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强化学习意识争做栋梁之…
论中国传统叙事中时间意…
论孟子的认同意识及其在…
论汉儒的意识形态建构与…
论《周颂》与“正雅”的…
从儒家意识形态话语建构…
张飞形象:用市民意识改…
关于《三国志通俗演义》…
学科意识与体系建构的学…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作品中…
最新热门    
 
黑夜意识和女性的(自我)毁灭——评现代中国的黑暗理论

时间:2009-8-8 16:46:27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文章对黑暗/夜的概念在中国语境中的演绎进行了调查:首先对黑暗(darkness)和黑夜(night)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使用加以评说,然后讨论其在现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使用,最后着重讨论女作家翟永明(1955—)和她将女性精神理解为“黑夜意识”(nocturnal consciousness)的观点。文章认为人们只有从夜里才能看到黑暗,从黑暗中才能见到光明。 
【关键词】 夜/黑暗/黑夜意识/女性意识

 


   让死亡埋葬死亡。……让黑暗在黑暗中沉沦,但不要忘记点亮那盏指向黎明的灯。
    ——Philippe Jaceoktet


    如果从道德的角度来审视“夜”这个词,人们会不自觉地视黑暗为道德堕落或愚蠢的代名词。这种观念来自古老的宗教思维,随拜火教的产生而产生,最终被世俗化为一个政治概念。在西方文明中,黑暗(darkness)常常与邪恶(badness)的意思密不可分。而实际上,政治权利与道德是无关的。黑暗事实上仅是自然运转的一部分,中国人将其放在阴阳不断转换——即日与夜、光明与黑暗、男与女的相互转换的背景下来理解。直到基督教进入中国,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受到西方的影响,黑暗才开始带有宗教和政治的色调,变成道德教化的一部分。对此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新中国的批评家们总是沉湎于将中国的过去描述为是黑暗的绝对化身。他们认为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笼罩在金色光芒中的重生。当然,这仅是一种政治上的宣传而已,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光明”,尤其是其后发生了文革事件(1966—1976),在此不做过多评述。
    然而,与夜或黑暗相关的许多方面在现代性中似乎占据了显赫的位置。在此仅阐述其中的两个方面——政治的和审美的。自法国大革命以来,人类领域被划为两半:一半是光明的世界,一半是黑暗的世界;一半是未来的世界;一半是过去的世界。在这种认知模式里,黑暗常与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或人类的愚蠢言行相提并论。与这种流行的政治和道德观相反,艺术界对黑夜(night)有相当不同的理解。由于英国和德国的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黑夜”成为苦痛的灵魂的存在之时和寄托之地。忧郁的灵魂,没有享受到去神秘化过程(Entzauberung der Welt)所带来的欢愉,相反,承受着因神秘的丧失所带来的苦痛。爱德华·杨格(Edward Young)的《黑夜沉思》)(Night Thoughts)(1742—1745)、诺瓦利斯(Novalis)的《黑夜赞美诗》(Hymnen an die Nacht)以及德国无名诗人创作的散文《Bona ventura的夜景》(Nachtwachen des Bonaventura),还有凯斯柏·弗列德里希(Casper David Friedrich)的绘画[1](P10—66),这些作品都将黑暗(darkness)作为其表现基调体现着“忧郁”这一现代性的情感。黑夜(night)和神秘(secret)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他们共同象征了人类思想的黑暗面及对宗教救赎的渴望。Joseph von Eichendorf以天才的方式写出了优美的诗行,将黑夜(night)、美丽(beauty)和神秘(secret)联系在一起:“我的爱,静默、美丽,宛如黑夜”(Mein Lieb ist verschwiegen und schon wie die Nacht)。
    但是,西方和中国的学者对世界文化的“黑暗”的一面仍缺乏彻底的研究。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对中国文学作一研究:首先对黑暗(darkness)和黑夜(night)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使用作一番评说,然后讨论其在现当代中国文学的使用,最后,将着重讨论女作家翟永明(1955—)和她将女性精神理解为“黑夜意识”(nocturnal consciousness)的观点。
        一
    现代性意味着与传统的全面断裂(注:在汉学研究中,这种立场已成为诸多论争的主题。),因此,对黑夜和黑暗的现代阐释必定与传统的阐释十分不同。那么,如何理解中国人眼中的“黑暗”呢?为此,必须考虑以下三点:(注:参考 Klaus Gottheimer. Licht und Dunkel in der Dichtung der T'ang Zeit. Eine Untersuchung zur Bildlichkeit in der chinesischen Lyrik. In Heidelberger Schriften zur Ostasienkunde, Volume 13. Frankfurt/M.: Haag+Herchen, 1990,及2000年夏我在北京大学与王锦民的讨论。)
