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文化发展和研究需要成熟…
刘锡诚:蛮荒之旅的四点…
最新热门    
 
刘锡诚:新世纪民间文学普查与保护的若干问题 ( 2007-11-7 15:09 )

时间:2009-9-8 17:39:19  来源:不详
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记忆着、承载着相对丰富而完整的民间文化传统和口头文学作品,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杰出的传承人应是在继承传统中有能力作出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的人物,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延续、发展中,起着超乎常人的重大作用,受到一方民众的尊重与传颂。我们有责任把全国已发现的优秀传承人的名字和业绩整理和编辑成册,理清包括民间文学在内的各类文化遗产在20世纪末的存活状态、发展现状和传承脉络。这是我们迈步进入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期的重要基础,也是所有参加这项保护工作的人员的一本必读书和入门书。

2.大型民俗活动时的演唱

民俗节庆,如节令、庙会、歌节、社祭等大型综合性民俗文化活动的歌唱,要现场采访和采录。如 “三月三”(如西南地区诸民族举行的火把节、花炮节、樱花节等)、“六月六”(如西北地区诸民族举行的花儿会等),都是以表演的方式演唱民歌或传授民歌而又心态最为放松、流露最为自然的时机,特别是有些表达男欢女爱之情的对歌和私情山歌,一般只适合于在山野林间放歌,而不适宜在村子里更不适宜于在家里哼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临场采访,过了这个时间,再想采访调查这些民俗文化节日里的民歌演唱,特别是用录像手段记录,就失去了最好的时机。对于调查采录者来说,这种临场记录,要比个别采访或将演唱者调到旅馆里来采访记录,优越得多。在调查报告中,对于这种大型节庆活动中的采录,要作专题著录。

3.访谈采录

在了解了一般情况后,必要时,也可以重点专人走访。特殊情况下,也不排除把传承人请到调查人员的驻地或旅馆里来进行采访记录。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采录的著名例子,是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的采录。这部长达几十万行的史诗,由大歌手演唱,通常要几个月的时间。一部分是在草原乡间向演唱者采访记录的,而大部分是请著名的玛纳斯奇(歌手)居素甫·玛玛依到城里来在宾馆里演唱记录的。西方的民俗学者也常常采用把讲述者或演唱者请到小酒馆或咖啡馆里作采访的办法。我们在美国“口头诗学”创始者之一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所著《故事的歌手》一书里可以看到他对自己在南斯拉夫的乡间小咖啡馆里聆听和采录口传史诗的生动描写。1986年4月,笔者参加中国和芬兰两国学者在广西三江进行的民间文学联合调查时,除了在点上的入户采录外,作为试验,也曾采用过请演唱者到驻地来进行采录的办法。1987年在新疆伊犁地区哈萨克人的帐篷里采录民歌时,由于在夏牧场上,歌手们居住分散,只能邀请他们到一家的帐篷里来演唱,当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采用这种方式采录民间文学时,最好能组织一些观众(听众)在场,这样可以给讲述者或演唱者造成一种有听众和交流的氛围。

此外,小型调查会式的采访,也是一种可采用的方式。

4.变成“自己人”

要充分重视当地的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的作用,他们能够帮助外来采访者与被采访者进行有效沟通,打消他们之间的陌生感和疏离感,使采访者在普查中很快由“外来人”转变成“自己人”。对于民间文学的传承者来说,当着采访者的面讲述或演唱时,他们会由于采访者是外来的“陌生人”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外来的采访者在向讲述者、演唱者采访时,要善于采取不同的方法,使自己变成对方认可的“自己人”,使他们能把自己的情绪放松下来,轻松自如地把口头作品讲述或演唱出来。在轻松自如的心态下讲述的故事和演唱的民歌或叙事诗,肯定会比在紧张心态下讲述或演唱的作品显得结构更加完整、枝叶丰满,更具语言艺术的魅力。

(五)新一次民间文学普查验收制度的建立

建立验收制度是检验普查成果的重要步骤。民间文学的普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普查计划的重要环节,又是一项有组织有领导的集体完成的田野调查项目。待工作告一段落,各级主管机构将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力量进行成果验收和论证,并对普查报告中所述各项调查和研究作出答辩和评估。

(六)在新一次普查中对民间文学的分类和编码代码

学科分类和编制代码,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保护和数字化进程的必然要求。通过分类和编码,给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个唯一性的身份证,以便科学地、系统地保存管理和便于使用者从纷纭复杂的信息中将其调出并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