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西藏民俗观念与行为中的…
墨家的传《诗》版本与《…
从萧统的选文标准谈起—…
佛教对中古文人思想观念…
于坚诗学观念中的二元对…
多重现代性的观念与意义…
中国小说中相对性时空观…
清教徒的宗教、契约与法…
历史中的侠与小说中的侠…
观念与小说——关于姚雪…
最新热门    
 
观念层面的文化之于形态

时间:2009-8-8 16:46:11  来源:不详

科学的生长必须具备适宜的土壤。塔尔科特·帕森斯说:“科学一开始就是与整个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相连的。它们彼此相互支持——只有在某些类型的社会中,科学才能兴旺发达;反之,没有科学的持续而旺盛的发展与应用,这样一种社会就不能正常地运行。”[1]中世纪的欧洲,并不是没有科学因子的存在(唯名论的观点及罗吉尔·培根的科学实验方法就是证明),而是缺乏促使它成长的环境。哥白尼的“日心说”、维萨里的“人体构造”理论、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和力学原理,出现在16世纪和17世纪的欧洲不是偶然的——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社会为它们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布克哈特曾详细描绘了当时的状况,他认为,那是一个自信、互相竞争、一心想获得成功、追求光荣和不朽的社会,与专制封闭、谦恭自卑、禁欲修行、消极避世、鄙视财富的中世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科学社会学家伯纳德·巴伯指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何种程度上找到所有这些东西——合理性、功利主义、普遍性、个人主义和社会向善进步论这些文化价值,以及高度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开放的阶层体系和非极权主义的政治体制这些社会结构,科学就在何种程度上兴旺发达。”[2]
文化传统正是科学发展的这种基本环境和催化剂,它包括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其历史的长河中表现的特性,以及有关本国文化发展中特有的内在精神的延续和文化传承的发展模式。事实上,科学传统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统,但这里所要谈的文化传统是从整体方面来看的,它是指文化发展中的制度规则、价值观念、心理情感、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尤其是它在长期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文化气质和文化风格,即观念层面的文化因素。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孔综合了160多个文化定义后认为,文化是一个成套的行为系统,其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3]。也就是说,任何文化的核心都由一系列价值观念组成,这些价值观念产生出相应的价值标准。诚如默顿所说:“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和思想感情,属于那些永远影响着科学发展的文化变量。”[4]。


一、    最初的精神动力


作为文化系统整体的核心,观念文化制约着文化的各个层面,它对文化子系统之一的科学产生着重要而持续的影响。由于价值观念在主体进行选择取舍过程中起着内心导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一个社会中科学家的研究旨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当某一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与科学的精神气质相容时,该社会就为科学活动的兴趣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反之,就会阻碍科学的发展。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从以神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促进了人的觉醒,重新发现了人的个性、潜能、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激发了人们追求幸福和事业成功的愿望;它把生活的重心从来世转移到现世,激励人们发现自然界的奇异和美丽,引发了人们对大自然观赏和研究的兴趣,唤醒了人们乐观进取、开拓创造、积极探险和大胆实验的精神。人文主义最大的功绩是“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布克哈特语),坚尼·布鲁克尔在谈到佛罗伦萨的人文主义时,也强调了它在激起人们“看待世界和它们自身的观点的转变上所起的作用”[5]。这种以人和现实世界为中心的新价值观,打破了大一统的封建神学统治,并逐步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社会生活从而发生了全方位的改变,其中之一就是近代自然科学的萌芽和发展,“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们向我们宣告的正是科学和人类状态的完全革新。……朝气蓬勃,洋溢着青春欢乐,投向现世生活,投向永远年轻的自然界”[6]。正是这种精神状态为人们探索、研究和发现自然界的奥秘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这一“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恩格斯语),在同一个民族的文化上将两个遥远的时代结合起来”[7]。这场革命几乎涉及到精神文化的一切领域,留下了艺术、文学、哲学、教育、宗教和科学上的繁荣成就,不过更为基本的则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个人主义尤其是人文主义所反映的新思想、新道德,它们砸碎了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思想枷锁,不仅为意大利成为第一个近代科学中心创造了精神氛围,也为欧洲、为世界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精神动力。

1科学价值观念

17世纪,英国科学的快速发展同当时清教运动所倡导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与英国当时的经验论传统相容是分不开的。这一时期,英国反对封建势力的文化努力主要是宗教领域中的清教运动。清教徒要求彻底清除英国国教教会中天主教的影响。英国进入科学兴隆期之前,新教教派至少有180个之多,它们拥有一个共同接受的伦理价值核心。默顿指出,那时,清教主义是英国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清教是一种复合体……世俗的兴趣、有条不紊并且不懈的行动、彻底的经验主义、自由的研究权利乃至责任以及反传统主义,所有这些都是与科学中的同样的价值观念相一致的。”因此,“17世纪的文化土壤对于科学的成长与传播是特别肥沃的”[8]。

