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再论述“旧文化不能救中…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
再论《算数书》与《九章…
论李清照词里的抒情主人…
李白和尼采
试论李逵形象塑造的南北…
再论曹操形象
从入仕追求方式看李白的…
李白诗艺术魅力分析
论李白之“气”
最新热门    
 
再论李白生卒年问题

时间:2009-8-8 16:54:25  来源:不详
,李士训《记异》所言李白活动之下限,皆当时人记当时事,为我们清楚地记录了李白生活的时段。根据以上信史,参证其他记载,特别是与李白诗文中的纪年资料、宝应以后的诸篇诗作,证明李白生年应在神龙初年,享年62岁,其卒最早也应在大历初年。从前学人惑于“卒于宝应元年说”,不重视上述史料,或视而无睹,或无端怀疑,都是不可取的。我们把李白卒年定在大历初年,不仅李阳冰《序》、李华《铭》、李士训《记异》等三条信史可以互相印证,而且通过对李白其他生平事迹之考索、诗文之系年,使许多困惑于“宝应元年说”而造成的矛盾现象,于此得到合理回答。同时,对李白“卒于大历初”的重新考订,使李白集中一度被疑伪的宝应以后诗文也得到了重新肯定。大有生卒一定,诸事皆顺之效。然而此案积冤既久,倏尔翻案,难免不周。其有错谬之处,尚请识者正之。

    [收稿日期]2005—05—10

    注释:

    ① 兹说以清人王琦为代表,详王著《李太白年谱》(下称《王谱》。《李太白集注》卷三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唐长安元年”自注(第2页)。 此说影响最大,旧时学人率多从之。迄至当今,各类文学史,如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陆侃如、冯沅君之《中国诗史》第三篇第五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辽海出版社,1998)“初盛唐卷”、又“中唐卷”;专著,如郭沫若之《李白与杜甫》(《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四册,第300页,人民出版社,1982)、詹鍈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辞书,如《辞海》木部“李白”条(合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辞源》木部“李白”条(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郁贤浩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第14页,等等,皆采此说。

    ② 兹说肇自北宋曾巩,而成于南宋薛仲邕,见于曾巩《李白集后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首,四部丛刊本)、薛仲邕《翰林李太白年谱》(《翰林李太白集》二六卷本附,见《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卷六著录)。

    ③ 参见马成钧:“唐代华北蕃胡考”,《东方杂志》1930,9;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清华学报》,10—1;詹鍈:“李白家世考异”,载《李白诗丛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日本松浦久友:“李白的出生地及家世——以异族说的再研究为中心”,《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版。

    ④ 范传正字西老,李华字遐叔,二人之传见《旧唐书》、《新唐书》。裴敬,传见《全唐文》。魏颢,又名万,《全唐诗》有传。李阳冰,《宣和书谱》、《全唐文》有传。李阳冰乃李白族人,又是李白晚年所托编定文集之人,其序作于宝应元年李白“疾亟”之时,资料得自李白“枕上授简”,可信度最高,实际相当于李白“自传”。李华系唐代著名散文家、碑版文字能手,代宗时期亦息职隐居楚州,“惟吴楚之士君子,撰家传,修墓版,及都邑公布贤守宰功德者,靡不赉货币,越江湖,求文于公”。华卒于大历九年,与李白同为当代闻人,其于天宝二年应博学宏词科在京,与时供奉翰林的李白有交往,白卒,华作《墓志》当受托于李白子伯禽,所言李白享年,岂能虚假?范传正虽然与李白“甲子相悬”,但传正之“先大夫”既“与公(李白)有浔阳夜宴诗”,范、李本有“通家之旧”,所撰《新墓碑》,亦系李白孙女“搜于箧中得公(李白)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改撰而成,故所言无异伯禽之语。《旧唐书》本传称:“范传正……父伦,户部员外郎,与郡人李华敦交友之契。”可见范传正与李华亦系世交,李华所述范传正岂有不知?上三文具有相当的原始性,可信度最高。王琦《李太白年谱》:“阳冰序,乃太白在时所作,所述家世,必出于太白自言。传正《碑》,据太白之子所手疏,二文序述,无有异词,此其可信而无疑者也。”刘全白年辈稍晚,自云:“幼则以诗为君(李白)所知。”对李白生平当亦得之亲闻。裴敬乃“裴将军”(裴旻)之族曾孙,李白尝从裴将军学剑,裴、李两家亦是世交。唐文宗时,诏以太白诗歌、裴将军剑、张旭字为“三绝”。敬“尝过当涂,访翰林旧宅”,“四过青山,两发涂口”,于浮屠、郡斋、山寺得李白诗文多篇,裕闻李白故实。魏颢与李白同时,年辈稍稚,李白游历江南时,颢曾“不远命驾江东访白,游天台,还广陵见之”,与“白相见泯合,有赠之作”,李白“尽出其文,命颢为集”,可见魏氏所记亦得自李白亲授。

    ⑤ 胡氏未详魏颢制《序》的具体年代,其下文说:“临终时,又手授李阳冰编次为《序》。”将李阳冰编集与作《序》放在李白卒时。殊属不当!

