”》。

25我们几乎可以在《八记》的每一篇都看到对这种奇石的精心描绘,如:“其石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胜数。其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小丘记》);“……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记》);“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楠、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水石”(《袁家渴记》);“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石渠记》);“翠羽之木,龙鳞之引”(《石涧记》);“……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山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小石城山记》)

26《漫谈“大观园”》。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