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文化发展和研究需要成熟…
刘锡诚:蛮荒之旅的四点…
最新热门    
 
刘锡诚:新世纪民间文学普查与保护的若干问题 ( 2007-11-7 15:09 )

时间:2009-9-8 17:39:19  来源:不详
对于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各省文化局、各地“民保”办公室来讲,固然是非常有用的,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说,只有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对传承人的调查,只有在把传承谱系和传承线路弄清楚,把传承人的专业技能与创新点弄清楚,把他的作品记录下来后,这样的数据资料才有可靠度,也才有价值。

2.传承人的认定

自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我国进行过多次民间文学的各类调查,既有综合性的,也有专题性的。在那时的调查中,为数不多的持科学态度的搜集研究者们在其调查采录中发现了一些有名的故事讲述家、歌手、史诗艺人。但在那个时代,调查搜集记录者一般缺乏尊重民间文学的传承者、讲述者、说唱者的知识产权的意识,缺乏学科意识,调查搜集来的民间作品,大都缺少有关讲述者、说唱者的个人资料,读者所看到的,只是经过搜集整理者加工润色过的“文学化”了文本,无从判断原讲述者、演唱者是谁,以及他们所讲述和演唱的文本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模样,哪些内容甚至思想是搜集整理者外加上去的。近年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的民间文学研究者们,对过去年代中延续时间很长的这种非学术或反学术的倾向,提出了诘问,进行了反思和批评②。这些青年学者的批评,从总体上看,是正确的,是有益于学术健康发展的。

历史进入新时期以来,情况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民间文学的讲述者、演唱者等传承人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著名的传承人开始进入典籍和成为研究的对象。但怎样的人才算得上是故事家、歌手、史诗演唱家,能讲多少个故事或具备什么条件可以称得上是故事讲述家,能唱多少民歌(山歌)或具备什么条件可以称得上是歌手,我国目前仍没有形成大家公认的认定标准。现在,有的省、市、自治区,已经开始了传承人的申报和认定,进展中取得了一些经验。看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在全国取得一定进展的时候,就应根据所取得的资料,研究制定出一些通用的传承人认定条件来,并加以规范。

3.调查材料的保管

传承人的调查,要抓紧时间和抓住时机,千万不要等这些人都逝世了,人亡艺绝了,再来后悔,再来叹息。调查时,既要有采访笔录,又要采用现代化的新手段。要有完整的材料,包括文字记录、绘图制图、录音录像,要有他们的作品和实物,要有他们的成果。不管这些成果保存在哪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应该有权知道它在哪里,而且有权和能够调出来。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大大小小多少次的调查,有许多录音资料和照片资料保留在搜集者个人手里,既得不到妥善的保管,更无法在年久后更新,但我国又至今没有可以收藏和保管这些资料的博物馆,即使个人想交到一定的机构保管,也是投靠无门,故而无法做到资料共享,有的甚至随着人亡而湮灭了。根据文化部发布的规划文件,许诺由中央和地方指定一定的机构(如博物馆),负责收藏和保管这次普查中所得的一切资料,希望这个许诺能够落实,建立起国家级和地方级的非物质文化资料馆、档案馆③。

这次普查所得的有关传承人的一切材料,都应属国家所有,分级管理,调查结束时,要上交相关主管机构归档保存。资料馆或档案馆要将相关部门认定的传承人分类按人立档,进行妥善收藏和科学管理。部分材料应编辑成书籍出版和输入国家和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 据库,做到资料共享。

(八)在新一次普查中民间文学的申报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26日下达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里宣布“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通过层层申报,已于2006年5月公布的包括518项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一样,“民间文学”在“国家名录”中被列为第一类,足见民间文学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遗产和整个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在第一批名录的申报中,民间文学申报的数量,在现有的十大类中却是数量最少的,一共才入选31项,一些重要的项目,甚至一些在世界民间文学“类型”索引中有重要地位,或见于记载的时间在世界上最早的项目,要么压根儿没有申报,要么申报时材料准备得不好,致使未能进入国家级名录,未能在国家的层面上得到注册。

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资源,过去也做过相当充分的搜集整理工作。随着21世纪的普查的开展,必定会发现和搜集到更多的好作品。一些过去比较后进、没有进行过认真搜集的省区,其状况也会在此次普查中有所改观。希望通过明年的第二批申报(2007年7月开始申报),更多的资源会被列入国家名录中,一方面展示我们工作的成绩,一方面也向我们的衣食父母——人民群众做出交代。申报时,务必要以普查和研究为基础,不要像第一次那样,一拍脑袋就信手一写,匆忙急就。首先要在研究的基础上弄清楚所申报的作品的历史渊源、来龙去脉、在本地流传情况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