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从入仕追求方式看李白的…
岑参诗与唐轮台
最新热门    
 
岑参入仕年月及生年考

时间:2009-8-8 16:43:22  来源:不详
者,特乘传赴京。”“二月己巳,加尊号,大赦天下,制曰‘草泽间有殊才异行,文堪经国,为众所推,如不求闻达者,所由长官以礼征送’。”正月、二月这两次的制举内容都是一样的,所举者为不求闻达科人。不求闻达科是自己不能应举,而由各地长官访察举荐,然后“以礼征送”,“乘传赴京”。王绮却是自己赴长安应试的,与开元二十七年制举不符。由是可知此诗既不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也不作于开元二十七年,而是作于天宝六载(747)。《登科记考》卷九载:

(天宝)六载,正月戊子,南郊礼毕,大赦天下,制曰:“……天下诸色人中,通明一艺已上,各任荐举。仍委所在郡县长官,精加试练,灼然超绝流辈,远近所推者,具名送省。”

王绮所应即此制举,此制举所试为诗、赋、论,与《冀州客舍》诗谓王绮“富学赡清词,下笔不能休”相符。这次制举考试的结果是,王绮与杜甫、元结一样,都落榜了。因这次制举试被李林甫耍了花招。他恐举子斥言其奸,便改变了制举试的内容与形式,而且未录取一人,然后表贺“野无遗贤”。

《考证》、刘谱、陈谱均将岑参游河朔诗系于开元末年,还有一个原因,即认为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岑参《冀州客舍》诗不称信都郡而称冀州,必是天宝元年更名前所作。按,此说未必。虽然天宝元年改州为郡,至至德二年(757)始复旧,但唐代文人有一习性,多喜欢沿用旧名、古名。岑参于天宝八载(749)赴安西途中写有《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不称陇西郡而称渭州;天宝十载(751)在河西写有《登凉州尹台寺》;天宝十三载(754)赴北庭途中又写有《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均不称郡名武威而称凉州,可见诗人写诗用州名,还是用郡名,并不以天宝元年更名为界。

岑参天宝三载进士及第,守选三年,于天宝六载春守选期满。按唐制,是年十月他就可以到长安参加冬集,第二年春铨试授官,则释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必在此时。

在这里,还有一诗需先辨明。《送郭杂言》诗,《考证》、刘谱、陈谱皆认为作于岑参游河朔的第二年春归来时。以为诗中首四句“地上青草出,经冬方始归。博陵无近信,犹未换春衣”是说岑参经冬至春始由定州博陵郡而归。其实,这一理解是错误的。按全诗共二十四句,前十六句皆言郭,自“去年四月初,我正在河朔”始写自己。首四句谓郭在长安经过了冬天,至春天青草出时始归家乡博陵郡,由于家乡近无音信,未寄来春衣,只好着冬装归家。岑参此诗当作于天宝七载(748)春,而岑参自河朔归长安,则至迟在天宝六载秋冬之际。《新唐书》卷四五《选举志下》谓选人“以十月会于省,过其时者不叙”,则岑参必须于天宝六载十月赴长安参加冬集。

天宝七载春,岑参被授与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时写有《初授官题高冠草堂》一诗,云:

三十始一命,宦情都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孤负一渔竿。

经过数年的漫游隐居,也随着年岁的增长,岑参已不再像应进士试时那样对仕途充满了幻想,故曰“宦情都欲阑”。时岑参三十岁整。由天宝七载年三十逆推,则其生年当为开元七年(719)。而二谱俱承《考证》、《系年》之说,将岑参《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诗系于天宝三载下,于是,陈谱推岑参生年为开元三年,刘谱则又参照《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一诗,推其生年为开元四年(716)。

