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李白和尼采
从入仕追求方式看李白的…
李白诗艺术魅力分析
论李白之“气”
略论李白《蜀道难》的演…
李白写实文学思想述论
李白生卒年诸说平议
再论李白生卒年问题
论李白漫游及对其诗歌创…
想象与夸张,构造豪放飘…
最新热门    
 
李白待诏翰林及其影响考述

时间:2009-8-8 16:43:22  来源:不详
的评价最值得重视,因为它是唐诗选本,是把作家放到一起来考察的,这要比对某一个人的孤立评价更公允些。

中国古代文人遇与不遇是以政治上的穷通为标准的,这就造成了历史上文人价值实现的错位现象,其本质上是想以文学之才得政治之遇。李白本人是如此,当时不少人也是这样看的,李阳冰《草堂集序》“朝列赋谪仙之歌,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

李白个性张扬,他大言、夸诞,《上李邕》诗云:“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诗云:“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这种性格伴随其一生。因此,他的情绪易于走向两极,或大喜或大悲。对李白的乐观论者比较注意,但对李白的忧郁注意不够,我们看到李白诗中写自己“独坐”、“独酌”,表现的是孤独情绪,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是富有情感的诗人,他需要对话,也在不断寻求对话,既然在人与人的对话中,很难找到知音,也常常会带来烦恼,他因此选择自然山水来对话,他说自己是“一生好入名山游”,不正是自己寻求对话的方式、演绎自己的过程?事实上,人和人的对话,会受到限制,人常处于被动地位;而人和自然的对话比较自由,人常可处在主动的地位,自然完全听从人的思想安排,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人得到一种完全的精神自由,在人类文化遗产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匪夷所思的以独特方式甚至是怪诞的方法来表现个人的情绪,实在难以理解,但终于会被理解。文学家具有孤独感会产生伟大的作品,而政治家的孤独感会使自己面对纷繁的社会人际关系丧失协调的能力。文学家有大起大落的情绪波动会酿就作品的跳跃的节奏和奇瑰的意象,而政治家如有大起大落的情绪则会使心态失衡,造成政局不稳、惊慌失措。

(三)李白与酒。李白嗜酒,供奉翰林似乎与酒的关系特多,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探讨,在一些笔记中人们喜将李白在翰林作文写诗和酒联系在一起,如《本事诗》记其醉进《宫中行乐》五言律诗十首,《松窗杂录》记其醉成《清平调辞》三章,《唐摭言》记其醉写《白莲花开序》及《宫辞》十首,等等。而李阳冰《草堂集序》云李白纵酒是在玄宗疏远他以后,“帝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李阳冰的话可以参考,李白乐则饮酒助兴,哀则饮酒消愁。当我们了解到李白入长安待诏翰林前的境况和思想,就会做出更切实际的分析,事情的发展应该是这样,李白初入长安是有所拘检的,可以确信是李白在翰林待诏时写的作品,都表达受皇帝恩宠,自己要报答的意思,其中不免有得意洋洋的情绪,但不张狂,而且表达抑制不住的兴奋也是选择赠诗对象的,如《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写给一位山人,而《温泉侍从归逢故人》中故人身份虽有不明,但身份肯定非常一般,否则李白会在题中标出。

待诏翰林时写的另外几首诗,如《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侍从游宿温泉宫作》,也比较平和,真正张狂过分的诗是写在出长安后。《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当是李白待诏翰林不久的诗,看得出来,卢与李有共同志趣:“却话山海事,宛然林壑存。”他们说“何由返初服,田野醉芳樽”,也是说说而已,因为“君登金华省,我入银台门。幸遇圣明主,俱承云雨恩”。诗意温润,语气平和。李白能应诏作诗,至少说明玄宗还未疏远他,李白也不至于沉饮。所以说,李白醉中写诗作文,十之八九是出于稗官小说的附会。他们有意在塑造文人心目中的李白形象,来弥补文人很少受帝王恩宠的遗憾。李白诗多酒气,上引四首诗和《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竟无一字提到酒,也不是偶然的。后来由于自己的疏放忽略了同列,也由于李白无自我约束的耐力,被玄宗疏远了,这就如李阳冰所说“帝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了。后来杜甫《饮中八仙歌》云:“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对李白比较了解,既然李白应诏入翰林供奉,怎么能说是“天子呼来不上船”呢?如果结合李阳冰的话来看,这是杜甫在美化李白,李白并非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人,而是玄宗疏远了李白,李白“浪迹纵酒以自昏秽”,故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说法。同列不满李白,玄宗疏远李白在何时,不能确知,而天宝三载玄宗君臣在送贺知章还乡时,作诗者无李白,则是玄宗疏远李白的旁证。

