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美的本质、美的根源问题, 但是他却把审美对象问题等同于美的本质问题。
照我看来, 李泽厚的三层次说, 在理论上和逻辑上都存在着许多混乱。
首先, 美(或审美活动) 的“最后根源”或“前提条件”和美(或审美活动) 的本质虽有联系, 但并不是一个概念。我在《现代美学体系》一书中说过, 人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实践活动, 创造了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这是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前提, 当然也是审美活动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前提。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不能因此就把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归结为物质生产活动。仅仅抓住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仅仅抓住所谓“自然的人化”, 不但说不清楚审美活动的本质, 而且也说不清楚审美活动的历史发生49。李泽厚后来把自己的观点称之为“人类学本体论美学”。其实, 他所说的“自然的人化”, 最多只能说是“人类学”, 离开美学领域还有很远的距离。
其次, 脱离活生生的现实的审美活动, 脱离所谓“美的现象层”, 去寻求所谓“美的普遍必然性本质”, 寻求所谓“美本身”, 其结果找到的只能是柏拉图式的美的理念。这一点其实朱先生在50 年代的讨论中就早已指出了。
总之, 在50 年代美学讨论中涌现出来的各种派别的美学(包括李泽厚的美学) 并没有超越朱光潜的美学, 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克服朱光潜的美学。朱光潜美学中的合理的东西并没有被肯定和吸收, 朱光潜美学的局限性也没有真正被揭示。朱光潜美学被不加分析地整个儿撇在一边。所以朱光潜的美学并未丧失它的现实性, 它仍然有存在的根据。
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回到朱光潜(以及宗白华等人) 的美学。我们要细读朱光潜、宗白华的著作, 充分地吸收其中一切合理的东西, 同时突破朱光潜的局限性, 以现代的哲学视野, 综合这一个世纪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的一切积极成果, 把美学学科的建设推向前进。这就是我们从朱光潜“接着讲”所要做的工作。
(作者简介:叶朗,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专业。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
注: ①② 冯友兰:《论民族哲学》,《三松堂全集》第五卷。
③ 在美学著作中,“现代”一词有两种不同的涵义和用法, 一种是指理论形态或艺术形态, 也就是在“传统”与“现代”或“古典”与“现代”相对立的意义上用的, 一种是在“古代”、“近代”、“现代”、“当代”这种历史分期的意义上用的。此处是在第二种意义上用的。但本文后面谈西方美学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趋势时所说的“现代”, 则是在第一种意义上用的。
④10 朱光潜:《诗论》第三章。
⑤ 朱光潜:《谈美•宇宙的人情化》。
⑥《论移情作用》, 译文引自《古典文艺理论译丛》1964 年第八期。
⑦ 范日希文:《对床夜话》。
⑧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谢灵运《登上戌鼓山诗》评语。
⑨15 16 参看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第116、566、559 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年10 月。
11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
12 13《姜斋诗话》。
14《人间词话》
17 24 25 朱光潜:《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18 19 20 21 22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23 朱光潜:《“见物不见人”的美学》。
26 宗白华:《中国青年的奋斗生活与创造生活》。
27 29 35 宗白华:《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
28 参看《形上学(中西哲学之比较) 》,《宗白华全集》第642 页、644 页、646 页。
30 32 34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31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33 关于“意象”和“意境”的区分, 可参看笔者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一书。
36 38 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37 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39 40 46 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41 43 44 45 李泽厚:《论美感、美和艺术——兼论朱光潜的的唯心主义美学的思想》。
42 李泽厚:《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
47 48 李泽厚:《美学四讲》。
49 参看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第八章《审美发生》,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年10 月。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