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韩寒有望成文学大师
香港半岛酒店风水点评
回龙顾祖的香港岭南山系…
解密香港头号股市杀手刘…
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
国内研究萨满文学的状况
民间文学学科向何处去?
刘锡诚:新世纪民间文学…
2007年度少数民族文学研…
从精神到本能的人性的复…
最新热门    
 
香港文学研究综述

时间:2009-8-8 16:44:03  来源:不详

  大陆的香港文学研究在近年来表现出日渐深入的态势,2001年又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问世。在此仅就所了解、掌握的大陆香港文学研究的一些情况予以简略评述。

    一、综述性研究

    和台湾文学研究一样,进入2001年以来,大陆学者也开始了对香港文学某个或某些问题的总结和综述。杨匡汉的《学术语境中的香港文学研究》(1)对当今香港文学研究中带有学理性的问题进行了阐释。首先对所谓“大中国文学”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一体多元”的文学,并基于此生出两个理念:一是任何试图“圈地”的一厢情愿或“画地为牢”的固执,都会给学术思想和文学研究带来局限;二是实行现代与当代之打通、主体民族与众多兄弟民族文学之打通、大陆与台港澳地区文学之打通、北方与南方之打通,即四个“打通”,这也意味着将研究视野从“封闭的空间”到“距离的空间”再到“共享的空间”的转移。与此相连的,作者对“殖民主义文学”、“中国性淹没了香港性”等提法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其次作者细致探讨了文学形态和研究话题的问题,把文学形态分为意识形态文学、意象形态文学、意绪形态文学和意义形态文学几类。最后作者列举了近年来香港文学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并表示了对今后香港文学研究的期望。本文把香港文学研究放到了学术语境中进行整体考察,归纳了近期香港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是对该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的一次小的总结。
    香港文学作品在内地传播的历史由来已久,古远清的《香港文学内地传播简史》(2)总结了自香港文学传入大陆以来的三种传播视角及其传播手段即意识形态视角时期(1978—1983年)、商业视角时期(1984—1993年)以及商业视角与文化视角并列时期(1994—2000年)。作者在对传播视角进行了分期后又特别指出,这三种视角在任何时候均是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的。文章系统地分析了香港文学在内地传播的历程以及其传播的原因和影响,是对多年来香港文学在内地传播状况的一次梳理。

    二、文学批评研究

    香港文学从整体上讲是一种都市文学,由这种都市文学派生出来的文学理论批评自然迥异于内地的文学理论批评。古远清的《香港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特征》(3)归纳了香港文学理论批评边缘性、开放性、小团体性以及商业性的特点。此外文章还进一步阐述了香港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层特点:即其所受政治的影响主要来自内地和台湾两个方面,没有主导的意识形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从而形成香港当代文学理论批评新旧交呈、中西交汇的特点以及它不被政府约束,亦不被政府所重视的特点。

    三、思想文化研究

    从20世纪前半期开始,现实主义就曾对香港文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文学观念、文学视角和文学内容上都赋予了香港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形态和特质。香港现实主义文学与西方现实主义的相关性、异同性等等问题却由于种种原因在香港文学研究领域中少有人涉及。而赵小琪的《二十世纪香港文学与西方现实主义》(4)一文就在世界文学格局中探寻了香港现实主义文学与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论述了香港现实主义文学的独特性历史和现实动因。文章首先探讨了香港现实主义文学20年代对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选择、吸收和接受之原因,即反对僵死的旧文学和封建文化。既而作者历数了香港现实主义发展的坎坷历程,文章最后对香港现实主义文学和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进行了两相比较:首先,虽然二者都极为重视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但香港现实主义文学不同于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所主张的持旁观态度如实描摹,而是主张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其次,在现实主义的构成因素上,香港现实主义文学比西方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更为复杂,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征;再次,在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时,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更多地呈现为一种文化批判,而香港现实主义文学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道德、政治批判。文章清晰阐释了香港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发展经过及其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多年来少有人对此问题进行探讨的空白。

    香港作为英属殖民地而存在的事实不言而喻,在西方意识形态的压抑下,香港最终形成后殖民主义控制下的文化领地也是自然而然的。赵稀方的《历史的放逐——香港文学的后殖民解读》(5)对一个普遍认为的“真理”,即第三世界的文学特征由于遭受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的经验,唯一可以选择的反映必然是民族主义的,因而文学的叙述方式只能是民族寓言式的,表示了不同观点。作者在文章中试图通过对于香港殖民地的分析,显示殖民地文学的复杂性,建立香港文学的后殖民视野。文章指出,“文学是一个民族焦虑的表征,但不可思议的是,香港文学竟然对于殖民地的境遇毫不敏感”,“西方作为一种价值主体,已经牢不可破地主宰了殖民地香港的文化”。作者通过几篇具体作品如《沉香屑:第一炉香》、《地之门》、《酒徒》以及通俗文学《天龙八部》和《鹿鼎记》中或深层或浅层的殖民主义色彩,昭示了香港文学中难以磨灭的后殖民主义内涵。后殖民主义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的语汇,如文章所说“后殖民理论较之于从前的反殖民主义理论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意识到了西方殖民霸权的新形式,即西方意识形态以一种客观普遍的知识话语的面目出现,以知识/权力的形式继续维持它对于殖民地及第三世界的控制,这种控制较之从前更具威力”。

    四、都市文学研究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了的都市,其文学构成中必定有一大部分属于都市文学范畴,因而对于香港都市文学研究的论述也并不匮乏。
    陈大为的《街道微观——香港街道的地志书写》(6)选取了香港文学作品中对市井街道的书写这一新颖独特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喧闹繁荣的香港市井场面。这些文学作品或表现宏观的城市意象,或对凌乱的街道作井然有序的记录,或把街道当作都市文化的伸展台。总之,都是在“街道”中描绘香港的芸芸众生像。作者这一角度选取新颖而不落俗套,又抓住了前人对这一方面的疏忽而造成的空白,以一个特有的方式论述了香港都市文学的样貌。
    《从“望乡”到“望城”——香港城市诗歌的一个侧面》(7)是王光明的又一篇分析香港都市诗歌的论文。作者认为中国新诗脱离传统的轨道,本身便是由于“城市之光”的激活,但长期以来,城市并没有支配中国诗人的想象力。当代香港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从“望乡”到“望城”,从书写“乡愁”到表现“城愁”,香港城市诗歌走过了一段从浪漫诗歌到现实诗歌再到诗歌现实的探索道路。文章在“在火灾里建造他们的城”、“伸向空中的抓握”、“从‘望乡’到‘望城’”等几个标题下分别展开论述,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展现了香港城市诗歌的特点。
    此外,古远清的《香港文学中的“沙田文学”》(8)系统介绍并论述了“沙田文学”的特征、地位和影响,也颇值得一读。
    2001年大陆的香港文学研究的确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但也存在视野不够开阔、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和不足,这都有待于今后在研究中加以改进。


    (1)(2)《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夏之卷。
    (3)《嘉应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4)《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
    (5)《开放时代》2001年第5期。
    (6)《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7)《福建论坛》2001年第5期。
    (8)《肇庆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