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李白和尼采
从入仕追求方式看李白的…
李白诗艺术魅力分析
论李白之“气”
略论李白《蜀道难》的演…
李白写实文学思想述论
李白生卒年诸说平议
再论李白生卒年问题
论李白漫游及对其诗歌创…
想象与夸张,构造豪放飘…
最新热门    
 
李白待诏翰林及其影响考述

时间:2009-8-8 16:43:22  来源:不详
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春容舍我去,秋鬓已衰改。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吾当乘云螭,汲景驻光彩。”有人说这是表达年命之悲,或表达游仙之意,我以为这里表达的是《离骚》“恐年岁之不我与”的意思,和上首“及时”同义。《古风》其二十三:“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其二十六:“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其二十七:“常恐碧草晚,坐泣秋风寒。”其二十八:“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华鬓不耐秋,飒然成衰蓬。”其三十八:“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其五十二:“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习惯讲李白诗是盛唐气象的代表,但为何李白《古风》中多《古诗十九首》的人生易逝的哀音,确如其三十二所言“恻恻不忍言,哀歌达明发”。李白诗中“秋”字甚多,《古风》其三十九:“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因此李白作品中有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现象,我们一般认为李白乐观,但其悲观之处亦让人惊诧,李白《江夏别宋之悌》云“平生不下泪”,但诗中出现“泪”字约七十次,其中“泪如雨”五次,“泪如泉”四次,“泪成行”三次;杜甫诗中出现“泪”字约一百次,完全可以理解,他的诗本身就比李白多,其诗风又是沉郁顿挫。“霜”字,李白诗中约一百二十次,杜甫诗中约一百次,于此也可以看出李白对自然物属性的敏感程度。“霜”在李白诗中大致有三层意思:一是霜的自然属性,指秋天的霜露,如“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是除自然属性外还附着在霜字上的社会属性,主要是社会属性,指残酷的力量,如“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一是比喻,以秋霜的白色指头发的斑白,如“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览镜如秋霜”、“春容舍我去,秋鬓已衰改” ⑤ 。李白待诏翰林现象,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其一,由于时空错位引起文士的怀才不遇也不是李白一人,带有普遍意义。春秋战国文士张扬个性有其社会背景,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完成的。因此,在通常理解的文士的政治理想和现实政治的冲突而形成的矛盾之外,还有因所怀为文学之才而不能实现政治抱负的矛盾,所学和所用之间的矛盾,这样可以比较接近历史原貌,同样也丰富了对文学家的认识。文学家通常是将这两者混在一起的,因为没有认识到自己并不具有政治才干而不是政治家,所以每以政治家自比,关心政治,这也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可贵之点,“忧患意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构成传统文人性格中亮丽的风景线。文士是以政治为自己的逻辑起点,也就易于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政治联系起来,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其二,如果没有文士的内心痛苦和矛盾,文学作品将失去最具感染力的部分,尽管我们认识到他们矛盾产生的错位现象,但我们却十分尊重他们在作品中表现的孤独情怀和无望的悲怆。我们尊重他们对现实的批评精神,他们以艺术手段反映的现实的黑暗和不合理性是真实的。个人的命运、悲痛总是和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切实而深沉。我们并不同意把政治才干片面理解为虚伪、狠毒,政治是严肃的,需要冷静、客观、灵活、务实和原则,而这的确是李白所缺少的。

其三,对古代作家的研究力求全面,不能片面去理解,如李白自身就有许多矛盾,主观与客观不能统一,其作品也有矛盾,这涉及到对作品的阅读,李白《古风》其十二:“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清风洒六合,邈然不可攀。使我长叹息,冥栖岩石间。”此诗《校注》引徐贞卿曰:“此篇盖有慕乎子陵之高尚也。”我以为此诗表达了李白自身的矛盾,他羡慕的是东汉严子陵和光武的关系,光武对严子陵的优容有加,以及严子陵在光武面前的放纵。《后汉书》卷一一三《严光传》载:“(光武帝)于是升舆叹息而去。”李白诗中也用“叹息”二字,光武叹息的是严子陵不应其请,李白叹息的是严子陵失其良机,而和自己一样“冥栖岩石间”。读李白有关隐者高士的诗,人们只注意到对其仰慕的一面,但未能充分注意到李白对他们的婉惜,《古风》其十三:“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他在《送蔡山人》诗中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诗的最后说:“海客去已久,谁人测沉冥?”解此诗者多以为写贤士不求名,非人所知意。但这与开篇“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不合,我以为这是借题发挥,说知音不在、无人赏识的苦闷。此即《古风》其十五“奈何青云上,弃我如尘埃”之意。  (收稿日期:2001年9月25日)

注释

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第36页。

②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下引李白诗文同此。

③陶敏《送贺监归四明应制诗为伪作》,《李白学刊》第二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86—193页。

④《李白任翰林学士辨》,《文学评论》2000年第5期。下参傅文同此。

⑤参见拙作《“秋”“霜”中的李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4期,第96—100页。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