李白的禀赋和个性在待诏翰林失败中起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李白自己未能认识到自身的弱点,他在《送蔡山人》诗中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李白入长安,主观与客观相违背,是文才的充分展示,也是性格弱点和政治才具不足的大暴露。

待诏翰林的生活,是李白人生的特殊体验,以其个性的起落无端来承载大起大落的现实,个中滋味,很难言传。这一年多时间在李白人生轨迹上划上了一道刻骨铭心的印记。翰林待诏的生活,在李白其后生活和作品中的反映是多方面的。

(一)就是对统治阶级上层的矛盾了解得更为具体、透彻。我以为这里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他在长安亲眼目睹和耳闻的情况,这一点已为大家所关注,但有些细节问题对日后的影响还待深入研究。如李白从永王   一事,过去我也认为这是李白头脑不清政治不敏感所致。事实上,李白从永王之时,他远在庐山并不在权力中心,对事态发展的性质不可能知晓,永王有窥江左之意,肃宗诏其还觐上皇,都是上层暗中进行的政治较量,又是突发事件。而李白只能了解此前永王兄弟之间的关系,据《新唐书·十一宗诸子传》,“永王璘,少失母,肃宗自养视之,长聪敏好学”。李白待诏翰林期间一定知道肃宗和永王这种特殊的亲情关系,所以他入永王幕府,都是一般人的正常选择;第二层意思,有了待诏翰林的经历,使李白在以后的时间里更多去关注京城、更多去关注他在长安所熟悉的人的命运,包括他喜欢和不喜欢的人,他会对在当时尚未完全了解而以后又慢慢明朗的人和事,或在当时了解模糊以后反而有了进一步了解的人和事的解释,有了前因后果的联系,这后者则是更重要的。

(二)在其后的日子里李白对长安待诏翰林生活念念不忘,对其赐金还山及其原因也常有反映,这有三种表达方式:第一是明言被谗逐出,因此他谴责宫中小人,如《玉壶吟》:“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书情赠蔡舍人雄》:“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赠崔司户文昆季》:“布衣侍丹墀,密勿草丝纶。才微惠渥重,谗巧生缁磷。”《赠溧阳宋少府陟》:“早怀经济策,特受龙颜顾。白玉栖青蝇,君臣忽行路。”《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谬挥紫泥诏,献纳青云际。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彷徨庭阙下,叹息光阴逝。”《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昔献《长杨赋》,天开云雨欢。当时待诏承明里,皆道扬雄才可观。敕赐飞龙二天马,黄金络头白玉鞍。浮云蔽日去不返,总为秋风摧紫兰。”《赠从弟宣州长史昭》:“命与时俱背。”第二是乞诏还山,《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云:“我似浮云滞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如《赠参寥子》表扬高人参寥子:“长揖不受官,拂衣归林峦。”接下去说:“余亦去金马,藤萝同所攀。相思在何处?桂树青云端。”意即自己也和参寥子一样,离开京城是“不受官”、“归林峦”。这就是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乞归优诏许”的意思。第三不说原因,或微露不得意,《留别西河刘少府》:“白衣千万乘,何事去天庭?君亦不得意,高歌羡鸿冥。”《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浪迹未出世,空名动京师。”