岑参在诗文中多处提及年岁,若以开元七年生来考定,则每每相合;若以二谱推算,却多有抵牾。抵牾处,二谱便以“约举成数”而言之。现将其诗文胪列如下。

《感旧赋》云:“岑年三十,未及一命。”当为岑参天宝七载正月初铨试授官前所作,按吏部授官,多在三月进行。而二谱却将此赋系于天宝二载(743)下,陈谱谓岑参是年二十九,刘谱谓二十八,均以为“约举成数”。按,“一命”者,第一次命官,初次授职也。命官授职,属吏部选事,与礼部贡举考试无涉,这由唐人进士及第诗与落第诗均无“一命”之词可知。由是知,此赋必作于吏部选官前,而非进士举试前。所谓《感旧赋》,也就是思昔赋,是作者即将步入仕途前,抚今思昔,感慨万端,对以前十年生活的一次总结。若此赋作于天宝二载,时作者尚未登第,而且也不可能知道他第二年会登第,则“今”与“昔”并无不同,何以有“感旧”之叹?且此赋末句“思达人之惠顾,庶有望于亨衢”,明明是一副即将授官、有望仕途通达之口气,这种口气是进士及第之前绝不会有的。《感旧赋》又云:“参,相门子,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我从东山,献书西周。出入二郡,蹉跎十秋。”岑参二十岁当为开元二十六年(738)。是年,岑参由隐居地嵩山少室来到长安,开始了他应进士举的所谓“献书”生涯。而陈谱推岑年二十为开元二十二年(734),刘谱则以为是开元二十三年。然开元二十二年正月至二十四年十月玄宗是在东都洛阳,进士考试也当在洛阳举行。于是二谱作者解释赋中的“西周”说: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王城在今河南洛阳一带,岑参因是到洛阳献书的,故将洛阳称作西周。但这一解释无法自圆其说。岑参《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诗云:“夫子傲常调,诏书下征求。知君欲谒帝,秣马趋西周。”二谱作者在诗注中又俱将“西周”解释作长安。岑参此诗与《感旧赋》的写作时间相隔不到一年,不可能一会儿在诗中说西周是长安,又一会儿在赋中说西周是洛阳,岂不自相矛盾?在唐人诗文中,称洛阳为西周者尚未及见,而称作东周者却不乏例:梁肃《明州刺史李公墓志铭》云:“天宝十五载,大盗覆东周。”13 欧阳詹《上董相公东风诗启》云:“昨以赴调东周,又聆相公此方镇安之美。”14二文之“东周”,俱指洛阳。由此可见,唐人均以东周指洛阳,把长安称作西周。故岑参是到长安献书的。所谓“蹉跎十秋”,是指开元二十六年至天宝六载这十年时间,包括应进士试与及第守选在内,若仅仅理解为是应进士试之献书十秋就不对了。

《银山碛西馆》:“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二谱定此诗为天宝八载赴安西途中所作,是对的。然陈谱谓是年岑参三十五岁,刘谱谓三十四岁,这都距约举成数之“三十”较远。其实,岑参是年三十一岁,故云。

《北庭作》:“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二谱将此诗系于天宝十四载(755)春,陈谱云岑参时年四十一岁,刘谱云四十岁。按,诗当作于至德二载春岑参由北庭赴凤翔前。时岑参三十九岁,与《行军二首》诗为同年作。

《行军二首》:“吾窃悲此生,四十幸未老。一朝逢世乱,终日不自保。”题下自注曰:“时扈从在凤翔。”二谱均将此诗系于至德二载六月,是对的。陈谱谓岑参是年四十三岁,刘谱谓四十二岁。然天宝十四载与至德二载相距三年,岑参绝不会将此相距三年的岁数俱称作四十的。故知《北庭作》与《行军二首》俱作于同一年,即至德二载,时岑参三十九岁。

《太一石鳖崖口潭旧庐招王学士》:“偶逐干禄徒,十年皆小官。”二谱均将此诗系于天宝十二载(753)下,则非。岑参于天宝十载秋自安西归京后的两三年中,并未入朝做官,也就是说时已罢高仙芝幕府职,即右威卫录事参军、充安西节度使掌书记职,仍以前资官身份守选。而此诗却说:“抱板寻旧圃,弊庐识迅湍。君子满清朝,小人思挂冠。”“板”即笏,上朝时所执之手板。“小人”,岑参自称。“挂冠”即弃官。由是知,时岑参正在朝为官,则诗当作于乾元元年(758)在长安为右补阙时。“王学士”是否为王维,可存疑,王维有《谢集贤学士表》作于乾元元年春。且岑参此时与王维、杜甫、贾至过往较密,有《早朝大明宫》等诸诗相互酬唱。又,补阙为从七品官,当然是小官了。由天宝七载岑参释褐为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到乾元元年,恰为十年,故曰“十年皆小官”。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二谱将此诗系于广德元年(763)下,是对的。陈谱谓是年岑参四十九岁,刘谱谓四十八岁。然不论是四十九岁,还是四十八岁,都更接近五十,约举成数也当曰“五十”。且古人举年岁多不说二十九、三十九、四十九,而曰三十、四十、五十,如《北庭作》和《行军二首》不言三十九而曰四十,就是如此。即使今天,好多地方仍然还有这种习惯。正因为如此,刘谱才据此诗将岑参生年推迟一年,定为开元四年,认为广德元年为四十八岁。其实,岑参是年四十五岁,故曰“四十强”。一般来说,所谓“四十强”,是指四十岁所过不甚多。大历诗人钱起有首《送裴迪侍御使蜀》,约写于肃宗上元元年(760),诗中说:“柱史才年四十强,须髯玄发美清扬。”15 裴迪此时可能只有四十三四岁,最大也不会超过四十五岁,若是四十八九岁,绝不会是“须髯玄发美清扬”的。所以把四十八九岁说成“四十强”,是解释不通的,也不合习惯与情理。 

注释

①《全唐文》卷四五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692页。

②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卷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18页。

③进士及第守选及守选三年之详情,可参阅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第二章,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6—63页。

④《全唐文》卷二九四,第2981页。

⑤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第六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46页。

⑥《全唐诗》卷六○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985页。

⑦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771页。

⑧《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63页。

⑨《全唐诗》卷六一二,第7064页。

⑩韩愈《上宰相书》,《韩昌黎文集校注》第三卷,第153—155页。

11《唐代墓志汇编》下,第1312页。

12《全唐文》卷八○一,第8418页。

13《全唐文》卷五二○,第5291页。

14《全唐文》卷五九六,第6026页。

15王定璋《钱起诗集校注》卷八,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55页。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