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文化发展和研究需要成熟…
刘锡诚:蛮荒之旅的四点…
最新热门    
 
刘锡诚:新世纪民间文学普查与保护的若干问题 ( 2007-11-7 15:09 )

时间:2009-9-8 17:39:19  来源:不详
用,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1.分类问题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中,民间文学属于第二类(代码——02)。在民间文学内部,又按照通用的分类法分为九类,即:

神话(代码——021),传说(代码——022),故事(代码——023),歌谣(代码——024),史诗(代码——025),长诗(代码——026),谚语(代码——027),谜语(代码——028),其他(代码——028)。

分类是任何学科都遇到而且都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亦然。但分类又是很困难的。特别是要有一个学界都认同的方案,这历来是一个难题,况且认识是不断前进的。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工程,必须要遵从一种多数人同意而又行之有效的分类方案。新近创建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其分类方案,是以2005年编纂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中的分类法为依据的。在把民间文学材料分属为九类时,其实也有一些难题,有的甚至还需要通过讨论以取得共识。如:

(1)有些民族的长诗(有的名之为叙事诗,有的又叫史诗),如国家名录中阿昌族的《遮帕麻和遮咪麻》(编号:003)、苗族的《苗族古歌》(编号:001),就其内容而言,其实它们都应是该民族的诗体的神话。

(2)进入第一批国家名录的耿村民间故事(编号:014)、伍家沟民间故事(编号:015)、下堡坪民间故事(编号:016)、走马镇民间故事(编号:017)、古渔雁民间故事(编号:018)、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编号:019)以及谭振山民间故事(编号:020),都无法归入“023故事”类中。好在在分类表中预留出来了一个“其他”类,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有一个附带项目叫“文化场所”(又译“文化空间”),这样一来,就可以将第一批名录中的这七项放到“其他”类中。

(3)以后名录的申报,大体要参考这个分类表行事。分类中也还有其他问题,如究竟是一个故事申报一个项目,还是一个类型的故事申报一个项目。下面我们还要略做讨论。

2.编码和代码

在普查中搜集和记录的包括民间文学作品在内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描述的民俗事象、所搜集的民俗实物,除了要编辑成丛书、进入陈列馆收藏保护外,还要录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以便做到永久的保存和资源共享。而进入数据库,就必须对每一件材料都给它一个编码,编码就像公民的身份证一样,以供录入计算机,被调出来使用,因此,每一件材料都不可避免地要至少经过两次录入和调出,故这个编码必须是具有唯一性,绝对不能有重复。资料的数字化、信息化,是时代的必然,同时又是我们这些从事人文工作和文化工作的朋友们颇不习惯也颇不以为然的。但我们必须适应,必须迎头赶上,否则这样庞大的系统工程就会乱了套。经过国家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等部门和机构的协助,这次民间文化材料的编码和代码,采用14位数字编码制,也就是对每件作品(或实物)都赋予它一个14位数字构成的代码。这个编码由三段组成:第一段,前6位是地区编码;第二段是3位,系类别编码;第三段是4位,系某地区的流水号;第四段是1位,亦即最后一位,是校验码。前13位,是本体代码,比较容易填写,只有最后一位,是检验码,不是很容易,要费点脑筋,但它最重要。我想经过培训就能掌握。程式如下图所示:



××××××××××××× (本体码)—× (校验码)



重要的是编码和代码的设置,既不可忽略,也不可轻视,是否以积极的、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件事,是关系我们的全国普查的大事。

(七)新一次普查中对传承人的调查与认定

1.传承人的调查

传承人的调查和采录,是民间文学普查工作中的一个重点项目。在对民间文学传承人进行调查时,要弄清楚其传承谱系、传承路线(传承链)、所掌握和传承的内容、传承人对所传承的项目的创新与发展。

对传承人的调查,要事先选好对象人选,然后进行采访,对对象本人及其同行、亲戚等进行多方面的调查,要记录和提供他们的代表作。调查的内容,包括传承人的最基本的资料,如姓名、艺名、性别、地址、职业、信仰、受教育情况等,以及他所传承的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关系。传承人的调查,不仅要记录上述所列的他的相关传承情况,还要记录(或描述)、搜集他的作品。

我们讲过,21世纪初进行的这次非物质文化普查是一次文化普查、文化资源普查。文化普查不同于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要入户调查,获取人口数据和有关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虽然不需要每一村每一户都入户调查,但也不能只限于和不能满足于发现了多少传承人、多少作品,即不能只满足于数据的获取。数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