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
再论《算数书》与《九章…
论李清照词里的抒情主人…
李白和尼采
试论李逵形象塑造的南北…
再论曹操形象
从入仕追求方式看李白的…
李白诗艺术魅力分析
论李白之“气”
最新热门    
 
再论李白生卒年问题

时间:2009-8-8 16:54:25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李白卒年,历来诸说纷纭,致其享年亦无定说。李士训《记异》中明白记载了李白“大历初”仍在人世的资料,却始终未被研究者重视。李文结合唐代诸家碑传、序文,考察李白系年诗文,证明李白应生于神龙初年(约705)卒于大历初年(约766),享年62岁。 

【关键词】 李白/生卒年/李世训《记异》

    孟子曰:“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吾人于“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伟大诗人李白亦当如此。然而恰恰在李白生卒年和出生地等关键事实上,偏偏出了问题。自北宋以及清代,李白生卒年一直流行生于长安元年(701)、卒于宝应元年(762)、享年62岁说①,生于圣历二年(699)、卒于宝应元年、享年64岁说②。这些说法因与李白集中存在宝应元年以后诗文的事实不符,故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人对李白生卒年又进行了新的探索。不少研究否定了“宝应元年说”,认为李白应卒于宝应以后:李从军《李白卒年辨》提出李白应生于长安元年、卒于广德二年(764)、终年64岁[1];阎琦《李白卒年刍议》则认为生于长安元年、卒于广德元年、享年63岁[2]。但这些说法仅解决了李白不卒于宝应元年的问题,对其生年却一仍其旧,这不仅与李华所撰《李君(白)墓志铭并序》(下称李华《铭》)说李白“年六十有二”不符,而且也无补于有关李白出生地问题的讨论。鉴于此,林贞爱《李白身世及生卒年代新考》又提出生于神龙二年(706)、卒于大历二年(767)、享年62岁说[3],却又缺乏坚实的证据。

    上列诸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占有史料不充分、擅疑古书、误解古人的毛病。如“卒于宝应元年说”的共同不足,都是曲解李阳冰《草堂集序》(下称李阳冰《序》)原意,将“疾亟(病危)授简”的“疾亟”理解成“死亡”(或临死),将李白病中嘱托李阳冰编《草堂集》的时间说成是李白死亡之年。从文字本义上考察,“疾亟”只是病危的意思,本身并无“死亡”之义,据此而说李白“卒于宝应元年”是不可靠的。由于“宝应元年说”将李白生卒年提前了,就与李阳冰《序》所说李白父亲“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指李白—引者)”的记载相矛盾,于是又擅自把“神龙”改为“神功”,甘冒“擅改古书”之大不韪!

    “宝应以后”诸说,虽不再误解李阳冰《序》“疾亟”之意,并对李白宝应后诗文进行了重新论定,但是在李白生年上仍沿袭了长安元年说(《林文》除外),于是将李白的享年增加了数岁。殊不知这个“生年”正是在他们已经否定了的“宝应元年卒说”的基础上逆推出来的。基础既然已经被自己否定,怎么还能相信据此而推得的“生年”呢?况且诸说在论证时,凡遇与自己立说相矛盾的,就毫不犹豫地指为“伪作”,如指李华《铭》为“伪作”[1],或者指《铭》为“残文”[2],或肯定《铭》不伪,也否定了“宝应元年说”,但又怀疑李白《自荐表》为“假托”,却又提不出任何可靠的证据[3]。凡此种种,都不能令人信服。此外,李、 阎二文虽持“宝应以后说”,却又受清人王琦“生于长安元年说”[4] 误导,不顾李华《铭》“年六十有二”的明文,擅增李白享年。他们虽然志在求真,但却存在擅疑古书、妄改古志的做法,实不可取!

    与此相联系的是,由于误定李白生年,有的学人遂以为李白父亲“神龙初”潜回四川时,李白已经五岁,故李白出生不在蜀中。于是李白生于何处也成了问题,遂有生于“西域说”[5][6]、“中亚碎叶说”[7]。更有甚者, 连李白的族属是否为汉人也有问题,于是有李白为“胡人说”③。此等皆由曲解李白的生卒史料所致。这种靠窜改史料、怀疑传世文献建立起来的种种“新说”,自然是靠不住的,其方法也是不可取的[8]。

        一、李白纪年史料分析

    关于李白生活下限的资料,目前所知至少有六种:

    一是收入《宗玄集·别录》中传为“唐元和戊戌(十三年)吴筠”所作的《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原序》:“元和中,(吴筠)游淮西,遇王师讨蔡贼吴元济,避辞,东之于岳,遇李谪仙,以斯术授予曰云云。”[9] 似乎李白至元和时期(806—820)仍在世。但是据权德舆有关吴筠的传文和集序,吴筠已于大历十三年(778)去世,何得至元和十三年作序?且此说与李白诗文无一印证,显见该《序》非吴筠所作。

    二是伪托柳宗元所作的《龙城录》:“退之(韩愈)尝言李太白得仙去。元和初,有人自北海来,见太白与一道士在高山上笑语久之。”[10] 《龙城录》为宋人伪托之作,其说“元和初”仍见李白,与伪吴筠《序》同一伎俩。

    三是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九:“白龟年,乐天子也。一日于嵩山东岩下遇李白,曰:‘吾与汝父皆仙矣。’出素书一轴授之,曰:‘读此可辨九天禽语。’”[11] 此语实出《广列仙传》,文字微异。龟年是白居易(772—864)之子,生活于晚唐,后李白“将百年”。龟年学仙得道,这里宣扬的也是学道成仙之事,诞妄不足信。

