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强化学习意识争做栋梁之…
论中国传统叙事中时间意…
论孟子的认同意识及其在…
论汉儒的意识形态建构与…
论《周颂》与“正雅”的…
从儒家意识形态话语建构…
张飞形象:用市民意识改…
关于《三国志通俗演义》…
学科意识与体系建构的学…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作品中…
最新热门    
 
禅意识对日本民族性格之影响

时间:2009-8-8 16:46:21  来源:不详
破坏,就开始丧失判断力,美的感性意识也变成一种带有残忍性的行为。[12]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一般不大会有迷狂式的冲动和激情,通常有的只是一种体察细微、幽深玄远的清雅意趣。不过,受其“岛国根性”及历史时空的限制,有时也会出现“过刚则易折”的局面。禅意的世俗化倾向极大地刺激了虽不身居禅院却心向往之的一些日本普通民众原始生命张力的外泄,或许这也是后来日本禅变为“禅民族主义”、“禅帝国主义”等的因素之一。当民族利己主义发展到极端之时,在某些日本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等方面会表现出“排外”的特点。这也是日本的历史和现实中种种失败的关键性因素。[13]正如R.H.沙夫(Robert H.Sharf)在讨论日本现代禅与民族主义关系的文章中指出的,20世纪30年代所“制造”出的日本禅学,以一种日本文化优越论和独一性的方式,成为“残酷和非正义的”民族主义。[14]
禅的“了悟生死”的超脱态度符合日本武士的尽忠心理及培养无所畏惧的“无我”精神。这种精神在后来国家神道的鼓励下,转化为坚韧狂热的“武士道”精神。[15]禅的无念和当下即是的禅意识,在战时的日本实际上演变为鼓励士兵 “不要考虑任何历史和社会的情境,不加任何思考地去作战”的一种精神武器,禅宗的“立处皆真”和“随处作主”也被解释为不管什么情况下的任何行为都是“真的”,以至于 “积极地屠杀”也被合法化了。如当时日本出版的《大乘禅》杂志,就充斥了各种激烈地鼓吹“圣战”的文章。[16]
如前所述,在从中国禅到日本禅的演变过程中,明显地带有一种实用主义色彩。正是这种实用主义倾向导致日本禅更多地具有的是一种重形式、轻内涵的特征。这种特征直接导致了日本禅意识在形成日本民族性格时表现出一种“优劣二重唱”。正如 “然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我们在关注禅意识在形成日本民族性格时表现出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应当充分注意到其消极性的一面。

注释:
① 这里是指中国的园林模式,不仅有池水、岛、树桥,还有亭、台、楼、阁。
② 按禅意解,即说出的都是有限的,唯瞬间顿悟或渐悟,才能由一物而知天下,由小事而识大理。禅境是直指心性本体的,只要明心見性,即可成就佛境。
参考文献:
[1]金丹元. 禅意与化境.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6
[2]徐静波. 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52
[3]和式建筑艺术对汉式建筑艺术的吸收与坚持. 日本文明史电子版,铃木乱虎录入
[4]铃木大拙等著. 禅与艺术.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23
[5]徐静波. 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94-95
[6]坂本太郎. 日本史概说. 商务印书馆出版,1992:186
[7]徐静波. 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8]曹林娣.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7
[9]铃木大拙. 铃木大拙全集. 岩波书店出版(11)
[10]铃木大拙. 禅与艺术.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24
[11]铃木大拙. 现代日本思想大系. 日本筑摩书房,1965
[12]李御宁、张乃丽译.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13]赵建民. 日本“国际化”历程的回顾与前瞻——日本文化时代性、民族性研究的思考. http //:www.travel-silkroad.com/chinese / taiping / 2001-2-10.htm
[14]龚隽. 二十世纪的日本禅、京都学派与民族主义. 世界哲学. (2)
[15]邱紫华.中国佛教思想对日本文化思想的影响.国学网,http:// www.guoxue.com / www / xsxx / txt.asp:id=1091
16]日本佛教的战争责任. http:// www.buddhismcity.net / creation / details / 18179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