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闺艳秦声》与“易性文学”——兼辨《琴瑟乐》非蒲松龄所作

时间:2009-8-8 16:43:28  来源:不详
拟异性来进行创作。毛先舒在《诗辩坻》卷四中论“男子多作闺人语”时,就指出有“孙夫人,妇人耳,《烛影摇红》词乃更作男相思词,亦一创也。其词亦甚精凄惋,虽慧男子所不及”。在理论上,金圣叹曾提出“动心”说,就认为施耐庵“非淫妇”,但他在创作时完全可以在平时“格物致知”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思想与感情都融化到角色中去,好像身临其境,即如其人“亲动心而为淫妇” 22 。这用张竹坡的话来说,即是在作者与描写对象“一心所通”之后,“真个现身一番”23 。所以,小说所描写的对象不论是同性的还是异性的,都可以写得“合情理”。这应该是“易性文学”产生的基础。至于中国古代之所以形成写“易性文学”的传统,特多“男子作闺音”的现象,尽管不能夸大为中国美感心态的基本特色是“女性情结”的,但确有一类作家具有一种“女性情结”,崇尚女性美。但更重要的是,恐怕与《离骚》所开创的以“香草美人”等“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的比兴手法有关。当然,《离骚》还谈不上是一种“易性文学”,但它促使后人在这基础上进一步以女性自拟,用女性的美貌、追求或哀怨来寄寓作者的理想或不平。朱彝尊论词即曰:“盖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声,其辞愈微,而其旨益远。善言词者,假闺房儿女子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此尤不得志于时者所宜寄予情焉耳。” 24 《闺艳秦声》的作者也正是据此理念创作的:“无可奈何时候,偶然谱就新词。非关闲处费心思,就里别藏深意。” 25 它无非想借此说明:“男儿不遇时,就像闺女不出嫁;时运不来,谁人不笑他;时运来了,谁人不羡他。” 26 因此,这种“易性”创作与中国传统的“香草美人”类的比兴手法关系密切。换句话说,中国传统的比兴手法促进了这类“易性文学”的特别发达。而《闺艳秦声》当是这类“易性文学”中的一篇饶有情趣的佳作。

注释

①《琴瑟乐》主要有三个抄本:一、蒲松龄纪念馆藏《聊斋俚曲》丛抄本《琴瑟乐》;二、《志异外书·闺艳琴声》,又名《琴瑟乐》,题“淄川蒲松龄著作”、“博山田庆顺藏”;三、日本庆应大学藏本,名为《琴瑟乐》,题“蒲松龄遗作”。下钤篆印“天山阁藏”,左下角题“在淄川城内文化街天山阁家藏,依命平井院长,王丰之手抄”。上世纪80年代后所出多种校本,盖多从此三本出。

②日本《艺文研究》第十八号。其伊藤直哉译文,见《蒲松龄研究集刊》第四辑,齐鲁书社1984年版。

③《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第20卷第1期,2001年3月。

④天津《大公报》影印本第67册,1923年8月20日至9月13日。

⑤洪迈《容斋四笔》卷八《得意失意诗》已载“旧传”有此诗,唯“题名”作“挂名”。

⑥马振方《日本庆应义塾图书馆藏聊斋遗文七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7页。

⑦巩武威《〈琴瑟乐〉辨》,《蒲松龄研究》1993年第1、2期合刊。

⑧巩武威《〈琴瑟乐〉辨》。

⑨案:《大公报》上发表时标名《评》,与《未刻珍本丛传》本内容相同。

⑩马振方《庆应大学藏本聊斋俚曲〈琴瑟乐〉文本考议》,《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1《蒲松龄研究》1989年第1期。

12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十四章《清代的民歌》,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13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十四章《清代的民歌》。

14路大荒编《蒲松龄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

15刘宣整理《琴瑟乐》按语,《蒲松龄研究》1989年第1期。

16汪玢玲《〈琴瑟乐〉论析》,张永政、盛伟主编《聊斋学研究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17刘雪峰《女性文学文本特征的基本范畴界说》,《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18吴宗蕙《当代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12期。

19参见[美]孙康宜《走向男女双性的理想——女性诗人在明清文人中的地位》,叶舒宪主编《性别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吴存存《明清社会性爱风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田同之《西圃词说·诗词之辨》,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21潘光旦《性心理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

22金圣叹《贯华堂本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五十五回总批,中华书局1975年影印本。

23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康熙年间本衙藏板本《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卷首。

24四部丛刊本《曝书亭集》卷四十《陈纬云红盐词序》。

25《闺艳秦声·西江月》。

26《闺艳秦声·对玉环带清江引》。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