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文化发展和研究需要成熟…
刘锡诚:蛮荒之旅的四点…
最新热门    
 
刘锡诚:新世纪民间文学普查与保护的若干问题 ( 2007-11-7 15:09 )

时间:2009-9-8 17:39:19  来源:不详
刘锡诚:新世纪民间文学普查与保护的若干问题 ( 2007-11-7 15:09 )


摘 要:2006年6月起在全国开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民间文学”自有其独特性:一是20世纪80年代曾经进行过较为全面的普查,这次可称为“跟踪调查”或“重复调查”;二是民间文学普查不限于数据收集,而是要采集记录流传在口头上的作品,寻找和发现重要的传承人。在这两点上与其他的类别相异。调查要遵守唯物史观和“全面性、代表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和参与观察法。与其他“非遗”类相比,民间文学名录的申报工作相对滞后,既有工作的协调问题,也有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念问题。

  关键词:民间文学普查;跟踪调查;抢救优先;传承与传承人;申报;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7)02-0007-08  



一、民间文学调查、采录的简要历史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在民间文学领域里,进行过多次全国性、地方性、专题性的调查采录工作,搜集和积累了大量可贵的资料。这些调查或普查中所得的民间文学资料,对于认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研究民间文学的性质、特点、嬗变、作用,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人民大众爱国家、爱家乡的意识,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从全国来看,规模较大的、涉及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民间文学调查有三次。

第一次,是1955—1962年间的全国民族调查,这次民族调查对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做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面详尽的学科调查和记录,除了文字材料后来编纂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外,还拍摄了大量照片、摄制了新闻资料片。那次调查的珍贵之处,在于记录下了各民族在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初期的包括民间文学作品在内的社会人文状况。

第二次,是1958年的全国民歌运动。关于新民歌运动及其评价,学界争论颇大,这里暂且不论。中国切切实实曾有一次大规模的民歌运动,涌现了成千上万的新民歌作品,也搜集整理出版了数以万计的传统民歌、红色歌谣和各种民间故事(包括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故事和风物传说),积累了那个狂飙突起的特殊年代新民歌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大量民间作品(包括新民歌和旧民歌)和珍贵史料。

第三次,是自1979年起至2000年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有关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十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及其普查和研究工作。这次普查及编纂的“十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万里长城”。它涵盖了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曲艺、民间文学等5个艺术门类的10个领域,这次普查所搜集采录的民间作品是20世纪最后20年间还“活”在民间社会中的民间文艺,各类资料的丰富与搜集记录的科学,为20世纪百年所仅见。这次普查所搜集的资料,陆续以省卷本为单位,编纂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等10套大型丛书。参加这次长达约25年的民间文艺普查和编纂的学者、基层文化干部总计约有10万人。

这些民族民间文艺或民族民间文化普查或调查,不仅为我们保留下来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生存状态,更重要的是,为21世纪之初将要全面开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由国务院文化部发动的本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自2005年6月起,预计于2008年底基本结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一次民间文学普查的若干问题说明



(一)新一次民间文学普查的意义和主要任务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基本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