无论是哪一种表述都说明李白是很看重待诏翰林的经历,它是李白生平中最值得记载的一页。不过,这三种表述因所传述的对象不一、因时间的不同各有侧重。从这三种不同的表述中也可以看出李白出长安的原因连他自己也没有真正弄清楚,换句话说,李白出京原因不是单一和明朗的。

(三)难忘帝京,想再回长安。此点参傅璇琮先生文。《赠崔侍御》云:“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君乃轩佐,余叨翰墨林。高风摧秀木,虚弹落惊禽。不取回舟兴,而来命驾寻。扶摇应借力,桃李愿成荫。”《走笔赠独孤驸马》云:“是时仆在金门里,待诏公车谒天子。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心剖出酬知己。一别蹉跎朝市间,青云之交不可攀。倘其公子重回顾,何必侯嬴长抱关?”都表明再回长安的情绪,而且比较强烈。据李阳冰《草堂集序》载:“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从李白以后的行止看,未见其有挥霍之举,可见“赐金”只是帝王的一种安抚而已。在其诗中反映的更多是生活比较困窘的哀叹,《赠宣城赵太守悦》云:“赵得宝符盛,山河功业存。三千堂上客,出入拥平原。六国扬清风,英声何喧喧?大贤茂远业,虎竹光南藩。错落千丈松,虬龙盘古根。”“自笑东郭履,侧惭狐白温。”“愿借羲和景,为人照覆盆。”李白困顿可知。对赵太守极尽歌颂,从其赵之为赵说起,有似功德碑。又自比东郭先生,据《史记》之《滑稽列传》载,东郭先生久待诏公车,贫困饥寒,衣敝而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无下,足尽践地,道中人笑之。《对雪献从兄虞城宰》:“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愿君同心人,于我少留情。寂寂还寂寂,出门迷所适。长铗归来乎!秋风思归客。”《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无以墨绶苦,来求丹砂要。华发长折腰,将贻陶公诮。”《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自称“小子别金陵”,语哀声悲。出长安有干吴王之举,《寄上吴王三首》:“小子忝枝叶,亦攀丹桂丛。谬以词赋重,而将枚马同。”《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小子谢麟阁,雁行忝肩随。”李白之所以如此,在诗中屡称“小子”,其《登黄山凌   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诗道出此中原因:“空手无壮士,穷居使人低。”其《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云:“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吾兄青云士,然诺闻诸公。所以陈片言,片言贵情通。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因之他更留恋长安的生活。然而如《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所云:“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

李白长安之行的失败,使他对现实的看法比较实际了,一度时间李白甚至对过去的求仕方法也进行过反思,比如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他的作品中只有三首诗和科举相关,一是待诏翰林期间写的《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表现出李白崇道的热情;而另外两首是去京后写的《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同吴王送杜秀芝举入京》。李白经过待诏翰林的希望与失望的过程,头脑清醒了许多,他也认识到科举是进身的重要手段,诗中表现出羡慕之情和对京城的眷恋:“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鸿。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这一首诗对了解李白科举思想非常重要,不应忽视。当然,作为诗人的李白,其思想波动很大,但至少在写这一首诗时,他承认科举是可以“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的。另一首《同吴王送杜秀芝举入京》写作时间还要迟很多,虽是应酬之作,也表现了对科举的赞赏,结句“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前”,希望杜秀芝及第后能为吴王服务。(四)在人生体验中,对失宠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因此在作品中对失宠者心理体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失宠者表现出同情,《赠裴司马》:“君恩移昔爱,失宠秋风归。”《妾薄命》:“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怨歌行》:“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宁知赵飞燕,夺宠恨无穷。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一朝不得意,世事徒为空。”《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一辞玉阶下,去若朝云没。每忆邯郸城,深宫梦秋月。君王不可见,惆怅至明发。”在这些诗中总能读出诗人自己的心酸苦涩。

李白诗中表现的年命之悲和失宠心态是一致的,《古风》其八:“意气人所仰,冶游方及时。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古风》其十一:“黄河走东溟,白日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