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命理解读
命理解析
重新认识本命年
八字中近视的命理解析
国人远没有真正理解领悟…
国人远没有真正理解领悟…
国人远没有真正理解领悟…
重新酒店装修需要请什么…
重新酒店装修需要请什么…
重新创造一个方位
最新热门    
 
重新理解“同光体”作家的思想和创作

时间:2009-8-8 16:45:23  来源:不详
的诗学主张中:“作诗必此诗,诗亦了无住。偶然眼中屑,构此空中语。六凿杂悲欢,七音迭宫羽。太虚谁点缀,流水无焦腐。笔汝亟来前,写我非云句。”提倡诗无定则,即兴而作,但是它必须有学养的积累,厚积薄发。沈曾植也有愤激于时事之作:“晚云千里至,病树百年枯。篾叟称经语,舟师警泽符。万方成一概,七日有重苏。鬼哭桥南路,谁施法食呼。”这是感慨上海的讨袁军攻打江南制造局七日,“十日之中,居民伤夷损失至重”。过去的历史,往往因为是革命,老百姓所作的再大牺牲仿佛也是应该的,就将这种牺牲从历史上抹去了。沈曾植的诗,充满对百姓的同情,为我们留下了一页真实的记载。
  沈曾植的学问极好,诗歌创作也就难解,尤其是他喜欢用僻典。当时陈衍就指出:同光体分为两派,“其一派生涩奥衍,《自急就章》,《鼓吹词》,《铙歌十八曲》,以下逮韩愈,孟郊、樊宗师,卢仝、李贺、黄庭坚、薛季宜、谢翱、杨维桢、倪元璐、黄道周之伦,皆所取法。语必惊人,字忌习见。郑子尹珍之《巢经巢诗钞》,为其弁冕,莫子偲足羽翼之。近日沈乙庵、隙散原寅其流派。而散原奇字,乙庵益以僻典,又少异焉,其全诗亦不尽然也。”其实,沈曾植也有平易浅近的诗,如《奥侬曲》、《简天琴》,不过数量较少。
  陈衍认为另一派的师承是:“为清苍幽峭,自《古诗十九首》、苏、李、陶、谢、王、盂、韦、柳以下逮贾岛、姚合,宋之陈师道,陈与义,陈傅良、赵师秀,徐照、徐玑,翁卷、严羽、元之范忡、揭俣斯,明之锺惺、谭元舂之伦,洗练而熔铸之,体会渊微,出以精思健笔。”其特点是:“字皆人人能识之字,句皆人人能造之句,及积字成句,积句成韵,积韵成章,遂无前人已有之意,已写之景,又皆后人欲言之意,欲写之景。当时嗣响,颇乏其人。魏默深源之《清夜斋稿》稍足羽翼,而才气所溢,时出入于他派。此一派近日以郑海藏为魁垒,其源合也。”把郑孝胥推为另一派的主要代表。
  郑孝胥是“同光体”诗人中的能人,曾任内阁中书、同知。做过外交官,任日本神户,大阪等地领事,总理各国衙门事务章京。办过实业,任京汉铁路南段总办,官至湖南布政使。“简广东按察使,辞不赴。家于上海,约张謇,汤寿潜之流,设立宪公会,被推为领袖。时清室已下诏预备立宪,期以九年而成。孝胥多所陈述,一时舆论从而附和之,声誉益著。”辛亥革命后为遗老,在上海居住,在商务印书馆任职十余年。他在1923年到天津追随废帝溥仪,被任命为总理内务府首席大臣。“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经营伪满洲国,任总理大臣。成为汉奸后,他的诗便很少再有人提起。但在当时,郑孝胥的诗得到许多人的赞赏。林庚白晚年自负古今诗人第一,也认为“十年前郑孝胥诗今人第一”,可见他在当时的影响。
  郑孝胥的诗中充满对人生的感慨:“人生类秋虫,正宜以秋死。虫魂复为秋,岂意人有鬼。盍作已死观,稍怜鬼趣美。为鬼当为雄,守雌非鬼理。哀哉无国殇,谁可雪此耻?纷纷厉不如,薄彼天下士。”没有生涩的句子,没有摹仿剿袭前人,在明白晓畅的句子里,其中似乎还夹杂了作者的调侃,然而却沉重地道出了作者对人世的感慨,对时局的悲观。郑孝胥居住在上海,然而 上海的大都市却让他越加感到孤独:“穷年刻意独何为,分付秋风为一吹。自欲登楼托疏放,难从倚市论妍强。淞江几曲潮皆满,好月连霄睡较迟。可笑希文肠太热,强持酒泪作相思。”面对都市的繁华,面对清朝统治的一去不复返,他的士大夫情怀只能是无可奈何的哀叹。陈衍说郑孝胥“三十以前,专攻五古,规模大谢,浸淫柳州,又洗练于东野。沉挚之思,廉悍之笔,一时殆无与抗手。三十以后,乃肆力于七言,自谓为吴融、韩惺、唐彦谦、梅圣俞、王荆公,而多与荆公相近,亦怀抱使然也’。郑孝胥自己认为,他的诗作得好的地方,“往往有在怅惘不甘者”。郑孝胥写得最好的诗是哀挽诗:“持论绝不同,意气极相得。每见不能去,欢笑辄竟夕。西州门前路,尔我留行迹。相送至数里,独返犹恻侧。小桥分手处,驴背斜阳色。千秋万岁后,于此滞魂魄。为君诗常好,世论实不易。梦中还残锦,才尽空目惜。”哀挽诗前人写得极多,极宜落入俗套。郑孝胥能另辟蹊径,回忆当年的难舍难分的情景,一步步写出自己的心理,自己的感慨.从称赞自己为石公写的涛很好,到感慨顾子朋死后自己诗才枯寂,从而刻画自己悼念朋友的沉痛心理,写出顾子朋逝世对自己心理的影响。这样的悼亡诗不落俗套,诗句看似平常,并不奇崛,表达自己沉痛感情的方式却非常独特,心理描写也极其细腻,在平常的字句中写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很不容易。
  对于“同光体”诗,当时就有各种不同的评价,章太炎认为他们复古不够,南社柳亚子等人认为这是一群遗老的创作,代表了没落的清朝。后者为许多人所认同,大致成为近代文学史研究的主流,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有所转变。
  也有诗评家极为推崇“同光体”,如写《兼于阁诗话》的陈声聪,“余尝评泊清同光间诗人,以为自宋以后数百年,诗之美盛,极于此际。盖玄黄剖判,风涛喧(兀豕),变风变雅之余,学者各尊其蕲向,而尽其瑰奇,一扫剽贼肤廓之弊,诗之境域寝广矣。然其后偏主清质,务以苦语相胜,流僻咀杀,亢极而衰,非主持风会之过也”。平心而论,“同光体”作家在诗歌艺术上,确实要超过同时代人。至于“务以苦语相胜”,其实是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从《诗经》以来的“黍离”之悲的传统,更增加了对传统中国文化失落的担忧。王国维自杀后,众人大多认为他是殉清而死,惟有陈寅恪在追悼王国维时说,他的自杀是殉文化,“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盛,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已之心安而义尽也。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义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这个论述实际上通过殉纲纪把殉清和殉中国传统文化连在一起,陈寅恪之所以会得出这个结论,其背后是有着对他父亲陈三立的理解作后盾的。只是“同光体”作家的这一面,至今未被人们所认识,人们只看到他们是逊清遗老,没能理解他们在面临中国千古未有之奇变时,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失落的痛苦。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