2理性的张扬

在英国之后,法国、德国和美国相继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而伴随着这些国家的深刻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嬗变,也都为科学中心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观念文化环境。理性精神在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中得到空前的高扬。启蒙思想家们的特点是,不承认任何权威,一切现存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等等都受到理性的批判。他们在经济自由、政治平等、政体、国家机构、法制等方面提出的主张,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也为科学理性的张扬营造了文化氛围。同时,启蒙运动也发扬光大了法国科学中的唯理论传统。德意志是一个注重理论思想的民族。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得到发展,德国古典哲学产生。康德在一个生成变化的世界中研究自然界,提出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谢林提出一切自然过程由原始的两重性构成的观点以及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的预见;黑格尔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这些都客观上为当时自然科学向综合理论过渡提供了哲学背景。美国的殖民地文化是在英国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清教主义主张通过探究自然颂扬上帝,他们崇尚功利主义以善行造福于公众,提倡刻苦和勤奋精神。这些价值观被移植到北美,美国的移民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富于冒险精神。对财富和名誉追求的追求,造就了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开拓精神。美国精神被用于人和自然的关系,首先取得的成就便是技术的引进和创新。


二、“无网之网”的规范与支配


如果说,人类的某一种社会活动都要有一组作为其标志的文化价值观或道德偏好与之相应,那么,使科学创造成为可能的则是作为现代社会特征的文化价值观念。[9]科学作为人类一种典型的理性事业,它对自由的需求尤其迫切。人们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现象的认识,受到研究视角、方法途径以及客观事物本质在各种条件下的暴露程度等因素的局限,而产生片面性、主观性甚至错误,同时由于主体思维方式、审美风格和表述形式的差别,即使对同一自然现象和过程,不同学者的认识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科学需要不受限制地交流一切研究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即不因发表自由的学术见解而遭受威胁和迫害,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常规和习惯的束缚。科学精神重视个性的自由发展和人格独立,提倡平等、竞争、批判和创新精神,容忍和尊重不同意见与信仰,要求交流、合作、高度动态的文化氛围,拒斥稳定、知足、崇古、迷信权威和固守传统的陋规。[10]。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在“脑风暴”法中提出“禁绝批评”原则:任何人都有权利提出问题和新颖的假说。“每一位对科学理论体系做出贡献的人,都可以成为‘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中的一员,并分享与其成就相当的权利和荣誉。”[11] 

1科学行为:文化选择与导向

观念文化对科学的选择与导向作用,主要是通过观念文化中的社会价值观对科学行为规范的影响与支配来实现的。科学共同体是由科学家组成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套用美国人类学家林顿的观点,群体的文化特质就是其成员所共享和传播的“要素”。斯诺将科学共同体的文化特质归结为科学家所遵循的行为模式及价值取向,具体而言,就是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态度、规范、气质等构成的科学文化的内在核心部分。默顿也指出:“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这些规范用命令、禁止、偏爱、赞同的形式来表示,它们借助于习俗的价值而获得其合法地位。这些通过格言和例证来表达通过法令而增强的规范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化为科学的良心,或者如果人们愿意用现代术语的话,也可以说成了他的超我。”[12]

2科学规范:文化的内在定向

科学的精神气质是科学成员在长期的研究活动中约定俗成、自发发展起来的,它所形成的特殊文化范式不会轻而易举地消失。科学群体成员被普遍认为比其他社会群体成员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但是这种自由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渠道变为现实的。科学家进行科学创造的同时,也在他们的精神活动和心理活动中进行着深层次的文化积累,当这种积淀达到足以改变或影响科学家的行为时,科学的文化效应就表现出来,其具体形式就是科学家所拥有的精神气质。科学的精神气质对科学共同体成员具有超强制的约束作用,它对成员的规范力量不是通过规定、禁止、命令等手段起作用,而是借助文化的独特性来实施的,同法律相比,它虽然不具强迫性,但其影响力却更大,是一种无网之网,如同人类其他道德规范一样,是一种诱导科学家的无形力量。正如斯托勒所言:“‘科学规范’从本来意义上说是内在定向性的,而不是外部指令性的。”[13]在这种无形的文化熏陶之下,专属科学的特殊文化内容潜移默化深入到科学家的思想和心灵中,成为其行为的动力和灵魂,并逐渐形成科学家的心理定势和实践常规,也就是内化为科学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的获得与传播通过科学群体的社会化途径进行,科学群体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一方面,接受有目的的、规范系统的教育,即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获得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接受科学特殊语言的熏陶,经受科学传统的教化和灌输,经受科学习俗、典范、实例、奖惩等环节的启迪和规范。


三、            科学结构的参照系


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模式,不仅是一定的科学形态赖以生长的文化氛围,而且规定着不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