    四是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二:“东坡先生在岭南,言元祐中有见李白酒肆中,诵其近诗云云。”[12] 赵令畤与苏轼皆北宋人,说元祐中(1086—1094 )还见过李白,其荒诞一望而知。

    五是李阳冰《草堂诗集序》:“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末简署曰:“時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13] 如前所述,“疾亟”仅表示病重,并不能据此而定其死卒。

    六是李士训《记异》:“大历初,予带经鉏瓜于灞水之上,得石函,中有绢素《古文孝经》一部,二十二章,壹仟捌佰桼拾贰言。初传与李太白,白授当涂令李阳冰,阳冰尽通其法,上皇太子焉。”[14] 这则记录首见于五代郭忠恕《汗简》卷七《目录略叙》所引,宋朱长文《墨池编》、清倪涛《六艺之一录》等书亦有转录。它表明李白至迟至大历初仍在人世。在以上六则中,这是有关李白生活下限最为真实的记录,但却长期被研究者忽略。考察李白生平行事,本当以唐人所撰碑传为主,但是由于这些碑传被后人怀疑篡改,因此,这些本来是第一手的可信资料,反倒有待于其他资料来印证了,李士训《记异》给我们提供了这一可能。

    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李白集自北宋以来就载有唐人所撰“两序”、“四碑”:李阳冰《草堂集序》、魏颢《李翰林集序》(下称魏颢《序》),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下称刘全白《碣》)、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下称范传正《碑》)、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下称裴敬《碑》)。这些作者不仅都是唐人④,而且都与李白同时或有旧,所言自然有据。在他们的文字中,对李白生平事迹已经有了很完整的介绍,而且也与李士训《记异》彼此吻合。只要我们稍加清理,就不难发现李白生卒的真实时间。

    李阳冰《序》说:“李白字太白,……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范传正《碑》也说:“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15] 都明白地告诉我们, 李白系其父“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后所生。正因为如此,魏颢《序》也才肯定地说:“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16] 已经明白地将其出生地定在蜀中了。

    至于李白生活下限,魏颢《序》说:“经乱离,白章句荡尽。上元末,颢于绛偶然得之。沉吟累年,一字不下。今日怀旧,援笔成序。……白未绝笔,吾其再刊。”上元末在宝应前一年,这个年号只一年。魏颢说他“沉吟累年”才作序,至少应在两年以上,也就是说其作序时已经进入宝应二年以后甚或广德年间了。此时魏颢还说“白未绝笔”,则李白当时尚在人世。李白之不卒于宝应元年由此可知。明胡震亨《唐音癸籖》记有“《李太白集》,其(李白)存日,魏颢有编”云云,胡氏也知道魏颢编《集》制《序》时,李白仍然活在人世⑤[17]。以上《序》、《碑》、《碣》既互相印证,亦与李士训《记异》所载李白大历初尚在人世若合符节。根据李华《铭》所说:“有唐高士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18] 李白的卒年最早也应在大历初年(766左右),上溯62年,其生年则为神龙初年(705左右)。

    李阳冰《序》、范传正《碑》都说李客“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后才生李白,故刘全白《碣》直称“(李)白,广汉人”,魏《序》亦说“(李白)身既生蜀”,乐史等《太平寰宇记》卷七二列“唐李白字太白,蜀郡人”,又记“绵州彰明县”有“李白碑”。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二九亦于“彰明縣”载:“有唐李白碑。白之先世,尝流巂州,其后内移,白生于此县。”其后杨慎、李调元、《四库》馆臣⑥ 等历代学人,亦皆以李白为蜀人。

        二、李白纪年诗文考察

    如果说唐人诸家碑序及《记异》等都还是他人记录,尚难成定论的话,我们还可从李白部分纪年诗文中,寻找其若干内证。

    李白一生行踪无定,其诗汪洋肆恣,很少有明显的时间、地点概念。明胡震亨《唐音癸籖》即叹:“太白诗闲适游览居多,罕及时事,安能如杜诗一一得其岁月次第之?”[17] 胡应麟也说:“古今诗人出处,未有如太白之难定者。”[21] 因此一生研究李白的清人王琦,在《李太白年谱》后记中感慨道:“太白事迹,多无实在年月可考!李阳冰、魏颢编《草堂集》(或《李翰林集》)时,李白尚在人世,其诗文的排列也许还有先后次序可言。及至北宋曾巩改编李集,乃使李、魏篇次,尽失旧貌⑦。今天要在扰乱后的李白诗文集中考定系年先后,特别是要在因曾巩误解而蓄意篡乱的次序下来做这件工作,就更难乎其难了。

    李白集中有一部分自记年岁的诗文,如《上安州裴长史书》“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与韩荆州书》“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赠张相镐》“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感兴之五》“十五学游仙,仙游未曾歇”。这里的5、10、15、30岁,由于缺乏足够的历史背景作坐标,很难遽然定出确年。

    对其《与韩荆州书》和《赠张相镐》所言“十五岁”,王琦的《年谱》及安旗、阎琦《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李白简谱》,均定于开元三年(715)。 而将“遍干诸侯”的“诸侯”,定为谒见苏颋,时间在开元八年,然而根据诸人系年,这时李白已经20岁,又非“十五”矣。其中必有一误。苏颋来蜀有准确的时间:《旧唐书·苏颋传》:“开元八年,颋除礼部尚书,罢政事,俄知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事。”李白于此时谒见苏颋本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