    首先,黑色(black)只是一种具体的颜色;黑夜仅是自然运行的一部分,它在世界任何地方的某一固定时间都会出现,并且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太阳和月亮来象征的。
    其次,黑暗(blackness)具有哲学涵义。第一个关注生命中的“黑暗”的是老子。他在《道德经》中提出“玄”的概念,而“玄”在中文中的本义即为“黑色”。老子将“玄”的特征归于物之初态,即那种物无差异、万物混沌的状态;玄即是虚静;玄是道的体现,是生命的神秘之所在。虽然道家思想中“玄”的概念是非常神秘而难解的,但从阴阳学说和《易经》中看“玄”,还是可以获得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易经》中道指一种阴与阳、男与女、黑与白的相互转换。五行学说引入后,“黑暗”又开始象征土地、水、北方、冬天、智慧、悲伤等。在佛教中,黑夜有表示知识的意思。因为佛教冥想的时空是以黑暗为特征的,所以,黑暗在佛教中是启悟心智的先决条件。只有经历了黑暗的夜晚才可以看到白日的光明,这既是对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隐喻,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宗教精神,正如诗句“上帝栖息于黑暗处,上帝在照亮着黑暗”所阐明的。[2]撇开哲学和宗教的涵义不谈,黑暗还有一种政治的涵义。这得追溯到将光明与君王与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并论的观点。中文“明”一词也可用作动词,意为“使明白”。中国古代文人认为文学有“明道”的作用。当儒家文人的政治雄心受挫后,常常会使用黑暗和光明之类的意象创作文学作品来隐喻时政。
    再次,黑暗不仅体现了生命的神秘,也体现了死亡的神秘。中国古人认为泰山是阴间和阳间交汇的地方,是黑暗的。在中国的思想中,死亡并不可怕,因此,黑暗在此也并不暗示着任何伤悲。
    总而言之,在中国传统中,黑暗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具体的自然过程的一部分。人们会在黑暗中反观自身的生命和存在,但并不必然地暗示悲伤、忧郁或自我毁灭等情绪。
    如果将这些发现与西方人的黑夜观相比较,会看到中西方至少在两方面的共同点:一方面,黑夜是存在的初态,是所有生灵的起源,是造物主栖居的时空;另一方面,黑夜是神圣的时刻,是启蒙、启悟、与神交感的时刻。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那就是黑夜的矛盾性:既可象征恐惧,又可象征启发心智的力量。黑夜的这种矛盾性在传统中未被过多关注,但是,随着现代性的到来,它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以怀疑精神为重要特征的现代社会缺乏同一性,而充满矛盾性的“黑夜”概念正好可成为对现代社会的贴切隐喻。这样,“黑夜”就由一自然现象进而转变为具有哲学含义的概念。
        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黑夜”仅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出现,但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到民主社会的关键转型期,“黑夜”有了新的含义。刘鹗(1857—1909)的小说《老残游记》(1904—1907)中有对黑夜的描述,这是至此为止的中国文学中对黑夜的最长的描述。[3](P83—127) 在这里,黑夜仍被看作仅仅是一种自然环境。作者尚未自觉地将“漫漫长夜”与“革命的酝酿”联系起来。不过小说的作者以及小说中的主角都意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变革和清王朝的危险处境。他们将革命事件称为一场“奇灾”,并对此抱有矛盾情绪。书中人物玙姑,用月圆月缺、月明月暗的变化来解释革命,认为革命如“奇灾”,它的来临如黑夜的降临般,并非出于偶然,而是自然、社会运动变化的结果。刘鹗认为革命如夜晚一样,一开始会让人恐惧,但当经历过后,可能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如书中记叙的,主人公申子平夜行去玙姑家,这段夜路曾让他恐惧万分、思绪纷繁,但当他到达玙姑家之后,再回想先前的经历,不但不觉得恐惧,反而因路上的大量思考而产生一种认知的快感。
    可以说刘鹗是具有现代性的,因为他能够觉察到他的时代和他所处的社会正处在分崩离析之中;但他的现代性又不够,因为他无法理解他所谓的“奇灾”的真正意义。他仍用传统的观点、方式对抗社会的分崩离析。因此,在刘鹗这里,夜晚的概念是一种改良主义(syncretist)思想的体现,是其理想主义思想的一部分。直到五四运动的爆发,黑夜的概念才开始在激进思想家的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些激进思想家以西方文明的希望之光与所谓黑暗的旧社会相抗争。在鲁迅(1881—1936)的所有作品中,黑夜的意象十分盛行,这是在先前作家的作品中不曾见到的。鲁迅对五四运动抱有强烈的批判态度,认为它是不切实际的幻想。[4](P59—65) 鲁迅发表于1918年的小说《狂人日记》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短篇小说,一直被认为是中国20世纪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的第一章以黑夜的意象开篇,叙述者说:“(我)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5](P18—21) [6](P422—433)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