    ⑥ 分别见杨慎:《丹铅余录续录》,四库全书本;李调元:《李太白年谱》,《李太白集附》,乾隆本、民国二十年刊本;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本。

    ⑦ 胡震亨《唐音癸籖》卷三二:“《李太白集》,其存日,魏颢有编;临终时,又手授李阳冰编次为序。至宋朝,乐史、宋敏求复为之增益。白罹永王祸后,旧稿散落。(阳冰序云:‘避地八年,著述十丧其九。’)乐与宋从异代搜辑,真有功于李者。敏求本所增者,沿旧目相从,是犹存阳冰所次,未紊也。其后曾南丰校书,始取而考其作之先后,重为之次,阳冰之旧遂不复存。”

    ⑧ 有人怀疑李白认识郭子仪、郭子仪救李白事。王琦《新唐书李白传笺识》:“《新史》叙笔稍晦,后人乃谓子仪犯法将刑,以太白言于主帅,得免诛戮。……误矣!”詹鍈《李白诗文系年》:“太白解救汾阳之说,纯属伪托。”今按,李白之识郭子仪,记载甚早,难以动摇。裴政《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又尝有识鉴,客并州,识郭汾阳(子仪)于行伍间,为免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后汾阳以功成官爵,请赎翰林。”政即李白曾从学剑的裴旻曾孙。乐史《李翰林别集序》:“白尝有知鉴,客并州,识汾阳王郭子仪于行伍间,为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及翰林坐永王之事,汾阳功成,请以官爵赎翰林。”后世学人多信其有。只不过或叙于彭泽系狱时(《新唐书》本传、《蜀中广记》卷四二),或叙于浔阳系狱时(朱骏声《唐李白小传》,《传经室文集》卷八)。

    ⑨ 《资治通鉴》卷二一七“天宝十四载”记玄宗曰:“朕在位垂五十载,倦于忧勤。”按,玄宗以先天元年(712)即位,至天宝十四年,方44年,即自称“垂五十载”,是则144、145年均可得称“百五十年”。

    ⑩ 如苏轼之疑《草书歌》、《笑矣乎》、 《悲来乎》就只从“不类”李白作品入手。

【参考文献】

    [1] 李从军.李白卒年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5).

    [2] 阎琦.李白卒年刍议[J].西北大学学报,1985,(3).

    [3] 林贞爱.李白身世及生卒年代新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9,(4).

    [4] 王琦.李太白年谱[A].李太白集注[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卷三五.

    [5] 李宜琛.李白的籍贯和生地[N].晨报副刊,1926—5—10.

    [6] 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J].清华学报,10—1,1935,1.

    [7]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

    [8] 舒大刚,黄修明.李白生卒年诸说平议[J].文学遗产(待刊).

    [9] 吴筠.宗玄集别录[M].四库全书本.

    [10] 旧题柳宗元.龙城录[M].柳河东集(后附).四库全书本.

    [11] 彭大翼.山堂肆考[M].四库全书本.

    [12] 赵令畤.侯鲭录[M].孔凡礼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02.

    [13] 李阳冰.草堂诗集序[A].李太白集注[M].四库全书本.卷三一

    [14] 李士训.记异[A].郭忠恕.汗简·目录叙略[M].郑珍笺注.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4.卷七

    [15] 范传正.题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白新墓碑[A].唐文粹[Z].卷五八

    [16] 魏颢.李翰林集序[A].李太白集注[M].卷三一

    [17] 胡震亨.唐音癸籖[M].四库全书本.(三二)

    [18] 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A].李太白集注[M].卷三一

    [21]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四库全书本.卷九

    [22] 阎琦.李白简谱[M].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下册附.(《李白简谱》开元八年条)

    [23] 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下册[M].

    [24] 詹鍈.李太白诗系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25] 康怀远.李白生于神龙元年新证[J].江汉论坛.1985,(4).

    [26] 吕华明.李白卒年考辨[J].吉首大学学报,21,2000.

    [27] 萧士赟.補註李太白集序例[A].李太白集注[M].卷三三.

    [28] 詹鍈.李白诗丛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9] 陈元靓.岁时广记[M].四库全书本.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